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延申 劉順華
摘要:社會經濟不斷發展,我國的制造行業取得突出的進步。企業在發展中,靈活應用機電一體化技術,使其在智能制造中發揮重要的作用。針對新型制造行業而言,傳統的制造模式存在一定的不足之處,逐漸被淘汰,針對當前的具體管理情況,采取機電一體化技術,可最大程度的提升產品效率和質量。在本次研究中以機電一體化技術的特點為基礎,綜合分析機電一體化的技術形式,并對其實際應用進行分析。
關鍵詞:機電一體化技術;智能制造;制造行業
中圖分類號:TH39?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674-957X(2021)11-0206-02
0? 引言
自從我國進入到WTO之后,我國社會各個領域呈現出穩定發展態勢,尤其是針對工業領域來說,我國制造業技術正在積極創新,為工業領域創新發展帶來了更多契機。機電一體化作為當代工業技術發展主要領域之一,可以有效的將制造工業與計算機、信息化技術相結合,促進我國工業領域信息化開展,切實有效的促進社會穩定發展。
1? 機電一體化技術的特點
1.1 結構最優化
汽車生產比較復雜,在當前生產管理中積極的開展機電一體化技術形式,在對應的機械生產階段加入了機電機構,以實現系統變速控制作為基礎,對變速箱進行調節。此外信息技術不斷發展,變頻調速電子設備逐漸興起,傳統的人工操作形式被淘汰。在實施中采取計算機軟件控制形式,機電一體化技術綜合采用電子技術和機械技術,進行系統軟件的更新之后,優化了機械產品的整個結構。
1.2 系統智能化
在采用機電一體化技術的階段,智能化的控制方案有重要的作用,不斷的規劃生產脈絡。近些年來,我國不斷的提升機電一體化技術水平,經過創新之后,改變了傳統生產方式的不足,降低了人力投入量。當前大眾對汽車的性能有更高的要求,開展機電一體化的形式,能實現各個系統的智能化設計,給大眾智能化的體驗。智能化的管理之后節約人力,如果系統汽車在運行的時候本身出現風險故障,可提出針對性的故障處理對策,發揮預警保護的作用,幫助受眾明確系統的運行情況,降低行駛危險。
1.3 具備交換優勢
和傳統的生產技術對比,機電一體化的技術形式有顯著的作用,該系統的靈敏度比較高,加上可對機械系統實現自動化控制,能及時的處理各項數據。在智能制造中,采取機電一體化的技術形式,高效處理相關處理,實現數據的交轉。在具體操作中,確保機電一體化技術形式能發揮作用,解決當前的技術困難,提升制造信息的處理效率,避免在信息交換的時候導致系統癱瘓,從而確保數據完整和安全。
2? 機電一體化技術的具體類型
在智能制造階段對于機電一體化技術有一定的要求,在具體設計過程中需要明確技術的類型,將其合理應用。機電一體化技術比較多,以下對具體的技術類型分析。
2.1 傳感器技術
傳感器技術形式是機電一體化技術的重要組成,為了確保機電一體化技術可以發揮作用,在實施中要靈活采用。機電一體化傳感器技術自身存在諸多應用優勢,傳感器運行與刷新效率較快,在運行的過程中可以動態化、實時化的搜集動態化圖形數據信息,通過傳感器數據信息傳輸的手段,第一時間對搜集到的圖像信息進行反饋。傳感器技術在運行時效率較高,可以有效提升生產成本,節約生產時間,有效獲取動態化數據信息,為制造業和生產做好技術保障。此外,傳感器技術還可以實現數據高質量處理,當傳感器接收到了數據信息之后,可以在終端系統的控制之下,結合工作控制要求,有針對性的開展數據信息處理,并且計算出信息反饋與延遲時間,有效滿足工業制造生產需求。
2.2 自動生產技術
在智能化制造管理中,靈活的應用自動生產技術,發揮自動控制的作用。在自動生產技術運行之后,能夠在控制系統的管控之下,通過有效的管控對傳統工業生產與工業規模進行升級優化,結合工業產品設計的要求,讓工業產品更加契合廣大群眾們的喜好。相比傳統工業生產模式來說,自動生產技術可以與信息化智能系統相結合,有效增強工業生產質量,按照工業產品的設計需求,進一步優化工業產品生產效率。靈活的應用自動生產模式,可最大程度的提升整體生產效率,同時創新整體工藝模式,優化產品整體性能。
2.3 人機一體化形式
機電一體化當中另一個核心技術手段便是人機一體化技術,尤其是在當前智能化制造領域不斷創新的當下,各種制造設備都已經與信息化系統與智能化系統相結合。人機一體化在運行時,將機械系統與信息化控制系統相結合,操控人員可以結合工業生產的需求,通過智能化設備來開展生產數據信息搜集,制定出明確的生產計劃。通過對信息化操控系統的管控操作,按照生產需求,調整機械運行參數和運行范圍,有效實現工業制造智能化與信息化發展,提升工業制造效率。
2.4 智能機器人技術
機電一體化的技術形式在惡劣的環境下有突出的作用,工作人員可以結合實際情況,進行技術的處理。在后續發展中,進一步優化企業生產環境,借助智能化技術形式篩選出生產信息,此外智能化的對信息進行判斷,高效完成生產和管理,從而提升企業的整體生產效率,智能化篩選信息,可高效的完成產品的生產和管理,從而提升企業整體生產效率。智能機器人技術形式本身有突出的作用,在應用階段,降低了企業的人力成本,提升了利潤空間。此外在企業生產管理中,通過合理化的而管理之后,優化生產流程模式,解決傳統生產的相關不足,確保系統合理運行。智能機器人技術形式在能減少環境因素的消極影響,由于工業生產環境特殊,采取機電一體化技術之后保證工作人員的生命安全,技術化手段的落實,能實現制造產業的進步。
3? 機電一體化技術在汽車智能制造中的應用
智能制造是當前社會發展的主流趨勢,在實施過程中,必須以技術人員作為核心,實現對工業技術操作的合理創新。和傳統的工業制造現狀對比,智能制造形式采取的是人工操控計算機的形式,其最大的作用是減少傳統工業生產的人力資源成本,能避免出現生產失誤的現象,保證產品的生產符合發展趨勢要求。在汽車行業實施智能化的技術形式,有突出的作用,例如在制動防抱死、自動變速器等方面均實現了智能化的設計。在汽車生產中,計算機輔助人類專家完成各項復雜的計算操作,將人類專家的思想意識轉化為切實可行的工業操作流程。智能系統的操作有突出的作用,在人類大腦和計算機共同協助下完成,因此也被稱為是智能化系統,隨著現代社會競爭的不斷激烈,智能制造系統在工業生產中起到了突出的作用,為未來汽車制造行業的發展奠定基礎。
3.1 機電一體化技術在汽車制動防抱死系統中的應用
在當前的汽車智能化制造過程中,傳統的汽車在制動過程中出現抱死的現象,讓很多受眾對其產生困擾。汽車制動防抱死系統在運行中的主要作用是控制車速,確保汽車運行安全。將機電一體化技術運用到汽車制動防抱死系統當中,能夠有效在信息化系統控制下,對臨界車速進行設計,在控制車速的同時,自動檢測影響汽車安全運行的影響因素,對汽車潛在的追尾、撞車情況進行控制。相比傳統的汽車制動防抱死系統來說,將機電一體化技術應用之后可以讓汽車運行更加具備智能化特點,實現對汽車運行狀態動態捕捉監測,及時搜集汽車運行狀態數據信息,實現對制動裝置力矩的設計管控。機電一體化技術切實有效增強了防抱死制動系統應用效率,還可以確保汽車制動效果,確保汽車安全運行。
詳細設計如圖1。
3.2 機電一體化技術在汽車數控生產過程中的應用
機電一體化在我國汽車數控生產、汽車制造領域應用的意義重大,在不斷實踐和發展當中,已經展現出了得天獨厚的優勢。通過機電一體化技術的應用,能夠最大程度上提升汽車制造生產效率,并且有效搜集汽車生產制造數據信息,為汽車生產制造技術創新與智能化發展打下良好數據基礎保障。機電一體化技術在汽車數控生產當中運用的途徑較為廣泛,可以用于汽車生產制造精度控制層次上。借助智能化汽車設計系統,對所需的汽車制造生產構件進行預設,通過數控機床生產線,對預設的汽車構件進行精準化制造,保障汽車生質量。此外,機電一體化技術還能夠實現傳統設備應用創新。在傳統汽車制造產業當中,往往會借助通用設備進行汽車制造,此種設備已經不再符合當前社會發展需求。將機電一體化技術與傳統通用設備進行結合,可以有效增強通用設備的利用效率,減少資源浪費,并增強了老舊設備的利用效率,實現了設備與技術層次的創新。
4? 結語
在智能化的制造生產管理中,結合制造業和多種先進的技術形式,在生產管理階段需要提升其經濟效益。要注意的是采取機電一體化的形式,通過技術的不斷落實,優化技術工藝,從而提升整體生產效率。此外人為操作的過程中,影響比較大,如何順利的開展整體生產流程是關鍵,通過合理化的管理之后,保證企業生產綜合效益,從而促進了社會可持續發展和進步。
參考文獻:
[1]高思哲.機電一體化技術在智能制造中的發展與應用[J].南方農機,2020,51(24):157-158,147.
[2]關娜娜.機電一體化技術在智能制造中的實踐研究[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下旬刊),2020(12):176-177.
[3]雷藝聰.剖析機電一體化技術在智能制造中的應用與實施[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中旬刊),2020(12):175-176.
[4]李凱,王萬里.智能制造中機電一體化技術的應用[J].現代工業經濟和信息化,2020,10(11):107-108.
[5]繆菊霞.機電一體化技術在智能制造中的應用[J].南方農機,2020,51(22):180-181.
[6]何曉嬋.機電一體化技術在智能制造中的運用實踐[J].產業創新研究,2020(22):150-151.
[7]晁紅芬.對機電一體化技術在智能制造中的運用探究[J].江西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33(11):6-7.
[8]頓明新.智能制造中機電一體化技術的應用分析[J].科技創新與應用,2020(35):177-178.
[9]王軍亞.探析機電一體化技術在智能制造中的發展與應用[J].中國設備工程,2020(20):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