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作者:張強,1986年12月,男,漢族,廣東肇慶人,就職于肇慶市地質環境監測與礦產資源技術中心中級工程師,本科。研究方向:國土信息化。
摘要:隨著我國當前信息技術的持續發展,信息技術已經和我國各個領域進行了相互滲透.在國土規劃領域中利用信息化技術形成了智慧國土空間規劃的新思路,為我國國土規劃提供了新的動力和支持.為了保證智慧國土空間規劃思路能夠在實際中發揮其應有的價值,相關工作人員應當不斷地提高自身的信息化水平,充分了解當前先進的互聯網以及大數據技術,從而形成較為完善的智慧國土空間規劃思路。
關鍵詞:信息化;智慧國土空間規劃;思路研究
一、引言
在國土空間規劃方面,新技術對空間編制、城市規劃和監管等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有助于開展智慧規劃研究和制定決策。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智慧城市建設的開展較晚,對大數據的挖掘和應用還不夠成熟,不能為規劃決策提供足夠的數據支撐。隨著智慧城市進程的不斷加快,網絡信息化已成為領域創新研究的重要工具,能通過融合各項政策和制度創建完善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制定出集生態型、智慧型與一身的規劃方案。當前,對國土空間規劃的理論和技術探索已取得了一定進展,但仍存在規劃方法和人文情懷不足的現象亟待解決。
二、智慧國土空間規劃的具體含義和理論基礎
簡單理解,信息化背景下智慧國土空間規劃是利用信息技術分析評價規劃現狀,改進規劃方案、建立監測管理。國土空間是一個動態的、復雜的系統,由不同要素相互作用而成。要想正確的認知國土空間這一概念,要詳細分析要素構成、弄清楚空間格局,從時空狀態檢測等方面入手。
隨著近年來領域研究的逐漸深化,從生態價值、土地功能等方面對國土空間規劃有了新的認識,進行新的評價,提出了優化重構路徑。當前主流觀點認為,人的尺度是衡量國土空間規劃的主要標準,應以生態環境的承載力為規劃的基礎,加強兩者間的內部聯系。受認知能力和技術的局限性,人們還無法科學、精準的全面認知國土空間。有了信息技術的支撐,更易建立經濟發展、人們生活和生態環境間的聯系,客觀反映資源環境承載力水平,為規劃制定提供參考。
國土空間主要體現的是人與地的關系,是指特定地域內人、自然資源、土地資源等相互耦合而成的復雜生命有機體。移動信息技術的出現,打破了時間、空間對人類活動的限制,出現流動的時空觀和區位,迫使人地持續重構。網絡信息技術是掌管國土空間規劃的大腦,合理構建的系統是分析評價、規劃決策、優化配置、監測管理等的技術支撐。
國土空間的重要構成“三生”在智慧社會中發生了改變,交通與信息技術突破了時間和地域的限制,實現了國土空間承載活動能力的最大化,需要重新規劃布局。國土空間的功能循環系統是由資本、能源、技術交通等要素流構成,運用信息手段智能化模擬要素,有助于實現國土空間的科學規劃[1]。
三、智慧國土空間規劃作用
在自然資源信息化總體構架下的智慧國土空間規劃非常關鍵,其能夠較為高效地對于國土資源進行保護與利用,使人和自然處在和諧的狀態下,共同發展。為此,有關部門必須要對于智慧國土空間規劃予以充分的重視,合理利用現有資源。但是,我國的國土空間規劃還存在一些問題,如政府部門因為沒有落實職責、工作要求不明確等,導致國土空間資源管理工作沒有得到落實。隨著我國技術水平的提升,更多先進的信息技術被應用到國土空間規劃之中,能夠有效提升我國自然資源信息化,為自然資源信息化總體構架下的智慧國土空間規劃提供支持[2]。
四、信息化總體構架下的智慧國土空間規劃技術的應用
(一)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技術的應用
人工智能技術水平的提升,使其能夠代替人腦做一部分工作。在進行國土空間規劃時,借助于大數據,合理地使用智能算法,對于自然資源進行分類、劃分三個紅線,并對于國土空間布局進行調整,分析城市的發展趨向、規劃的落實情況,進行生態修復,能夠有效提升國土空間規劃智能化水平[3]。
(二)5G通信和物聯網的應用
借助于5G網絡所構建的信息傳輸通道,能夠安排更多的感知設備,從而合理地分析國土空間現實情況,對于信息形成更加全面的認識,確保所傳輸的信息是真實的,并且縮短傳輸時間,使重點目標監控更加順利地開展。自然資源和國土空間是能夠進行感知的,對于5G通信和物聯網的應用,能夠有效提升國土空間治理水平[4]。
(三)區塊鏈技術的應用
區塊鏈技術所形成的數據是無法進行更改的,信息公開透明程度比較高,優勢較為明顯,能夠使用到范圍較為廣闊的國土空間規劃之中。對于其中的數據進行更新處理,分析其中的違規數據,能夠有效降低花費的資金,使國土空間使用更加高效;避免由于數據不斷更替所導致數據差異過大,無法追究問責現象的出現。
五、智慧國土空間規劃方法分析
(一)數據驅動
數據是智慧國土空間規劃的基礎,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近幾年,伴隨著移動功能、自動信息設備等技術的逐漸成熟,空間位置服務數據開始大量出現,構成了國土空間規劃的感知體系。數據的動態可獲取性,對大眾行為活動、公共服務等社會數據進行實時采集,很大程度推動了國土空間規劃向以人為本的規則轉變。
此外,通過云計算、GIS等技術的發展,進一步優化整合了各種國土空間要素信息,對分布特征進行采集、分析以及可視化表達,推動了國土空間規劃方法的創新及開發。運用新型位置服務大數據具有多重優點,如樣本量龐大、尺度更加精確等,通過和已存在的城市數據相互融合,能夠應用在智能體模型行為決策反映上,使其能夠準確地對人地交互關系進行表達,最終達到為國土空間規劃提供支撐[5]。
(二)協同規劃
協同規劃平臺是在城市總體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的基礎上構成的,和其他產業布局等專項規劃相互結合。通過基礎數據、空間坐標等統一共享,為智慧國土空間規劃提供一套科學合理的規劃信息服務,其中主要包含業務協同工具、多種數據資源等。協同規劃平臺分為多個功能體系,如資源信息管理、項目在線審批、基期數據處理等,多功能平臺很大程度優化了部門業務的協同聯動,完善了在線規劃管理工作。
除此之外,利用空間信息數據為基數,通過GIS數據、BIM數據、物聯網的相互貫通,構成城市信息模型平臺,能夠實現對空間各個單元全方位的信息表達及分析,對國土空間規劃給予全面支撐,為監督管理、協同編制等打下基礎[6]。
(三)智能模擬
空間規劃屬于研究人地關系的實踐學科,不僅要跨越專業領域、行政界線,時空界線,甚至是規劃、設計、運營智力的界線同樣要跨越。如何進行科學合理的國土空間規劃,首先需掌握國土空間的演變,同時能夠進行預測。而智能模擬指的是將局部行為和全局演變充分結合,對人地關系進行智能模擬,該方式是國土空間規劃的必然發展趨勢。制定方向,客觀分析個體如何發展,促使整個系統向著目標進行,構建國土空間規劃所適應的體系。
例如,多智能體系統(MAS)的模擬特征就與國土空間智能模擬的需求基本符合。MAS是一種全新的分布式計算機技術,目前,已成為一種復雜系統分析及模擬的工具,對于國土空間來說,能夠將空間要素(Agent)帶入至模型,通過學習算法構造人工智能的學習模型。根據MAS和學習算法的結合構建的城市開發邊界精細模擬模型,通過量化和表征建設用地規模和其他因素的相關關系,對用地規模進行實時預測。利用人工智能協同交互模塊,對決策期間的剛性及彈性邊界進行模擬,即能夠獲取相應反饋機制[7]。
六、結語
綜上所述,智慧國土空間規劃將生態因素、人文因素、社會因素、信息技術因素等都納入規劃的考慮范疇,是結合動態監管的連續過程。結合當前的技術能力和發展背景,對智慧國土空間規劃的總體思路進行了詳細分析,強調了信息化構建的重要性與非唯一性,認為制度和技術創新是推動智慧國土空間規劃的源動力,應創建整體的智慧國土空間規劃框架,充分發揮數字化與信息化的功能,完善國土空間規劃信息化體系,增強規劃能力。
參考文獻
[1] 徐輝.為智慧國土空間規劃搭框架[N].中國自然資源報,2019-08-28(005).
[2] 董立人.智慧治理:“互聯網+”時代政府治理創新研究[J].行政管理改革,2019(12):33-37.
[3] 本刊編輯部.國土空間規劃體系改革背景下規劃編制的思考學術筆談[J].城市規劃學刊,2019(5):1.
[4] 韓青,于立,陳有川.規劃轉型背景下的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評價研究[J].西部人居環境學刊,2019,34(05):34-39.
[5] 吳洪濤.自然資源信息化總體架構下的智慧國土空間規劃[J].城鄉規劃,2019(12):6-10.
[6] 楊萬里,楊學強.自然資源部國土空間規劃局2019年第二期UP論壇“智慧規劃”在京召開[J].城市規劃通訊,2019(9):131-137.
[7] 杜立柱,孟久琦,杜昊霖.規劃體制變革下的空間規劃問題與應對策略[J].規劃師,2019,35(1):1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