本刊記者
悠悠萬事,民生為大。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日起,就把帶領人民創造幸福生活作為自己始終不渝的奮斗目標。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我國實現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
我們用幾十年時間,走完了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工業化歷程,躍升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綜合國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文化影響力、國際影響力顯著提升;我國人民生活由溫飽不足到全面小康,整體上徹底擺脫了絕對貧困,成為世界上中等收入人口最多的國家。居民收入、就業、社會保障這些領域的數據,是經濟發展的直觀展示,十八大以來,一組組亮眼的數字,鮮活地體現了我國經濟建設發展的不俗成績。
居民收入取得突破,城鄉差距不斷縮小
提高人民收入水平,是改善人民生活品質、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新期待的基本前提。相關數據顯示,扣除價格因素后,2011年至2020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實際增長7.2%,10年累計實際增長100.8%,即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0年增長加了一倍。
工資收入的大幅增長得益于整體經濟的發展壯大,也離不開工資分配制度的改革完善。回顧歷程,我們會發現我國的收入分配制度是伴隨著經濟體制的改革歷程不斷推進完善的。1978年至1992年,收入分配制度主要是以打破平均主義為突破口,推進落實按勞分配,逐步確立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其他分配形式為補充的分配制度。1992年至2002年,在這個階段的收入分配方面主要實行的是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同時提出了“把按勞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結合起來”的分配政策。另外, 在公平和效率的選擇上,首次提出了“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2002年至2012年,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日趨完善,按勞分配與按生產要素分配相結合的分配政策也逐步完善,明確了生產要素參與分配的原則,更加重視收入分配差距問題,逐步強調公平問題。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注重在提高居民收入的同時,將重視公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著力讓人民共享發展成果。此外,從分配制度建設、就業、社會保障制度、打擊非法收入等影響收入的多個方面入手,積極實行一系列增加收入以及縮小收入差距的政策舉措。
而且,隨著鄉村振興戰略全面推進,農村創業就業環境比以往更好、機會更多。
就業范圍逐漸擴大,就業方式不斷增多
就業就是最大的民生,一頭連著經濟發展,一頭連著百姓福祉。要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就業都排在首位。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站在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高度,多次深刻指出穩就業的重大意義,充分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把就業列為民生福祉的首要目標,明確提出“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的要求。
2021年,中央財政就業補助資金安排559億元,增加20億元,支持地方落實各項就業創業扶持政策。強化就業優先政策,創新實施28項突破性政策,打出減負、穩崗、擴就業政策組合拳。
積極創造條件,確保高校畢業生就業。2020年7月,正在長春調研的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注重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統籌做好畢業、招聘、考錄等相關工作,讓他們順利畢業、盡早就業。”2020年畢業季,全國高校畢業生達874萬人。截至2020年9月1日,政策性崗位已吸納280多萬畢業生就業,比上年同期增加70多萬。
據媒體報道,來自大連的周申申研究生畢業于吉林大學,得益于長春的人才政策,小周一來到長春就拿到了5萬元安家費。正式落戶長春后,還將享受到購買首套商品房2萬元的一次性購房補貼。
積極發展鄉村產業,方便了群眾在家門口就業。今年春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赴貴州考察調研時指出,要積極發展鄉村產業,方便群眾在家門口就業,讓群眾既有收入,又能兼顧家庭,把孩子教育培養好。“十三五”期間,90%以上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得到了產業扶貧和就業扶貧支持。全國累計建設扶貧車間32688個,培育貧困村創業致富帶頭人41萬多人,創辦領辦各類經營主體21.4萬個。各地扶貧車間吸納貧困人口家門口就業43.7萬人。促進重點群體多渠道就業,持續改善人民生活。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提出,要促進重點群體多渠道就業,持續改善人民生活。會議指出,擴大消費最根本的是促進就業,完善社保,優化收入分配結構,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扎實推進共同富裕。2020年印發的《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支持多渠道靈活就業的意見》中提到,個體經營、非全日制以及新就業形態等靈活多樣的就業方式,是勞動者就業增收的重要途徑,對拓寬就業新渠道、培育發展新動能具有重要作用。其中重點提出了以下具體措施:拓寬靈活就業發展渠道,優化自主創業環境,加大對靈活就業保障支持,切實加強組織實施。
有了強有力的穩就業、保就業舉措,億萬勞動者實現了安其職、樂其業、勞有得,日子越過越和美、越過越幸福。
社會保障日益完善,人民生活更加幸福
我國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已進入系統集成、協同高效的階段。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社會保障關乎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要強化問題導向,緊盯老百姓在社會保障方面反映強烈的煩心事、操心事、揪心事,不斷推進改革”。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了“十四五”時期我國社會保障事業發展的藍圖。
社會保障助力精準脫貧。為引導和幫助貧困人口及其他社會成員參加社會保險,助力精準脫貧,我國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低保對象、特困人員等困難群體給予適當扶持,幫助他們參加社會保險,獲得相應的社會保險待遇。截至2021年3月,全國社會保障卡持卡人數13.4億人,電子社保卡累計簽發4.6億張。社保業務跨省通辦加快推進,全國通用的社會保險公共服務平臺可提供9類21項全國性統一服務。
據媒體報道,家住湖南省永江縣桃川鎮大地坪村的何繼忠,其妻子于13年前病故,他自己半身癱瘓,還要照顧一兒一女。74歲的母親孔淑蘭成了家里的“頂梁柱”。令人欣慰的是,一系列社會保障兜底措施讓何繼忠一家的生活出現了轉機。貧困生助學金、臨時救助金等一系列救助補貼,基本上可以滿足一家人生活所需。
醫療保障避免看病難。截至2020年年底,全口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達136100萬人,參保覆蓋面穩定在95%以上。且參保人員待遇水平逐步提高,醫療救助能力不斷增強,異地就醫結算也更加便捷。據國家醫保局數據顯示,截至目前,醫保電子憑證全渠道用戶量已突破6億,參保人可使用醫保電子憑證在全國31個省市區的20萬家定點醫療機構、31萬家定點零售藥店看病買藥。今年6月,國家醫療保障局會同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印發《關于做好2021年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障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通知》明確指出,要繼續提高城鄉居民基本醫保籌資標準,2021年居民醫保人均財政補助標準新增30元,達到每人每年不低于580元,并提出推進醫保支付方式改革,常態化開展藥品集中帶量采購,加強醫保基金監管,不斷提高居民醫保基金使用效率。
養老保障織起幸福網。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各地各部門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入推動養老服務快速發展,初步實現了從保障特困人群向保障全體老年人基本養老的轉型,從重視機構建設向居家社區機構協調發展的轉型,從補缺型、碎片化向體系化、制度化、多元化的轉型,為構建更加成熟完善的中國特色養老服務體系提供了堅實基礎。截至2021年3月,全國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已達到10.07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