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郭行
摘? 要:國慶節的目的是國家希望在每年的這個時候,從政府機關到企業,從干部到老百姓,從長輩到晚輩,都能夠對國家有所感恩,對革命先驅有所緬懷,對勝利有所紀念,在享受國泰民安的幸福時,應該學會追憶。如果說元旦和春節是一種自然節日,側重慶祝的是生命和自然意義,那么國慶節就是一種有深刻人文內涵和歷史意義的紀念節日,如果失去了其紀念的內容和形式,那么,這樣的節日就會因為失去了文化內核而逐漸干癟,必然逐漸同時中斷了紀念的記憶力。
關鍵詞:國慶;追憶;節日
據說,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國慶”,源于西晉,一般特指古代皇帝的登基和誕辰。由此說來,自西晉以下,中國歷史上的“國慶”,數不勝數!然而,在我看來,那些“國慶”,是屬于歷史的,唯有當下的“國慶”,才屬于我們自己!為了這個節日的到來,近代中國一直在奮斗,在血與火的考驗中,拼搏了上百年!我們為此付出了太多、太多……。
歷史不會說話,但她都一一記錄。
發生于1840年6月至1842年8月間的鴉片戰爭,史稱第一次鴉片戰爭,是舊中國由封建社會淪為半封建半殖民社會的重大歷史轉折點,實際也是舊中國與列強簽訂各種喪權辱國不平等條約的肇始。《英軍在華作戰記》有一段文字是這樣描述第一次鴉片戰爭的:“每每接戰,敵軍陸上一觸即潰,海上則望風而逃,縱橫如無人之地!”須知,當英國侵略者第一次接戰清軍的時候,他們其實也是心驚肉跳的。一如這段文字所記述:1841年2月25日,望著不斷逼近的英軍艦隊,滿臉硝煙的清軍守將關天培,怒目圓睜的倒在了炙熱的血泊中……納爾遜曾說過:“用軍艦對抗岸炮的人是傻瓜!”然而在這一刻,皇家海軍之魂的名言,似乎也失效了,僅僅半天的時間,林則徐耗時數年重金打造的虎門要塞,便宣告淪陷!
1842年8月29日,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正式簽訂,東方明珠香港從此便離開了中國的懷抱,時間長達155年之久。直到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祖國懷抱,成立香港特別行政區。
1894年9月17日,隨著持續5個小時的海戰最終結束,號稱“世界第九,亞洲第一”的北洋艦隊,在日本海軍的炮火下,正式落下歷史帷幕,這場戰爭,史稱“甲午戰爭”或“中日甲午戰爭”。次年4月17日《馬關條約》簽訂,寶島臺灣及其附屬各島嶼割讓給日本。
1907年3月4日,孫中山離開日本前往越南,在甘必達街61號設立西南武裝起義總機關,組織領導革命者起義。彼時的革命,概有兩大使命:一是推翻帝制;二是驅除韃虜。至1911年止,孫先生完成了第一大使命,而第二大使命,烽火上止,也流血不止!
漢武帝曾說,五星出東方利中國。所幸,舊中國近代上百年的血淚歷史,最終因為有了中國共產黨,有了毛澤東,他就像一根定海神針,擎住了即將坍塌的天;又像一張巨大的網,兜住了即將淪陷的地。
請記住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正式成立的這一歷史榮耀時刻,為新中國第一個“國慶節”。
至此,國父孫中山先生“驅除韃虜”的偉大遺愿得以實現。只是,實現這一遺愿的,不是他的衣缽傳人——中國國民黨,而是中國革命的新生代——中國共產黨!從辛亥革命到新中國成立的38年間,流逝的又豈止時光,還有太多的歷史人物,以及三教九流的各色政黨、各種主義。歌曰:歷史的天空,閃爍幾顆星,人間一股英雄氣,依舊在馳騁縱橫!
有人說,機會是在事物運行過程中偶然形成的于己有空隙。這個空隙稍縱即逝,因此,機會是需要自己去“爭”的,而不是順其自然地等它自己落到身上。許家印考了兩次,俞敏洪考了三次,王毅和張藝謀都差點因年紀錯失高考。他們后來的人生,既是時代的給予,也是自己爭來的。而在那個關鍵的時期,需要爭取的,還有國家的命運。
我們總說當下適逢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們總說當下還是利我的“戰略機遇窗口期”,須知,作出這樣的歷史判斷是不容易的,而更不容易的還是抓住機遇。我們說,抓得住的才是機遇,抓不住,則窗口關閉,機遇利他,我們或許不只是望機興嘆,更大的可能是機失危來。
新中國的成立,只是對舊中國屈辱命運的一種時間性告別,但并不意味著就是這種命運的自然終結。事實證明,世界還是那個世界,只是中國已不是那個中國!
其實,世界的規則是很簡單的:力量越大,風險越小!隨著中國的持續崛起,我們必須時刻不忘強大我們的力量,對于我們年輕一代來說,感恩祖國給予我們國泰民安的生活,我們必須發憤圖強,讓祖國更加強大,讓我們的子孫后代都能享受這國泰民安的盛世。
參考文獻:
[1]鄭珮.網絡媒體構建國家認同的基本方式——以人民網國慶報道為例[J]. 東南傳播,2011(08):15-18.
[2]安東尼·史密斯著,王娟譯.民族認同[M].江蘇:譯林出版社,2018 .
(作者單位:湖南省石門縣第一中學,湖南? ?石門? ?415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