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的精神力量,是民族遭遇危機時重要的精神支撐。歷史學科作為人文學科,對傳承中華文化、培養學生文化自覺,樹立文化自信具有重要作用。第二次鴉片戰爭作為中國近代史上的一次典型歷史事件,從各個角度展現了中國文化及民族精神。本文以《第二次鴉片戰爭》為例,探索如何將民族自信教育融入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
關鍵詞:文化自信 歷史課堂 第二次鴉片戰爭
中華文化既堅守本根又不斷與時俱進,使中華民族保持了堅定的民族自信和強大的修復能力,培育了共同的情感和價值、共同的理想和精神,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在中學歷史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弘揚中國精神時代精神,增強學生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尤為必要。歷史學科的人文教育功能在新時代下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的要求中發揮著獨特且重要的功用,也說明了凸顯歷史教育保存和傳遞優秀文化功能是當今歷史教育界內普遍達成的一個共識。如何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對國家和人民的認同感和歸屬感、責任感和使命感,使學生樹立真正的文化自信,跳出文化自卑與自負的窠臼,同時又能避免陷入文化自大的陷阱,是我們每位歷史老師的使命和責任。本文試以《第二次鴉片戰爭》一課為例進行闡述,分享本課設計及實施方面的一些思考。
一、用直觀展千年文明發展
培養學生文化自信,建立文化自覺,首先在于了解歷史,也就是讓學生充分了解中國文化,感受中華文化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獨特魅力。“只有在認識自己的文化,理解并接觸到多種文化的基建上,才有條件在這個正在形成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確立自己的位置,然后經過自主適應,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長補短,共同建立一個有共同認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多種文化都能和平共處、各抒所長、連手發展的共處原則。”[]費孝通先生關于文化自覺的解釋明確指出教師在教學中首先要讓學生了解中國文化。在了解的基礎上,學生進一步對中華文化產生共情,認識到國家強盛與民族自強的重要作用。
第二次鴉片戰爭即屬于中國近代被侵略屈辱史中的重大事件,也是了解中華文化,反思中國歷史的好素材。為了更好地挖掘課程內容培養學生家國情懷,本課以“讀史——圓明園之盛”介紹為切入點導入新課,重點通過圖片、動畫來復盤圓明園這座匯集了一個民族、幾乎是超人類的想象力所創作的全部成果的皇家園林,讓學生感受圓明園中各處絕美景觀和盛世繁華,想象統治階級追求“詩意化”的意境,奢靡腐朽的生活狀態。介紹這段罪惡發生之前真實存在的華麗歷史,一方面可以讓學生了解到中華傳統建筑風景文物的富麗堂皇,感受到古代封建中國的成熟繁盛,讓學生在贊嘆中增加對中國古代歷史文化的認識。另一方面為圓明園此時的盛況與后來的斷壁殘垣形成鮮明對比做鋪墊。學生在掌握中華傳統歷史的基礎上,了解到圓明園的繁盛。因小窺大,感悟到中國古代文明的的燦爛與輝煌,進而形成個人對中華傳統和中華文化的理解和認識,養成個人的文化自覺。學生在認知和圖式的過程當中生成情感,形成對中華傳統的文明的自豪之情,增強對中華文化的自信之感
二、創情境思中華文化之殤
歷史文化的傳遞離不開具體的問題情境,因為對歷史文化理解就是在發現歷史問題、分析歷史問題和解決歷史問題的過程中形成的符合歷史學基本規律和規范的一種認識。所謂問題情境就是將問題蘊含于特定的場合之中,學生在此背景下對問題進行反思,并且在解答過程中形成感情上的共鳴,從而產生對歷史文化的個人體會。創設問題情境可以激發學生探索解決問題的積極性,是培養和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有效途徑。
本課“探史——禍起”,通過展示西方資產階級革命和工業革命及1853年中國和洪都拉斯人口與棉紡織產品消費量的對比兩則材料,以材料為核心,圍繞材料設計問題:1.英國人的目的達到了嗎?你認為英國接下來會怎么做呢?2.如果沒有“亞羅號事件”和“馬神甫事件”,第二次鴉片戰爭會不會發生?通過問題情景,利用啟發式教學,一問一答之間讓同學們思考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在思辨的同時,產生情感共鳴。學生在認識西方國家的迅速發展與中國國家的愚昧落后的基礎上對歷史進行反思,既不盲目自大,也不妄自菲薄,培養其家國情懷,使其真正做到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能夠以文化復興為己任。
三、立現代看文明激流勇進
無論是個體,或是國家,在重大的挫折之中,都可以激發無窮的精神力量。這種力量是在對舊有精神和行為進行顛覆與重建的基礎上,經過強化,升華成為一種可持續的精神動力。多難興邦,歷經災難之后重建的不只是國家,更是可持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情操。正是這種堅韌的的民族精神力量,給我們的國家和民族帶來一個充滿生機與希望的未來。
在了解財產損失之痛,國土喪失之痛,家國覆危之痛的戰爭災難之后,設置情境讓學生仿佛置身于圓明園斷壁殘垣前,立足于當下,思過往,展未來。緬懷第二次鴉片戰爭這段痛楚的經歷,結合中國曾經的輝煌,激發學生強烈且激昂的赤子之心。讓學生認識到正是災難讓我們迅速地找到中華民族代代相傳的根脈。這樣的文化基因流淌在我們的血脈之中,在巨大的災難中得到了檢驗,經受了考驗,得到了有力傳承。同時結合當下現實,目前我國來之不易的疫情防控成果彰顯偉大的中國精神,充分展示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強大力量。讓學生認識到身為青年應發憤圖強,承擔起中華崛起、振興華夏、傳承中華文明的重要責任。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文化自信,說到底是對民族生命力的自信。在民族遭遇危機時,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浴火重生的精神支撐。學生應以敬畏之心看待古老歷史和燦爛文化,從自己的民族文化中挖掘靈魂和精髓,樹立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并身體力行弘揚和彰顯這種自豪和自信。
參考文獻:
[1]王德民、趙玉潔.論歷史教育的家國情懷.歷史教學[J].2018,第5期
[2]周明.家國情懷視野下歷史教學的重構.中學歷史教學參考[J].2020,第17期
作者簡介:韓麗:女,1992年12月出生,山西省太原市人,2018年畢業于天津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學歷,現任天津市實驗中學濱海學校歷史教師,班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