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瑾


“推窗見綠、出門見景、四季見花”,這是都市人所追求的美好生活。追求,往往得付諸行動方可實現,自己動手愛綠護綠,養花種草且聽風吟。
徐雅萍是吳門橋街道盤溪第二社區的花草“顧問”,她家的一樓小天井里滿滿當當擺放著君子蘭、文竹、仙人掌、扶桑、九里香、玉樹、麒麟、藍鳥、唐印、黑法師等180多盆花花草草。這里每一盆植物被她視如己出,生長習性也被她了如指掌。她每天“開門迎客”,來花草園觀賞的轄區居民、過路人不斷,以花會友,甚是愜意。
“沾花惹草”的日子
退休之后,如果想給自己找點事情做,養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閑來無事栽花弄草,成為徐雅萍生活里的主旋律。
68歲的徐雅萍在盤溪新村居住了將近40年,她從蘇州絲綢服裝廠退休后,時間充裕了起來,于是她開始打理屋前這塊小天井。她開始去逛各個花鳥市場,買花種草琢磨技巧,找到了太多生活的樂趣?!皠傞_始買回來的植物,養一段時間就枯萎或半死不活,心里很焦慮,說到底還是缺乏經驗。轄區居民知道我愛種花,就推薦我去老年大學,系統學習了花草種植的要領。2011年,我在老年大學一口氣報了花卉、唱歌以及健美操三門課,來充實自己的生活。算起來我在花卉班學了4年,唱歌學了3年,健美操至今還在學?!毙煅牌颊f道。
經過理論的學習,徐雅萍學會了各種種植技巧:什么時候翻土,什么時候翻盆,什么時候扦插,什么時候嫁接。她在天井里展開各種“折騰”,漸漸地這方小天地被她裝扮成了盆景展示點,各種花卉、爬藤、肉肉、水培土培植物都在這里競相綻放。她還在天井內搭建了6層階梯,每層分門別類放置了不同植物。為了給這些植物遮風擋雨,她還安裝了一個大雨棚,不用的時候也可以收縮起來。現在每天一早爬起來,徐雅萍習慣性地先到小院“視察”一番,辣椒樹結出了可愛的小辣椒,小木槿開出的花骨朵猶如棒棒糖一樣,微風中隔壁鄰居奶奶的凌霄花頷首向她微笑,她每天雷打不動地要花上一兩個小時,打理這些花花草草,或剪枝、或澆水、或挑揀壞葉、或打掃天井……忙歸忙,倒也愜意自在。
肥碩的葉片、飽滿的狀態、繁多的品種,再加上萌萌的外表,讓多肉植物成為越來越多“植物粉”培育的首選。徐雅萍至今感慨的,是關于一盆玉露的故事。玉露不僅從名字上仙氣十足,模樣也如玉石露珠般晶瑩剔透。徐雅萍告訴記者,在常人印象里,多肉植物無需經常澆水,其實這是誤區。這盆玉露曾被她養得“無精打采”,讓她很糟心。有一次下雨放在天井里,她忘記拿進屋,下了一夜的雨,沒想到過了幾天這盆玉露變得透亮無比,她才知道有些多肉也需要澆水,土壤不能過分干。
“很多人都想養花又怕養不好。其實只要掌握好方法,了解植物的生長習性,很容易養活的。你看這盆綠蘿,社區工作人員送來讓我幫著照看時,蔫頭耷腦都快不行了,可現在已經枝繁葉茂。還有地上新栽的那幾株花,是出去旅游時,在路邊采的種子,現在都長出花骨朵了?!毙煅牌嫉拿恳恢曛参锒加幸粋€類似的小故事。
前幾年,她參加了吳門橋街道盤溪第二社區黨建為民項目“綠色新生力”活動,不僅接受了很多實操訓練,為自己的養護知識“充電”,當時還成立了一個“愛綠護綠”志愿服務隊,她積極參與其中,承擔了一部分小區綠化的管理與維護工作。她和其他成員購買各類花種、花泥和工具,定期進行養護,為小區的綠化環境添了不少力。
與鄰里聊“花經”,愛心縫補兩不誤
“這個馬蹄蓮怎么養養就耷拉了”“長壽花不是很好養么,怎么還不開花”“你快來幫我看看這盆君子蘭,看樣子養不活了”……一串串帶問號的求助臉,等待著徐雅萍一一解答。養花十年來,她積累了不少“花草經”,已成為社區的“花草顧問”。每天上午,只要她把大門敞開,不少養花愛好者紛紛慕名來取經。徐雅萍為人熱心,經常幫周邊居民代管植物,到后來,有人干脆把植物放在她這里“寄養”,偶爾來看看便心滿意足。還有人喬遷新居,第一時間想到把家里的大花盆送給她。
養花如同教子,過多的溺愛給予未必有利于它生長,因花而異,多留心,多注意細節,它會茁壯成長花滿枝頭。在和花草打交道的日子里,徐雅萍和家人收獲的不僅是滿園春色,更是內心的踏實與滿足。
在和大家聊起自己的養花經驗時,她說道:“比如關于水量的控制,不可一概而論。有的植物喜濕,有的植物喜干,不能統一地按幾天一澆,最好按照環境、土壤的保水性及花卉的喜水性來澆水。澆水切記不要澆半截水,這樣土壤表層是濕的,底部卻是干的。久了,就會造成底部根系因缺水而干枯。最好的方法是見干見濕,澆則澆透。我現在一般通過‘敲盆聽聲音’來判斷,如果聲音悶,不用澆水;聲音清脆,則泥土干了,立馬要澆水。再比如肥料的把控,就像月季,春天剛剛發芽時,千萬不能施肥,等到嫩葉變成老葉,再施。植物長大了,定期要修剪枝葉進行扦插,將中間部分的泥土松一松,保證透氣。”
熱心腸的她,如今還利用自己所長,發揮余熱,為轄區老人縫縫補補,換個紐扣、松緊帶,對她來說輕而易舉,對老人來說感激不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