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曉玲
摘要:在新課改的背景下,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教學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道德與法治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不僅關乎著學生道德觀念的培養,更涉及到新時代未成年人基本三觀的健康養成。因此教師有必要對道法知識進行重點探究,把握教材,深度教學道德與法治的知識。本文將以統編教科書為例子,探究道法課堂深度教學的方法。
關鍵詞:統編教科書;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深度學習
前言:
小學階段,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教學重點偏向道德層面,學習道德與法治的相關知識對于中小學生養成良好的三觀和健康思想觀念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很多教師也會發現,絕大多數學生在學習道德與法治政治學科的過程中沒有表現出強烈的學習興趣,以至于教學效果始終無法得到保障。需要教師及時反思個人的教學策略,深度挖掘教材中的知識,提高教學有效性。
一、小學道德與法治的教學現狀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工作開展過程當中暴露出了一些比較鮮明的問題,學校教師針對這些問題進行系統分析,并且提出有效的解決策略,采用更加適合小學生心理特點和學習特點的教學方法,攻克教學難關。
(一)學生學習興趣低下
道德與法治這門學科本身強調記憶和背誦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如果想要取得良好的成績,必須要對課本中的文字內容進行深刻記憶。但是這樣的學習方法并不利于提高學習能力,讓學生深刻理解道德與法治的相關知識。因此,在教學工作開展過程當中,教師除了對學生提出背誦的教學要求之外,還應當從知識理解的層面為學生講解這些內容,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吸收知識,提高道德與法治的學習效率。
(二)教師教學內容簡單
道德與法治在小學階段呈現出來的內容具有非常鮮明的簡易性和易懂性,教材中寥寥數語就可以把一個比較復雜的道德問題介紹清楚。但是,編者在編寫教材的時候考慮到小學階段學生的文字理解能力較差,所以故意將一些復雜的道德問題進行了文字簡化。教師在進行教學的時候如果要提高學生的綜合思考能力,從本質上培養道德與法治精神,就不應該持續采用這樣的教學方法。適當抓住教材中的知識內容,并且進行深度剖析,提高教學難度,是改變這種教學困境的一大要務。
二、提高老師的自身素質和教學素質
教師在小學階段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教學中起到了非常關鍵的指導作用。學生自己看教材,雖然也能夠理解一部分內容,但是教師的作用是讓學生在自己吸收理解知識的過程中,及時掃清學習障礙。因此,教師自己首先要具備足夠的道德與法治理論基礎,每一個知識點都能夠從多個角度進行解答,幫助學生更好地吸收教材內容。但是在實際教學工作開展過程當中,相當一部分道德與法治教師依然停留在傳統教學的策略之中,按照部編版道法教材的編寫順序從頭教學,照本宣科。這樣的教學方法,對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道德與法制課堂的教學效率而言,并沒有實質性的幫助。因此,教師應當對個人的教學方法進行深刻反思,努力提高自身素質和教學素質,用更加新穎的教學觀點和理念幫助學生懂得更多做人的道理。
例如:在教學“四通八達的交通”這一節知識的時候,有些學生會在學習“交通信號”這部分內容的時候提出疑問:“在馬路上有車的時候,做到紅燈停綠燈行是為了保障自己的安全,那為什么馬路上一輛車都沒有,也依然要做到紅燈停綠燈行呢?”如果是教學觀念比較守舊的教師,可能會認為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是在混淆視聽影響課堂的正常秩序,但是在新課改的背景下,更加強調學生的自主思考能力,教師需要明確當學生提出這種問題的時候,就說明學生已經初步具備了自主思考的能力,探究這一類問題有利于深度挖掘教材中的重點內容,這個時候教師必須要站在專業的角度上,為學生理清遵守交通信號燈和保護個人安全兩者之間的邏輯關系,用專業的知識教會學生遵守交通規則的重要性。如果在課堂上,教師一時之間不知道如何回答,可以暫且擱置這個問題:“這真是個好問題,說明你在學習的時候有認真思考課文內容,但是老師現在還不能給你一個非常準確的答案,我們不妨先把這個問題記下來,等到下節課上課的時候,我們再來討論這個問題的答案吧!”等到課下查閱了諸多資料之后再對該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解答。雖然通過有效的語言策略,可以將一個復雜的問題暫時擱置,但教師不能夠每次上課都使用這樣的辦法逃避問題,如果在道法課上多次出現這種情況,教師需要提醒自己加快學習的腳步,不斷豐富自己道德與法治方面的專業知識,用更加專業的教學能力和教學態度應對每一名學生提出的問題,不斷加強隨機應變能力,給學生創建更加深度化的道法課堂。
三、舉辦道德與法治有關的課外活動
正如前文所說,道德與法治學科的學習十分強調背誦,教師在引導學生理解教材中的深度內容時,會發現很多學生對于教材知識的深度解析內容并不是十分在意,反而更希望教師給其流出大量的時間進行背誦,以應對考試。因此,教師除了提高自身的教學素質還應當積極培養學生對道德與法治學科的學習興趣,讓全班學生意識到道法課在學習和生活中的重要性,從而積極主動挖掘教材中的深度內容,開展深度學習。
例如:在課堂上學生如果希望留出更多時間進行自主背誦的話,教師就可以把培養學習興趣的教學目標留到課下完成。利用課外活動時間舉辦一場小型的道德與法治競賽活動,在活動上教師可以設置不同的生活情景,讓學生思考遇到不同情景的時候應當作出怎樣的選擇?比如在教學“生活離不開規則”這一單元內容的時候,為了檢驗學生對這些內容的理解,深度教師可以在活動中創建一個趣味性的生活化情景,小明前一天晚上吃了冰淇淋,第二天上廁所有點拉肚子,因此走到公廁門前被逼無奈插了隊,這個時候教師就可以提問學生:“大家認為這種插隊行為應該被制止嗎?”讓學生搶答發表自己的看法,獲得問題積分,在活動中讓學生抒發自己的看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總結:
新課改環境下,道德與法治課更加注重對學生核心素養和思維能力的培養。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無法適應現在的教學需要,借助創造教育,教師可以啟發學生進行深度學習,從而實現品德與能力共同培育的教育目的。
參考文獻:
[1]李瑛.淺談小學道德與法治的深度教學[J].新課程,2020(40):167.
[2]郭芳芳.小學道德與法治深度學習的實踐探索[J].小學教學研究(教研版),2020(7):15-17.
谷來鎮顯潭小學 312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