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梅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1)-14-283
葉圣陶曾說過“積千累萬,不如養個好習慣”,可見習慣的重要性。“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對于“傳道”,我的理解是他的最終目標就是讓學生養成良好習慣,因此在學校教育中,教師使學生養成好習慣比“授業”、“解惑”更重要,有好的習慣,就有好的人生。作為一名教師,面對學生的學習習慣、行為習慣、文明習慣、衛生習慣等等習慣,怎樣才能使學生養成良好習慣呢?本文結合多年教學實踐總結了讓學生養成良好習慣的一些方法。
一、抓住學生的心理特點是養成良好習慣的前提
教師在培養學生良好習慣時,應當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而進行,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在注意力、控制力、理解力、好奇心、性格等方面有差別,即使同齡的學生也有共性和差異化,因此,教師在培養學生良好習慣時,要實事求是和因人而異,既要照顧共性也要兼顧個別特殊學生,既要考慮學生的心理特點也要考慮所用教育教學方法是否得當。就拿遵守課堂紀律來說,小學低段學生的注意時間短,自我控制能力低,理解能力差,針對他們的心理特點,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如果只利用“口令”,發現學生注意不集中,就發出“口令”提醒,然而,在課堂教學中,一味的發“口令”未免太蒼白無力,紀律也難以維持。既然低段學生心理特點就是那樣的,那么,教師為什么不抓住學生的心理特點來設計教學過程呢,如果教師能通過豐富多彩的互動,例如表演、游戲等,吸引學生的注意,滿足他們的好奇心,合理分配講練時間,全部學生都有事可做,那么這樣的課堂就像春雨一樣潤物無聲,在悄悄然中學生養成課堂紀律的習慣。對于特別的學生得采取特別的方法,記得一年級上期,班上有個叫劉宇珊的學生,上課時上著上著就自己下方位,去地上玩,我只好先叫他先站著上課,可他仍然控制不住自己,又蹲到地上玩,我把他叫到講桌旁站著上課,五六分鐘后,我表揚他能控制住自己了,叫他回到自己的方位上坐著上課,后來那樣反復出現幾回后就改掉了壞習慣,因為每次他控制住自己的時候,我都表揚了他。當老師們在抱怨紀律不好管時,是否思考過自己了解學生心理多少?是否思考過自己的教育教學方法有問題?抓住學生心理特點,用適當的方法教育教學,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才是循序漸進的,才是可持續發展的。
二、樹立威信是使學生養成良好習慣的法寶
接手一個新的班級,能否在以后的教育教學活動中成功使學生養成好習慣,樹立威信很重要,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所謂“威信”其實就是學生對老師的內化認識,一個有威信的教師,在學生心中就是又怕又愛又尊重的人。所謂“樹立”是指教師的言行舉止、教育教學行為實施的動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感受到了教師的嚴厲,愛以及尊重,教師的威信也會悄然樹立。那么怎樣樹立威信呢?首先是要嚴格要求,不是一時的嚴格,而是持之以恒的嚴。時嚴時松,學生難以適從,教師威信難以建立。嚴師出高徒,需要教師狠下心來,不管學生出現那種狀況,該出手必出手,絕不心軟,教師時刻要牢記,自己對學生的嚴是學生養成良好習慣的起點。其次,如果教師只是一味的嚴,也未免太專制,即使學生怕老師,也是口服心不服,覺得那樣的老師只是“惡”而已,威信難以樹立。所謂“親其師而信其道”,如果教師能走近學生,走進他們的心靈,同時懷揣一顆愛心,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尊重他們的自尊心,不諷刺,不挖苦,與他們交心,關心和愛護他們,參與他們的文體活動,甚至課余與他們開開玩笑,那么,這樣一位既嚴厲又有親和力的老師,才是學生喜歡的老師,教師的威信在學生心中水到渠成地形成。
三、執行力和把握度是規范學生行為的金科玉律
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會有各種各樣的不利于學習的行為習慣產生,如果不加以規范,有可能泛濫,嚴重影響組織教學,紀律難以控制,以致于影響學習效果,導致成績下降。通常來說,教師對于這種情況,都會采取各種手段來糾正。成功的老師和失敗的老師的區別在于所用手段的度和執行力,度是學生能受到觸動而又能忍受的程度,比如難受,傷心等等。執行力其實就是落實,教師對學生行為糾正的實現。班上有個學生叫楊雅涵,喜歡上課玩削筆刀,不專心聽講,我警告她別玩,再玩就把削筆刀扔了,收斂一會兒后,她又開始玩了,這說明警告的力度不夠,而我當著全班說過,再玩就把削筆刀扔了,此時就只能靠執行力了,但又得考慮到度,如果扔到垃圾桶,學生下課可能去垃圾桶重新撿回來,如果收繳了,又沒有兌現扔掉的承諾,于是我把削筆刀假裝扔到教學樓旁的排水溝里,其實,我是把削筆刀悄悄藏在了口袋中。從此,在沒有學生上課玩東西了。學生明白玩什么就會失去什么,老師說到做到,學生雖然難受卻也能接受。因此,在規范學生的不良習慣時,首先要把握好度,同時要及時執行兌現,以后即使再有類似情況出現,老師的一個眼神都會起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效果。
四、及時鼓勵是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助推劑
鼓勵對于好老師來說是毫不吝嗇的,鼓勵是一種正向的激勵,在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習慣的過程中,鼓勵可以激發學生內在學習動力而不是被迫學習,老師要善于抓住學生學習行為上的閃光點和鍥機,及時而又特別地表揚,有可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譬如,班上一名叫黃夢涵的學生,在上網課期間,由于各種原因,上課時間不夠,作業也不交。開學后,學習上拉下很多,沒有辦法,只有利用課間時間給她補,學習慢慢地能夠跟上了,但是學習的主動性還不夠,沒有養成主動學習的習慣,特別是主動問問題的習慣,有一次,她居然主動把課堂作業拿來給我看看做對沒有,于是我抓住這個機會,在班上表揚她,說她問問題跑得比兔子還快!從此以后,黃夢涵變化很大,課堂上也積極發言了,做不起的題也及時來問了。及時的鼓勵不僅僅是助推劑,也是強心劑,強的是學生的信心,點燃的是希望。
五、認真打磨是學生養成良好習慣的保障
所謂“玉不琢不成器”,要想使學生養成良好習慣,只有靠老師認真打磨才能達成,認真了,就能持之以恒,就有了連續不斷的時間保障,“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需要教師不斷的反復抓,抓反復。要養成一種良好習慣,有人說要二十一天,對于剛上一年級的學生來說,有些習慣需要一學期,有的需要更長的時間,教師認真只是老師的態度問題,而如何打磨則是教師的方法問題,所謂“只要思想不滑坡,辦法總比困難多”,教育教學本身就是一個創造性的勞動,要使學生養成好習慣,光靠一腔熱血,認真的態度是不行的,所有使用的方法必須是學生能承受的,能接受的,能心服口服的,學生習慣了就自然了,自然了良好習慣就養成了。為了使學生養成及時糾錯的好習慣,及時糾錯的表揚,沒有糾錯的,抄題重做;為了使學生養成細心的好習慣,加大了計算題出錯的懲罰力度;為了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考試習慣,在平時的訓練中,凡是違反考試紀律的一律零分處理,絕不留情;老師既認真又“斤斤計較”,方法上又柔中帶剛,分寸上又拿捏的恰到好處,成就的是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也使教師的教學過程順風順水,相得益彰。
綜上所述,在小學階段,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是教育教學的重心,也是“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要解決的問題,著眼于學生的終身發展,著眼于學生的美好未來。“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為了使學生養成良好習慣,需要老師的愛心,真心、恒心、信心、勇敢心。
四川省樂山市五通橋區金粟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