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蓓蕾


“1921-2021年,整整一百年,中國人民的生活和國際地位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這起源均來自嘉興南湖的一艘畫舫……”
日前,高新區滸墅關模型手作藝人吳連男根據歷史資料照片,以1:50完成了南湖紅船的復刻。整艘仿真模型以實木打造,設計了90多個零件,通過榫卯結構拼裝,真實再現了南湖紅船的形制,獻禮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
重現鈔關,復刻滸墅關運河段縮微場景
為慶祝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吳連男準備了一份大禮,根據清代畫家王翚所繪的《康熙南巡圖》,復刻滸墅關運河段縮微場景。
扼守蘇州西面門戶,滸墅關自古商貿繁盛,明清時期成為全國七大鈔關之一。如今的滸墅關,商貿企業密布,大運河文化如火如荼。江南運河鈔關,重煥時代風華。
大約在兩年前,吳連男就開始構想,制作滸墅關運河段縮微景觀,初始底稿以清代道光年間編撰的《滸墅關志》文字描述為圖景,后考慮到晚清時運河鈔關已式微,且彼時滸墅關老鎮區域范圍過大等因素,吳連男推翻了之前的構想,決定以《康熙南巡圖》為底稿,重現滸墅關運河繁華盛景。
《康熙南巡圖》展現的是清代中期的運河風貌,此時正是運河鈔關最興盛時期,最易展現滸墅關鈔關的繁華盛景。
吳連男將把運河竹青橋至文昌閣一段濃縮在長5米,寬1.8米,面積9平方米的底板上,這塊區域涉及運河十景中三景,昌閣風桅、浮橋夜月、南河榆蔭整個場景再現。務求高度還原畫作,這件縮微作品中大小各異船只計55條,人物近500個,房屋300多棟,沿運河由北往南涉竹青橋、南津橋、張家橋、興賢橋等4座橋。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縮微場景的核心區將重現鈔關運行的整個流程。各路商船在浮橋外紛紛泊岸,船主登上碼頭,穿過連廊街巷,兩個迂回便來到街巷后氣宇軒昂的關署,穿過照墻來到國計堂大堂,繳納稅費后再一路回到船上,然后浮橋升起,商船隨即駛離滸墅關趕往下一站。
突破難題,加快作品制作進度
在制作過程,吳連男遇到最棘手的難題是人物處理。原本打算場景人物以泥人制作,后來一打聽,捏一個泥人就要幾十塊,總共500多個人物成本無法負擔,而且人物太小,泥人制作很可能無法達到作品效果。怎么辦?吳連男前后琢磨了數月,他自學電腦軟件,將人物復刻至板材,然后根據畫中服裝色彩,進行調色上色。成品完成后,連蘇州工藝美院的專家都嘖嘖稱贊,不僅成本降下來了,而且神態動作惟妙惟肖,與整個場景協調相融。
在難題迎刃而解后,作品的推進速度顯著加快,吳連男計劃今年國慶節期間公開展示這件作品。為了趕上10月的出品期,他最近還請上了“外援”。蘇州工藝美院藝術社團的同學們將協助他,拼裝縮微場景中數百棟房屋的屋頂瓦片,并為場景中近500個人物上色。他甚至還收了一名有同好的徒弟,只為著數月后的大“工”告成。
千年鈔關文化,融入百姓生活
在滸墅關,和吳連男一樣熱愛文化、傳承文化的人不在少數。
走進滸墅關草席制作技藝傳承人施永赳的家,一捆捆草垛、一沓沓草席映入眼簾,空氣中散發著席草特有的清香。在房間一角,擺放著一臺木制織席機。“關席就是在這樣的織席機上,一根根莖穿、一根根草壓,打出來的。”施永赳說。
關席編織,有選料、劈麻、調筋、添草、壓扣、抬扣、落扣等工藝流程,打一條席往往需要花七八個小時。施永赳說:“要成為打席能手,織出高品質的關席,至少打上百條席子才能練就。”
滸墅關將原生態民俗與傳統智慧、歷史體驗與現代生活、運河文化遺存保護與文化服務相結合。如今,全鎮集聚起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16個,蘇州圖書館分館9個,文物保護點及老舊建筑打卡點15處;建有蘇州東吳博物館、草席文化館等。
“我們力求把江南運河鈔關的民間記憶與百姓創造融入現實生活中,以文化復興引領鄉村振興,進一步彰顯運河文化魅力,構建具有區域特色的協同發展體系。”滸墅關鎮相關負責人說。
沒有文明的繼承和發展,沒有文化的弘揚和繁榮,就沒有中國夢的實現。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靈魂,流淌千年的大運河,連接南北,溝通世界。這是一張“活化”的文明地圖,因運河而誕生了燦爛的運河文化。
吳連男希望,以這件不同尋常的滸墅關運河段縮微景觀作品,再現滸墅關鈔關的繁華盛景和運河文化對這座江南古鎮的熏染,用作品展示中華文明,彰顯文化自信,讓運河文化更加深入人心,讓中華文化薪火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