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嶸
對于語文教學的爭論一向都很激烈,語文教學也亂象叢生。比如同一篇課文讓不同的老師上,會出現不同的教學內容。出現這樣的現象肯定是不合適的,因為一篇課文的教學內容只有一個,而且應該是確定的,而不是不確定的。
一、語文教學內容的潛在性
語文教材跟其他學科的教材比起來,有很大的不同。語文教材是由單篇的課文組成。其他學科,比如數學教材是由許多的例子組成,教學的內容就是一個個的例子,教學內容是顯性的,極易把握。課堂上就是教學生例題,例題會了,學生也就懂了該知識,教學任務也就完成了。語文教材卻不同,文章讀了,教學內容卻不一定掌握了。葉圣陶先生曾經指出,課文無外乎就是一個例子。某篇課文是用來例什么的呢,文章本身卻不會開口告訴我們,這得老師去琢磨,再確定。何況一篇課文,可以用來作為例子的地方是很多的,包括的方面是很寬泛的。教學某篇課文的時候,我們是不可能也沒必要把課文中的各個方面都作為教學內容。在具體的教學中,我們一般只選取教材所包含的某些方面內容來作為例子,其他方面應該視而不見。那么該選取哪些方面作為教學內容呢?
二、緊扣單元訓練要點提取教學內容
從古到今,文章都強調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文”,一方面是“道”。“文”簡單講就是文章的表達技巧。所謂“道”就是文章的思想內容。優秀的文章必須是這兩個方面的有機結合。所謂“言之無文行之不遠”,又所謂“文以載道”。同時,語文學科承載著三大任務:一、學習一門語言——漢語言;二、學習一門技能——聽說讀寫的技能;三、掌握一門知識——修辭,句法、章法等知識。這三大任務在小學階段是融合在一起的,教材是沒有具體的區別開來的。語文教材的編寫,語文教學都要關注“文”也得兼顧“道”,都要落實語文教學的三大任務。于是,語文教材一般用單元的方式組合起一篇篇的課文。同一個單元里的課文具有一定相同的特質,這幾篇課文主題思想是一致的,比如有愛國主題的,有熱愛家鄉主題的等。單元的主題決定了教學時文化思想素養的內容。
如前所述,一個單元里的幾篇課文的思想內容大體是一致的,所以對于思想素養這個層面的教學內容,把握起來比較容易。但對于“文”這個層面的內容就比較難于把握了。“文”具體到教學內容的就是對文章的結構,語言的風格,句子的特點等等的教學。內容很豐富到難以一個個具體的羅列出來,這么多難于羅列出來的語言技巧方面的內容,我們該拿什么來做教學內容呢?每一個單元,編者都確定了一個單元訓練要點,也就是學生在學習本組課文時應該培養的語文素養。或許有人會質疑,這篇文章的其他方面就不用處理,不教了嗎?我們覺得教還是不教,就要看是不是培養單元語文素養來決定,而不是其他。
我們以部編版三年級第六單元《剃頭大師》為例,具體談談如何確定教學內容。筆者所在的備課組,在《剃頭大師》這篇課文集體備課中,就存在著三種不相同的教學內容的意見。第一種意見認為訓練寫是本文的教學內容。持這種觀點的老師認為,這個單元的習作要求是要把某個人的特點寫出來。而《剃頭大師》是一篇很好的習作例文,可以以此文為例子,指導學生寫作。第二種觀點認為,《剃頭大師》是典型的一波三折的結構,很有特點。小學階段學過的課文,一波三折結構的這算頭一篇,有必要以此為例子,指導學生學習一波三折的文章結構。第三種觀點覺得應該把運用多種方法理解詞句的意思作為教學的內容。
三種教學內容看起來都有道理,都是合理的。哪一種才是本文真正的教學內容呢?符合單元要求訓練的語文素養的那個教學內容才是最合適的。這個單元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就是運用多種方法理解詞句的意思。那其他兩種意見為什么不能成為本課的教學內容呢?先談第三種觀點,第三種觀點涉及到文章結構,文章結構應該是小學高年段才訓練的語文素養。如果三年級就讓學生學習一波三折的文章結構,學生的心智還沒有達到那樣的水平,是拔苗助長。至于為什么不能把本文作為一篇習作例文來教學的原因是:部編教材每學期都安排了一個單元作為習作單元,習作單元里的課文是習作例文,集中培養學生的習作素養。《剃頭大師》這篇課文就不適宜搶了人家的飯碗,用來做習作例文了。
三、教學內容要基于學生實際,服務于學生的發展
這里之所以要強調設置教學內容時應該基于學生的實際出發,是因為在現實的教學活動中,尤其是一些公開課中,許多老師將課堂的主角搞錯了。不論怎樣的課堂,主角都應該是學生,學習的主體都應該是學生,而不是老師。我們不能喧賓奪主。不管是公開課還是其他類型的課,我們的目標是讓學生在本堂課中語文素養得到提升。教學內容的出發點都是基于學生發展的實際,我們課堂教學的歸宿也是歸于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發展。鑒于此,我們在教學內容的選取時應該力戒以下幾點:
1、擯棄表面好看的花架子。比如,在教學《剃頭大師》這篇課文的時候,為了處理課后的“誰是剃頭大師”這個問題,基于想培養學生思辨思維的目的,培養學生辯論的技巧,設計了一個學生辯論“誰是剃頭大師”的教學環節。我們覺得這就是一個花架子。因為三年級的學生口頭語言的水平尚未達到辯論的水平。辯論是口語交際中的最高級別,要到小學高年級才安排學生練習辯論,一部分專家甚至指出小學階段不宜讓學生辯論和演講,因為辯論演講涉及到論點論據的問題,整個小學階段也就學習了兩篇正兒八經的議論文。三年級的孩子就更不可能辯論了。
2、別讓豐滿的理想被骨感的現實挫傷。一些老師在確立教學內容時總是理想主義,懷著美好的心愿,干著戕害孩子學習熱情的事情。典型的表現就是不依據學生的就近發展區設置教學內容。比如,有老師就覺得《剃頭大師》這篇課文我們可以引入相關的文章讓學生比較,出示這方面的油畫讓學生欣賞。這樣的一堂課下來,學生老師除了收獲了熱鬧,其他什么也沒有學到。
3、課堂不應成為老師顯擺的地方。很多老師上課,尤其是公開課,一上來就是讓人意想不到的材料出示,或者一大堆的理論觀點知識。比如兒童詩教學。教者出示了很多形式的兒童詩,還領著學生歸納了兒童詩的特點,最后還跟孩子們一起創作出了各種各樣的兒童詩。教者把大學里面面對大學生講的兒童詩的特點用四十分鐘的時間一股腦的都給學生傾瀉下來,學生能接受嗎?與其說是在領著學生學習兒童詩,不如說教師是在利用這堂課顯擺自己豐富的兒童詩的知識。
語文教學內容的確定難,難在教學內容潛藏在教材內容中。教學內容的確定易,易在單元要求里邊已經明確了本單元的語文素養的訓練要點。
廣東省深圳市寶安區石巖街道上屋小學 廣東 深圳 518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