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琦
1 運動教育模式內涵闡述
運動教育課程模式(Sports Education Model,SEM)是由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當代著名體育教育家達里爾·西登托普創立的一種課程與教學模式“Sport Education Mode”簡稱“SE”,國內一般將其翻譯為運動教育模式。運動教育模式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模式在上世紀60年代被提出,始見于美國西登托普先生的博士論文。運動教育模式是以來自于游戲理論的運動教育理論為指導思想,以教師直接指導,合作學習為學習方法,以固定分組、角色扮演為組織形式,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以比賽為主線,提供給不同運動水平的學生真實的、豐富的運動體驗的教育模式。該模式提出后,以其在培養學生的運動志趣、運動能力、社會適應性,以及終生體育觀的形成等方面具有明顯的效果而廣受歡迎。
它以“運動季”(源于運動比賽中的季賽,通常包括練習期、季前期、正式比賽和季后賽)為教學單元,要求將單元的長度加大至20-22學時,比傳統的體育教學單元要大,可以說是一種超大單元。這種超大單元的安排,是為了讓學生對某一運動有更深刻的認識與理解,為學生提供更多彼此互動的學習機會,使學生學深學透,在運動經驗上得到精熟發展的機會,并受到運動文化的熏陶。這種以運動季為單元的教學過程設計,具有以學生參與運動競賽為主線設計其教學過程的鮮明特征,其目的也是為了更好地體現其本來的教學意圖,即通過最為真實的運動情景使學生得到全面的運動教育,使之成為有能力的、有運動素養的和熱情的運動參與者。
2 運動教育模式的理論研究
運動參與、運動技能、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是我國學校體育課程的五大領域目標,由此可看出除了學生在運動參與掌握運動技能外,學生的身體健康、心理健康與社會適應良好等目標的實現也是學校體育的重要內容,而當前傳統的體育教學模式在實現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等目標上收效甚微,需要引進新的方法與理論。我國體育教育體系應該嘗試引進新的體育教育模式來發展教育模式的多元化。蔣新國、肖海婷在《美國運動教育模式對我國學校體育課程改革的啟示》中,從概念、目標、內容、特點、教學方法等幾個方面對運動教育模式進行了詳細的闡述,對我國學校體育課程的改革具有一定的啟示意義 。李海英、胡巧榮認為在體育課堂上,學生德育培養最有效最成熟的方式莫過于這種教學模式。它能夠促進學生體育實踐的道德行為,特別是促進學生社會品質和道德品質的養成效果明顯,借鑒這種教學模式在我國體育教學中開展道德實踐教育已成為當前所需。自我國教育事業蓬勃發展的今天,傳統的體育教學模式已經不能滿足當今體育教學的多元化發展需求。在傳統體育教學的基礎上,力求教學模式的多元化發展,同時也發展各個教學模式與我國基本體育教育國情相匹配。鑒于此,進行運動教育模式和傳統體育教學模式的對比研究,吸收其中的積極因素,為我國體育課程改革的實施提供參考。
3 運動教育模式引入我國體育教學的應用研究
運動教育模式在培養學生的運動知識技能社會適應性情意表現及形成終身體育觀方面有突出功效,它既可提高參與者運動技能和戰術能力,團隊領導力,組織力,人際交往能力等有影響力的品特又可提高學生的學習動機還可挖掘學生體育潛能,激發興趣,在學校還是傳承運動文化的有效途徑之一。熊艷,馬鴻韜,孫琴在“運動教育模式”對學生運動強度的影響中提到經過幾十年的發展“運動教育模式”已經在全球許多國家推廣開來,然而相關研究在國內卻鮮有報道,因此我國應該在體育教育多元化的今天引進先進教育模式。傳統體育教學模式具備獨特的特點和優勢,在我國體育教學中發揮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隨著現代學生的心理發展需求和體育教學水平的不斷提高以及教學科研工作的進展,傳統體育教學模式在教學實踐中出現了弊端。諸如過于重視教師在課堂上傳授知識技能時的主導地位,而使學生只是被動麻木的接受知識技能,忽略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限制了學生的自學、自主創新能力;在教學中,過于重視技能的傳遞,忽視了對學生運動興趣和動機、心理健康以及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隨著人們對教育本質認識的深入,體育教學改革不斷深化,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不能適應發展需求,而我國體育教學模式研究剛剛起步。因此,借鑒國外一些先進的教學模式思想,結合我國高校體育教學的實際情況予以合理的引用,將對我國高校體育教學改革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教育模式的發展一定要符合我國教育的實際情況,不能照搬照抄。
4 結語
運動教育模式以我國基本體育教育課堂相結合具有明顯的優勢和效果。運動教育模式與中國傳統體育相輔相成,發展其長處與特點,以游戲教學為理論,大大提高了教學課程的興趣,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參與感。運動教育模式是對熱愛體育活動青少年的一種提高運動積極性,增強運動參與感的教育模式。
(作者單位:北京體育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