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安冉

科技強國,創新興邦。
兩年多前,科創領域接連發生了兩件大事,中興通訊兩次被美國巨額罰款,華為被美國制裁,這絕對不是華為和中興兩家公司面臨的難題,也給所有的科技企業和科技從業者提了個醒:創新科技,自己能控制命門才是終極解決方案。從那個時候開始,科創企業比以往任何時候都用力,科技創新不再僅是個人的事情,而是上升到了為祖國科技崛起而奮斗的高度。
剛好趕上了這個時間點。畢業于馬里蘭大學信息系統管理專業的燕普,專注于算法處理,畢業后在美國velodyne激光雷達公司負責算法研究。身為科創領域一分子,燕普希望自己“能在更大的層面上對國家有一點小小的貢獻。”美國對國內的封鎖,對創業者來說是機會也是責任。2019年,燕普加入了蘇州蛟視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擔任副總經理,領導團隊開發壓縮傳感激光成像雷達產品及其產業化工作,他所研發的激光雷達成像產品性能達到全球領先,可以實現500米以上距離對車輛的識別。
讓自動駕駛車輛擁有更好的“視力”
500米是個什么概念呢?燕普介紹說,激光雷達是一種光學測量原理,很多人稱作激光傳感器,用于定位和測量空間中物體的距離。現有的激光雷達一般“視力”只有100米,100米內能做物體的識別,看得清是人還是車。500米以上的高清識別,可以達到非常好的成像效果,數倍于現有雷達的技能,比現有的技術更前沿更先進,相當于技術跨代式的發展,可以說在全球都是領先的。
激光雷達,放在自動駕駛上就是機器人的眼睛“視力”,不同的是,激光雷達看到的不是像我們人眼看到的那樣,而是類似動畫里的一堆小馬賽克圖那樣的輪廓形成高清成像,可以清楚辨別一個人的輪廓。
燕普介紹,自動駕駛,看得越遠越清晰就越安全,現有雷達只能探測到100米,對于自動駕駛來說,還遠遠不夠。燕普認為,自動駕駛是逐步實現的,場景式的,也就是環境比較單一,人員較少的路況下,自動駕駛已經實現,日常路段的自動駕駛需要解決的問題卻還有很多。看不清、看不遠、看得不及時、來不及處理問題——這些都是自動駕駛在“視力”層面要解決的問題。燕普公司的激光雷達產品正跟著逐漸成熟和壯大的產業一起,深度結合自動駕駛公司,做日常路段的測試,一起探索自動駕駛的未來。燕普介紹,在自動駕駛領域,只有中國和美國有足夠的高端人才儲備,雖然在大的層面上中國落后于美國,但在激光雷達這個微觀的點上,中國是領先于美國的。
用國際領先的技術觸發產業和市政管理變革
激光雷達產品的應用還有另外一個方向——水產養殖的水環境探測。燕普所在的公司蛟視科技是一家水下成像技術研發商,專注于水下成像技術及工程領域,研發的普及型渾濁水域光學成像裝置,為各類復雜條件下的水下工程及堤壩養護提供產品和技術支持,致力于解決內陸較渾濁水系條件下的可視化難題。
一般來說,水至清則無魚,渾水比較適合養魚,水產養殖的環境通常很渾濁,以前都是“盲養”,也就是經驗式地養,養殖方法不可復制。原來一般都是很長一段時間進行一次大規模清理,現在有了可以看到500米以上的激光雷達機器人配合水產養殖,不僅可以監測到水下養殖物的生長情況,提高畝產,還可以做到精細化排污,廢物堆積可以及時處理,既有經濟價值又有環保價值。燕普所在的公司早在疫情之前就已經和蘇州的水產養殖公司達成合作,今年年初已開始進行規模化的推進工作。
和這個技術一脈相承的是污水管道的處理,燕普公司的科創產品也在進入市政管理領域。原來的污水管道,里面沉淀的臟污東西多,清掃難度高,很容易堵塞,管壁也容易被侵襲,以往都是等出了問題,再挖開路面進行修理,不僅影響環境還妨礙到日常出行。痛點很痛,之前卻無法解決,現在燕普的公司已經在和許多城市的市政管理部門一起做落地測試,為市政管理部門提供探測傳感器和機器人本體等整體方案配套,技術效果得到認可。
燕普介紹,技術本身聽起來不難,但難度比較大,要通過壓縮感知系統快速多次采集,然后疊加放大,技術在實際實現時非常復雜,這一技術國外目前還沒有,可以說是國際領先。
燕普說,做產品,最終是要售賣出去的,把實驗室的東西做優化,變成可以被使用的產品,要解決的問題很多。國家層面這些年對于科技創新非常扶持,讓原本專注于實驗室的理工生們看到了廣闊的前景,也激發了他們為祖國科技崛起而奮斗的斗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