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敏

國難當頭,投筆從戎鑄初心
1911年7月,楊效椿出生在山西萬榮縣一個農民家庭。少年時代家庭教育的熏陶和周圍革命環境的影響,激發了他強烈的愛國進步思想和救國報國之志。1934年8月,楊效椿從山西省立第二師范學校畢業,到萬榮縣女子完小任教,后任該校校長。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舉國上下響徹抗日救亡的怒吼。在這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在這日寇兇焰步步逼近的危急時刻,楊效椿作為一個慷慨悲歌的熱血青年、一個頂天立地的燕趙男兒,做出了自己前途命運和人生道路的重要抉擇。他下決心投身革命,毅然辭去校長職務,告別了牽衣揮淚的學生,到太谷縣動委會參加抗日工作。
直到晚年,楊效椿依然清晰地記得當年入黨宣誓的情景:當時的太谷縣城已陷于一片混亂之中,兇殘的日軍兵臨太原城下,老百姓扶老攜幼地跑反,縣城各機關單位匆忙撤離,正是兵荒馬亂的時刻。在太谷縣動委員會議室,面對一張由畫有鐮刀斧頭的紅紙代替的黨旗,楊效椿熱淚盈眶……
太谷縣委書記侯維煜對楊效椿說:“從今天起,你就是中國共產黨黨員了。當前的形勢十分緊張,下一步你有什么打算?”楊效椿道:“國難當頭,共產黨人只有殺敵報國。我決心投筆從戎。”
在之后長達11年的軍旅生活中,面對各種艱險的任務,楊效椿從來不講困難,表現出了高度的覺悟和堅強的黨性。“不打滑頭仗”——他用這樣樸實的語言評價自己。4次臨危受命,3次負傷,楊效椿身經百戰,屢建功勛,用行動詮釋了一名共產黨員的使命擔當。
1941年1月,皖南事變后,我津浦路西抗日根據地遭到國民黨頑固派的大舉進攻,日偽軍也頻繁發動“清剿”。“我們到達壽縣東南地區以后,雖竭盡全力,仍難以打開工作局面。幾乎天天打仗,部隊得不到休整。有時一夜要轉移好幾次,才能擺脫敵人的追蹤……”就是在這樣復雜的斗爭環境和頻繁的戰斗生活中,楊效椿帶領僅有的50多名戰士,在“日偽頑”的重重包圍之中,經過大小數百次戰斗,僅用了一年的時間,成功開辟了淮西抗日根據地,建立抗日民主政權,使之成為津浦路西抗日根據地的前哨陣地,部隊也由一個連發展為一個主力團。楊效椿成為淮西地區威震敵膽、家喻戶曉的抗日驍將。
他的戰友王善甫曾這樣評價他:“做出貢獻的領導人很多,但就受命于危難之際,身處艱險環境之中,楊效椿是屬于最突出的一個。他在創建淮南津浦路西抗日根據地中,打開了新局面,并在與日寇作戰中負傷,貢獻最大。在解放戰爭中,路西地區北撤時最后離開;恢復淮南根據地時,他又第一個返回并又一次在作戰中負傷;路西即將完全解放時,他累得大口吐血,得了肺結核病……他是一位德才兼備、非常正派的領導干部。”
艱苦奮斗,克己奉公心無私
數十年如一日,楊效椿始終保持和發揚黨的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嚴于律己,以身作則,廉潔奉公,公私分明,一身正氣,兩袖清風,決不以權謀私。1952年華東地區各大報紙密集宣傳楊效椿的事跡,“模范共產黨員”的稱號被廣為傳頌。
戰爭年代,楊效椿堅持與戰士們一塊吃大鍋飯。炊事員給他做病號飯,在菜里多放點油,他發現后立即將菜倒在大鍋里。行軍中他常常把馬讓給傷病員騎。一次部隊緊急轉移,警衛員不慎將他的行李全部丟失,夜里他就和衣鉆進草垛里睡覺,謝絕地方領導給他置辦一套行李的想法。
解放初期,楊效椿在巢湖工作,雙目失明的父親來安徽探親,按規定可以報銷路費,他堅持從自己的津貼費和孩子的保育費中解決。省軍區批準巢湖軍分區領導每人做一件皮大衣,派人去量尺寸,他婉言謝絕。一件內衣破舊得已經無法縫補,他卻風趣地告訴勤務員:“補丁加補丁,這叫誘敵深入,將老白虱子一網打盡!”
1962年,楊效椿到壽縣楊廟調研,了解到一些軍烈屬生活十分困難,便讓隨行人員把700多元工作經費全部給了他們,并深情地說:“他們當年支援戰爭,保護新四軍,做出了很大犧牲。現在革命勝利了,我們這些人做官了,千萬不能忘記人民群眾。”隨行人員準備把這筆開支從公款中報銷,楊效椿知道后,嚴肅地說:“這怎么行?公私要分明嘛!況且,我的錢也是人民給的,現在把它還給人民,不是合情合理的嗎?”由于他的堅持,會計只得逐月從他的工資中扣除,足足扣了半年多才結清。
楊效椿對自己要求嚴格,對子女親屬甚至到了“苛刻”的地步。他反復告誡子女路要靠自己去闖,五名子女誰也不曾在上學、參軍、入黨、提干、調動等問題上得到過他的幫助。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開始后,他帶頭將兩個兒子送到農村插隊落戶。
楊效椿的家里,沒有一件像樣的家具。直到楊效椿1976年逝世,家里連一臺電風扇都沒有。一個洗臉盆,用了20多年,大大小小補了十幾塊補丁都還在用。吃飯用的方桌,面板已經腐朽,脫落一大塊,他找一塊木板釘上,高低不平,也不許別人更換。他的老家在農村,生活十分艱苦,當地領導多次派他的弟弟到合肥,希望購買一些緊俏商品;他的幾個侄子和外甥在農村生活十分困難,要求在合肥安排工作。他也從不開后門,搞特權。
鞠躬盡瘁,滿腔熱血只為民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楊效椿拖著重病之軀,憑著一名共產黨員的堅強意志,奮戰在千瘡百痍、百廢待興的新中國建設事業上,夙興夜寐,勇挑重擔,一邊咯血一邊指揮戰斗,是當之無愧的“模范共產黨員”。
1955年,楊效椿任安徽省檢察院檢察長,主持全省肅反工作,深入調查研究,嚴格執行政策,避免了擴大化。他倡導建立“檢察長接待群眾日”制度,認真閱讀處理群眾來信,切實維護群眾權益。1963年,在中共安徽省第二次黨代會上,他在省委組織部副部長的崗位上,高票當選為省委常委,成為全省第一個公推產生的省級領導干部。
在錯綜復雜的政治運動中,楊效椿頂住巨大壓力,寧可自己蒙冤,也不落井下石,堅持獨立思考,不盲從,不跟風,一次次被打倒,又一次次站起來。身處逆境的楊效椿,始終不改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不移對黨和人民的忠誠,不變對組織的信任,盡其所能地保護了一批干部和知識分子,盡可能地維護正常的生產和生活秩序。
尤其令人感動的是,他抱病處理淮南問題。1974年1月,淮南市的造反派打著“反潮流”旗號,煽動停工停產,全市煤炭日產量由2萬多噸下降到幾十噸,導致華東地區生產生活用煤告急,上海市面臨停水停電的威脅。
在省委分管領導去淮南未能解決問題的情況下,中央領導多次督促省委采取有效措施恢復煤炭生產,省委面臨著巨大的壓力。當時,楊效椿因病住院,聽到這個情況后十分焦慮,主動請求帶隊前往淮南。他與市委負責同志分析形勢,研究對策,深入各個礦區,奔波在百里煤城,揭露壞人破壞生產的陰謀,耐心地對群眾進行宣傳教育,幫助礦工解決生活困難。
由于過度勞累,楊效椿連續多日高燒不退,仍一邊輸液一邊堅持工作。孩子們和醫生聞訊趕來,勸他回合肥治療。他不但不走,反而叫孩子們下到800米井下與工人們一塊勞動。他說:“這時多生產一噸煤,就是給我治病的最好良藥。”經過兩個多月的不懈努力,楊效椿揭露和嚴懲了一批首惡分子,扭轉了淮南形勢,恢復了煤炭生產。從淮南返回合肥后就被直接送到醫院。此后,他的身體每況愈下,直至病逝。
1978年1月,楊效椿去世兩年后,被中央追認為革命烈士,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安徽省唯一被追認為革命烈士的省級領導干部。這是一種特殊的褒獎,是對楊效椿一生矢志不渝的堅守和堅持不懈的奮斗的充分肯定。楊效椿將畢生事業獻給了黨和人民,展現了中國共產黨不畏強敵、不懼風險、敢于斗爭、勇于勝利的風骨和品質,詮釋了中國共產黨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真諦,永遠值得我們學習。
(作者單位系安徽省委黨史研究院第一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