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美麗
摘要:近年來隨著農民工子女隨親進城就讀,山區村級教學點的生源出現了自然的萎縮,很多教學點形成了十幾個甚至幾個孩子的小班。在這種被迫自然“小班化”的形勢下,如何發揮農村袖珍型教學點的自然優勢,實施小班化教學,是推進城鄉優質均衡的一大機會。我鎮陳村教學點目前17名幼兒,其中5名小班,中、大班各6名,是小中大的大跨度混齡組合。我們嘗試以該教學點為例,進行小班化混齡教學。
關鍵詞:科學;適宜;合理;有效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1)-14-295
一、制定科學的混齡課程目標
混齡課程的宗旨是讓每個年齡段的孩子都能獲得最好的發展。但混齡班有大孩子,也有小孩子,要使每個年齡段的孩子都能在現有水平上得到提高,應如何協調、確定具體的教育目標,才有助于實現這一課程宗旨呢?
我們在實踐中逐漸認識到:幼兒園教育目標是整體性的,以習慣的養成、興趣能力的培養、情意的感受體驗為主要內容。該教學點最小的3周歲,最大的5周歲,雖然身心發展水平有差異,卻有許多共性的發展目標,只是對不同年齡的幼兒,要求達到的水平不同而已。因此,對混齡課程來說,在制定課程的單元目標和具體活動目標時,把握幼兒發展的共性目標是基礎,考慮目標的層次性是關鍵,即活動開展前,教師應明確整體性教育目標,既要考慮對所有孩子都有幫助的共性目標,又要參考每個年齡段的目標,分析每個年齡段孩子可能的興趣點、認知區域、經驗范疇和思維特點,綜合考慮目標的層次性,并巧妙融合異齡互動目標。
如在美術混齡活動《我的自畫像》中,制定的共性目標是:在大孩子帶動下,大小孩子共同感受繪畫活動的趣味性,培養幼兒初步的合作能力和想象能力;分層目標是:大孩子會照著鏡子,大膽地畫出自己臉上細微的部分,認識自己,知道自己和別人有不同之處;中孩子了解人物五官和臉型的不同,用繪畫的形式將它表現出來,體驗繪畫活動帶來的樂趣。
二、選擇適宜的混齡課程內容
混齡課程和生活密不可分,因為只有生活是真實的、具體的,是各個年齡段的孩子都能感知并有興趣的,而且生活是動態的,對生活的認知和感悟可深可淺,能切入所有幼兒的經驗結構之中。這就決定了混齡課程的內容必然來自幼兒的現實生活,只是針對混齡的狀況,我們在選擇活動內容時增加了一道思考程序:細致分析活動內容,找準適宜每個年齡段幼兒的切入點。這就要求混齡班教師既要分析每個年齡段幼兒的關注點、興趣點,又要分析活動內容中哪些知識點是適合大孩子的,哪些則是小孩子樂于接受的;這個活動能促進大孩子哪些能力的發展,并同時鍛煉小孩子的哪些能力。
如在“鞋”的主題活動中,針對小孩子常穿錯鞋的現象,可以讓大孩子教小孩子“鞋的配對”或“區分左右腳鞋”;針對大孩子的水平可以組織以鞋為工具的測量活動,小孩子雖不會測量,但對試穿大鞋很感興趣,可以讓大孩子扶著試穿大鞋的小孩子測量,小孩子走和量,大孩子數和記,大小孩共同體驗測量的快樂和合作的快樂,同時都拓展了各自的經驗。
三、合理安排活動內容和時間
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對即將開展的活動內容必然有不同的興趣點與思維方式,混齡課程要兼顧年齡造成的能力差異,就必須靈活采用混齡、分齡、個別等多種組織形式,在混齡集體活動、小組活動、生活活動及游戲活動中有效安排大小幼兒互動。
當大小孩子對某一內容都有興趣,而又無需過多的直接操作時,教師可以考慮采取混齡集體活動形式,例如講述與談話等語言活動、發展社會性的活動、欣賞活動、游戲活動等;當不同年齡段的幼兒興趣迥然不同時、組活動的必要性就體現出來,如對大孩子實施的幼小銜接教育、科學實驗、數學活動等;當學習內容可以通過獨立思考、個別操作方式完成時,教師就應提供個人學習的條件和機會,如尋找知識性資料、鍛煉生活和動作技能、美工等操作性較強的活動。每一種組織形式都有自身的優點和局限性,只有互相配合才能促使每個年齡段的幼兒在現有水平上獲得發展。
我們的做法通常是:根據主題和需要,一周綜合考慮既有2-4次的混齡集體教學,又有多次的小組活動,而每天都安排有個人學習活動和混齡游戲。在一日活動的時間安排上,也有多種嘗試,比如:大孩子入園早,先安排小組學習,小孩子來園可自主游戲、孩子午睡時間長,起床動作慢,就先組織大孩子小組或個人活動;教師組織某個小組活動時,其他幼兒以不影響該組幼兒學習為前提進行個人學習活動;混齡集體教育時間較長,如果小孩子不感興趣了,允許安靜地到旁邊自主游戲等等。
四、有效指導提高教學有效性
針對幼兒不同的需要,為了彌補在集體教學中有可能無法滿足不同幼兒的需要,混齡教學的開展為幼兒提供了更多的互動方式和指導方式。教師更多的采用環境影響和區域活動指導策略。尤其是區域活動成為混齡教學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通過區域的合理設置,為幼兒提供更有利于幼兒個體的學習條件和機會,幼兒可以不受年齡的限制而是根據自己的發展需要自由選擇區域活動材料,使得教師能夠通過觀察孩子在區域活動中的不同表現,能對幼兒做出客觀的評價和有效的指導,以促進幼兒在原有水平上的發展。而且在同一區域中,不同年齡孩子的共同學習,使幼兒能經常通過同伴的影響獲得經驗,更有利于幼兒的主動學習。同時不同年齡幼兒的共同學習,使大年齡中能力強的幼兒無形中成為能力弱幼兒的小老師,起到了間接的指導作用,而且幼兒間的同伴影響有時能比教師起到更大的教育作用。
混齡班的環境既要有自由溫馨的家庭氛圍,又要體現空間的層次感和秩序感;在活動室既要安排一塊相對大的空間,可以同時容納全班幼兒,進行混齡集體活動,還應利用陳列柜分隔成若干適宜小組或個人活動的區域空間;根據混齡班幼兒年齡差異大的特點,為幼兒準備材料時更要體現強弱的不同層次,并按一定順序由簡單到復雜擺放。但有趣的是:年齡的差異往往會影響孩子們的選擇,因而常常會出現同齡幼兒“扎堆”的現象。我們認為這是很自然的現象,關鍵在于教師應及時地介入和引導,讓不同年齡的幼兒產生互動。
混齡教育中交織著幼兒年齡差和同齡幼兒間的個體差異,在這么復雜的教育模式,對教師的專業素質也是一種挑戰,怎樣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展現教師的作用,充分發揮混齡教育的價值,從而體現混齡教育實施的可能性及生命力,這需要我們進行進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參考文獻
[1]李夢瑤.敢問路在何方——農村小學“小班”與“小班化教學”探析[J].新課程研究(下旬刊),2011年10期
[2]葉姚海.小班化教學環境建設[D].華東師范大學,2012年
紹興市柯橋區稽東鎮中心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