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志偉
在數學教學中,作業是學生進行學習最基本的活動形式,學生數學概念的形成、數學知識的掌握、數學方法與技能的獲得、學生智力和創新意識的培養,都離不開作業這一基本活動。而長期以來,教師較多地偏重作業使學生形成解題技能技巧的操練功能,布置一些形式單一、陳舊、缺乏應用意識的計算題和應用題,學生仍停留在以“練”為主的機械操作式的作業模式中,學生成為作業的工具和應試的機器。這種作業形式已深深的扼殺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那如何在新理念的指導下,設計形式多樣,內容現實有趣、又富有探索與思考的作業呢?
一、增強作業的趣味性,讓學生成為學習的熱情者
讓每一個學生從上課第一分鐘到最后一分鐘都能集中注意力,這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但是上課不能集中注意力又怎么向四十分鐘要效率呢?要解決這一矛盾,提高課堂效率,就有必要設計一些“趣味性”練習。“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新課程標準指出:“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與童話世界出發,選擇學生身邊的,感興趣的事物,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與動機”。作業設計時,我們應從學生的年齡特征和生活經驗出發,設計具有童趣性和親近性的數學作業,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成為一個學習的熱情者和主動者。
二、增強作業的生活性,讓學生成為知識的實踐者
生活是學習數學的場所,也是學生運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場所。為此,在作業設計時,創設生活性的實際問題,促使學生嘗試從數學的角度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體驗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價值,使學生認識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生活離不開數學,并逐步成為一個知識的實踐者。
三、增強作業的探索性,讓學生成為問題的探索者
學生完成數學作業也是一種數學學習活動,而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是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而是學生的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這樣學生對數學知識、技能和數學思想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才能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的經驗。為此,在作業設計時,要根據教學的內容以及學生已具有的數學活動經驗,設計一些以學生主動探索、實驗、思考與合作為主的探索性作業,使學生在數學活動中成為一個問題的探索者。
1、觀察作業。觀察是思維的窗戶,它可以幫助學生發現問題,發現事物的規律和本質。
2、調查作業。讓學生在生活中進行數學調查,可以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增強學生的數感。
3、小課題探究作業。讓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和經驗進行探究,不僅能深入理解數學,體驗樂趣,而且能自主建構知識。
四、增強作業的層次性,讓學生成為實踐的成功者
由于受文化環境,家庭背景及自身因素的影響,學生之間的數學知識和數學能力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我們的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要讓“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為此,在作業設計時,不能“一刀切”應該從學生實際出發,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設計層次性的作業,為任何一個學生創設練習,提高,發展的環境,使每個學生成為實踐的成功者。
1、根據學生之間的差異,設計些具有不同的解決方式和結果的練習題,以滿足不同層次的學生的需要。
2、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模仿練習,變式練習,發展練習三類,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自由選擇自己需要的作業。
五、增強作業的自主性,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動者
“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在作業的設計中,要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提供給學生自主參與探索,主動獲取知識,分析運用知識的機會,盡可能讓學生對自己的作業進行自我設計,自我控制,自我解答,讓學生真正成為一個學習的主動者,探索者和成功者。
通過自主性作業,學生不僅對所學的知識進行了鞏固,而且對知識進行了系統的整理和自主建構,使自己的數學能力得到了進一步升華。
六、增強作業的開放性,讓學生成為應用的創新者
有效地數學學習過程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和記憶。因此練習的設計要減少指令性成分,增強練習的開放性。數學開放題是指那些條件不完備、結論不確定的數學問題。這種開放性問題具有很高的創造教育價值,極富挑戰性。它有利于拓寬學生的思維空間,能有效的挖掘學生的創造潛力,在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方面有著很大的優勢。教師要不失時機地運用開放性的練習引導學生學會分析、學會篩選、學會思考、學會整合。在設計作業時,要與現實性和挑戰性相結合,設計以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為目的的開放性的作業,使學生真正成為一個創新者。
《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人人參與有價值的練習,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練習,不同的人在練習中得到不同的發展。”在這一理念的指導下,教師必須進行多樣化的練習設計,使小學數學練習突破鞏固“雙基”、訓練技能的局限,著眼于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保持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發掘學生學習數學的潛力,讓學生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浙江省紹興市上虞區丁宅鄉學校 312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