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魯民

青海省人民檢察院黨組原副書記、原副檢察長賈小剛,嗜酒如命,幾乎每天都在喝酒。工作日是每天必喝,周六周日有時喝兩場,甚至喝三場。他上班時,心思大多數都在想怎么約晚上的酒場。他特別愛喝茅臺酒,從他家搜出的茅臺酒就多達880余瓶,140余箱,還都是價格不菲的年份酒、生肖酒。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視頻專題片稱,“賈小剛要么在喝酒,要么在醒酒,要么就是在喝酒的路上”。如果用句成語來形容,這就叫“醉生夢死”。
當然,如果賈小剛僅只是嗜酒如命,問題還沒那么嚴重,算是個人“私德”與“癖好”,最多可以打入“酒徒”“酒鬼”之列。關鍵是他還以權謀私、以案謀私,索要和收受他人數額巨大錢物,生活腐化墮落,大搞權色交易。造孽作惡如此,肆無忌憚如此,違法亂紀如此,等待他的,只能是身敗名裂,依法嚴懲。
“要么喝酒,要么醒酒”可以說是古已有之,于今為烈。我不禁想起魏晉人物劉伶,他也嗜酒如命,三天兩頭喝得酩酊大醉,被稱為“醉侯”。天氣好時,他便坐著鹿車,帶一壺酒,讓人扛著鍬跟著,說:“如果醉死了就把我埋了。”竹林七賢之一的阮籍,也是長年累月地沉于醉鄉,清醒的時候不多,最長一次居然醉了六十天。還有當了趙匡胤俘虜的陳后主,史書載,他“與其子弟日飲一石,每日喝醉,罕有醒時”。還有著名酒仙李太白,醒著的時候沒有醉著的時候多。他們雖然也都是嗜酒如命,也常處于“要么喝酒,要么醒酒”狀態;但畢竟人家喝的是自己花錢買的酒,也沒有干那些烏七八糟的壞事、丑事,甚至于還有“斗酒詩百篇”的副產品。相比較而言,同為癡迷杯中物的酒徒,他們比賈小剛要干凈得多,純粹得多,也有趣得多。
“醉里乾坤大,壺中日月長”。酒確是好東西,能助興,開懷,能去愁緒,活躍氣氛,所以人們常說無酒不歡,無酒不成宴。但飲酒一定要分人分場合分時間,有所節制,否則就可能成為惹禍的根苗。
酒后駕駛肯定要受罰,酒后入室也沒有好結果,酒后決策多會出敗筆,酒后上崗容易出事故,酒后亂性會釀成大錯。而像賈小剛這樣終日喝得醉醺醺的官員,不僅不能盡職盡責,造福群眾,還會帶來劣跡斑斑,更是令人無法容忍。同樣道理,喝醉賈小剛的看似一杯杯酒精佳釀,其實是他的泛濫無度的權力私欲。隨著一步一步權力逐漸變大,他的私欲也逐漸跟著變大,在這時候他忘了初心,忘了使命,放縱自己,惡性膨脹,結果就“一醉不起”了。這就叫酒不醉人人自醉。
“要么喝酒,要么醒酒,要么就是在喝酒的路上”,是對賈貪官生活軌跡與丑惡嘴臉的生動描繪。與此同時,成為鮮明對照的是,我們還有大批扶貧干部,要么在扶貧的路上,要么在扶貧的田頭;還有無數科研人員,要么在實驗室里挑燈夜戰,要么在圖書館里苦思冥想;還有成千上萬醫生護士,要么在手術室里治病,要么在病房里救人;還有各個體育項目的運動員們,要么在訓練場揮汗如雨,要么在賽場你追我趕……大千世界,蕓蕓眾生,創造與破壞,神奇與腐朽,奉獻與攫取,高尚與卑鄙,人人都在忙,都很投入,但是相互間差距怎么那么大呢?
“龍生九子,各有不同”。我們可以允許不同風格、不同能力的官員存在,也可以包容他們的不同特點,不同愛好,但絕不能給那些“要么喝酒,要么醒酒”的官員以任何容身之地,那些終日醉醺醺的“公仆”,就是白給也不要。而且,嗜酒如命也不是什么好事,據統計,中國每年因飲酒過量而致死的人數超過11萬人,占總死亡率的1.3%,這其中就不乏那些貪杯而死的腐敗官員。話說回來,像賈小剛這種“要么在喝酒,要么在醒酒”的嚴重腐敗行為,值得我們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