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是指培養學生認識美、發現美和創造美的能力的教育,也稱美感教育或審美教育。美育能豐富人的想象力、提高創新意識,也能提升個人素養、陶冶情操、溫潤心靈、激發活力,是教育全面發展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新時代,高校應如何弘揚美育精神呢?筆者認為,新時代高校美育離不開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在立德樹人中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高校的責任不僅僅是傳授給學生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養他們“成人”,成為心靈美、行為美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一、美育的四種觀點
目前,學界對于什么是美育大致有四種觀點:一是認為美育就是完人教育;二是認為美育就是藝術教育或關于美的價值的教育;三是認為美育就是美學理論的教育;四是認為美育即情感教育。
第一種美育觀顯然是源于近現代以來的人性論。這種美育觀認為人的自然本性是完美的,但是社會是一個大染缸,身處其中的人會或多或少地受到周邊環境的影響。因此,盧梭提出“回歸自然、返回自然”的倡導。席勒強調可以通過游戲(也就是審美活動)將人性中已經處于分裂的感性與理性重新協調統一起來,使人一方面可以克服感性欲求的內在強制性,保留感性的實在性和形象性,另一方面使人可以克服理性規定的外在強制性,保留理性的自由創造性,從而成為精神得到充分解放、具有完美人格的人。
第二種觀點認為藝術教育即美育,而藝術是美的集中表現,審美教育就是藝術教育。古今中外數不勝數的藝術珍寶和藝術作品可以讓觀者得到無限的審美愉悅和熏陶。這種美育觀認為通過它們對人們進行審美教育,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
第三種觀點認為美育即美學理論。這種思想認為美育就是美的基本教育、美的理論教育。該觀點包含了審美教育的內容,但忽視了審美教育的實踐性和現實性。
第四種觀點認為美育是情感教育,強調情感教育在審美教育中的核心地位,認為審美教育可以陶冶人的情感、凈化人的心靈,關注審美教育的社會功能和對人的塑造功效。如蔡元培指出:“美育者,應用美學之理論于教育,以陶冶情感為目的者也。”[1]朱光潛提出:“美感教育是一種情感教育。” 這種美育觀認為美感教育的功能在于怡情養性,所以是德育的基礎工夫。[2]
二、美育的效能
在當代,美育的社會作用已經越來越被認可。美育可以幫助人們打造更美好的形象、建設更宜居的環境、營造更愜意的生活,讓人們按照美的規律去創造美的生活。
1.美育可以幫助當代人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美育可以讓人在美的愉悅中建立高尚情懷,以人文主義視角、高雅品位來看待物質的獲取和享受,特別是能夠以其固有的感召力使人得到理性的滋潤和調節,使低俗的感性欲求得到控制和消減,并引導其上升到精神追求的理性層次,進而提高個人和群體的審美素養。
2.美育有利于塑造健康人格
美育可以使人在審美活動中打開心扉。在對各種美的事物的欣賞中,人的情感能夠自然地發生、宣泄和升華。而隨著審美能力的提高,人們越來越能將他人的感受納入自己的情感世界,從而達成共情共感,讓人與人之間的審美交流和情感交流越來越順暢。在這種自然和諧的環境中,人格和人性自然能夠得到成長。美育作為一種對理想人生境界的追求,將個性發展置于重要地位。因此,審美教育活動就是以發展個性為前提,通過提升人對美的感受和領悟,促使其精神境界得到升華進而完善人格的過程。
3.美育可以推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應是美育在當代社會的一項重要使命。人在對自然萬物的審美活動中能夠獲得愉悅的情感、充實的精神和自由的感悟。正是在這種和自然深入融合與和諧共生的心靈愉悅之中,人們能體會到日常生活中難以觸及的人生哲理和精神上的放松,領悟到“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大樂與天地同和”的超脫與平和。這種在自然審美中被喚起的美感,對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具有重要意義,也是社會美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新時代高校應如何推進美育工作
1.深化美育教學改革與創新
目前,美術院校的美育工作已經經歷了一個發生、發展的過程。曾經很多人認為教授學生美術知識和技能就是美育,但這種將美術教育等同于美育的觀點有些偏頗。高校是學生邁入社會前的“伊甸園”,他們不光要在此用知識和技能武裝頭腦,更要在不長的幾年時間里“長大成人”,以應對未來復雜的社會生活。美術學院的教學改革與創新就是要讓學生的潛能有效發揮,培養社會主義合格的美術人才,而美育在其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美育教學該如何創新呢?就是要促進美育與德育、智育、體育和勞動教育深度融合,并與各學科專業教學、社會實踐和創新創業教育相結合。在這個過程中,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他們在得到良好學校教育的同時多走出課堂和校園,感知社會和祖國的大好河山,多在現實生活中體會美、創造美。
魯迅美術學院(以下簡稱“魯美”)歷來就有以紅色經典藝術創作育人的傳統。建校以來,很多師生的作品都圍繞著紅色題材,其中很多優秀作品現在已經成為紅色經典。如中國國家博物館的浮雕《復興之路》、北京農業展覽館前的群雕、沈陽中山廣場的群雕、沈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殘歷碑以及全國多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全景畫創作。此外,師生們還參與了遼沈戰役紀念館、抗美援朝紀念館、井岡山革命博物館、延安革命紀念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等數十個展館的設計工作。這些藝術創作精品是魯美開展美育教育的重要資源,也使魯美成為全國五家紅色經典教育示范基地之一。將紅色教育主題與藝術創作緊密結合,一方面可以使師生在創作過程中接受革命教育的熏陶和啟迪,另一方面也讓學生得到了寶貴的實踐機會,使他們在重溫歷史、塑造英雄形象、表現革命場景的過程中,提升自己的專業技能和藝術修養。
2.持續推進文化傳承
美育與我們所處的文化環境、文化背景息息相關,與現實中的文化理念、文化價值緊密相連。可以說,文化是美育的底色,文化精神是美育的靈魂。我們應把繼承傳統、弘揚優秀文化融入學校美育的全過程。這其中有兩個重點:一是學校自身的校史學脈傳承,二是中華傳統文化傳承。

在學校美育的過程中,校史教育活動和校園文化活動起著重要作用。魯美一直把校史教育活動作為推進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徑。在推進校史教育活動的過程中,魯美將“四史教育”融入美育教育,通過弘揚學校傳統和紅色革命傳統幫助學生構筑美好心靈。每個學期的“開學第一課”都由老藝術家為學生講授校史,還由魯美校友通過“青藍講壇”講述創作心路以及藝術對自己的影響,通過自己的成長經歷和對藝術的感悟向新生傳遞正能量。正如老藝術家宋惠民所說:“魯迅美術學院一直深入生活,它和群眾、人民的關系非常密切。我們應該保持這種精神并一直將它延續下去。”魯美還舉辦了多次“繼承魯藝傳統,傳承藝術精神”的藝術家文獻展。學生們在觀展中見證了魯美從延安一路走來的奮斗歷程,并紛紛表示要向老藝術家學習,繼續書寫和記錄人民的偉大實踐,為時代畫像。
除此之外,近年來魯美還不斷深入開展高雅藝術進校園、大學生藝術節、大學生文化節等活動,組織原創校園歌曲、舞臺劇、舞蹈、影視和校園景觀設計等作品的展示與推廣活動。這些活動使魯美建立了格調高雅、富有美感、充滿朝氣的校園文化。在這些活動中,魯美始終把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學校美育培根鑄魂的基礎,注重在優秀傳統藝術的提煉、轉化和融合上下功夫,讓青年一代在多姿多彩的活動中創造性地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轉化為當代藝術語言,積極參與主題性藝術創作,用富于時代意義和個性的方式繼承性地發展傳統文化。
3.搭建平臺,結合專業教學育人

針對學生專業生活與文化生活高度融合的特殊情況,美術學院應因勢利導,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結合專業教學開展大學生美育教育。開展美育工作,教師是關鍵。因此,美術學院應首先優化專業藝術教育教師結構,幫助教師提升修養,做“四有好老師”,按照“六要”標準打造自身。只有具備專業素質過硬、美育基礎知識扎實的教師隊伍,美育工作才能深入持續開展。美術院校還要搭建院系與學校的合作交流平臺,通過合理的專業配置、藝術交流平臺的搭建,在“潤物無聲”中培育學生的美育觀。
魯美每年都會組織舉辦退休教師與大學生聯合作品展。在這種“新老碰撞”中,兩代甚至幾代人會產生新穎奇妙的思想火花。很多退休教師會在觀展中提出中肯的意見和建議,這對中青年教師的教學工作和學生創作有很大的助推作用。學生們在觀看了教師作品后,往往會發現自身的不足,從而更有針對性地重新夯實專業基礎,使自己的專業技能和藝術眼界于潛移默化中得到提升和開闊,比單一的課堂教育效果更佳。學校還會定期開展文明宿舍創意大賽、校園人物風光攝影展、公益廣告設計和志愿者服務等活動。這些結合專業教學開展的活動都達到了較好的美育效果,在強化學生專業技能的同時也滋養了學生的心靈,在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同時也增強了學生的愛國、愛校、愛家情感,在提升學生專業特長的同時也培養了其團隊精神和協作能力。
高校應不斷提升美育研究水平,打造美育研究高地和決策咨詢重地,建設高端智庫,重點研究高校美育課程和教材體系、教學規律和模式、考核評價標準等,推進高校美育校企合作,探索建設一批校校協同、校企協同和校地協同創新培養模式,逐步完善高校與政府、企業等單位的協同育人機制。

4.增強服務社會的能力水平
高校美育不應局限于校園,還應主動融入國家和地區的發展,以達到服務社會、促進經濟發展的更高目標。美術學院應幫助師生樹立服務社會的意識、提升服務社會的能力,并鼓勵他們積極參與基礎美育教學改革、課程教材建設等工作。特別是教育部提倡美育浸潤行動計劃以來,所有高校都在積極開展對口定點幫扶、支教扶貧、社區服務等美育志愿服務和社會實踐活動。魯美和遼寧省朝陽市朝陽縣一同開展了美育浸潤行動計劃,根據朝陽縣教育局和中小學需求計劃陸續開展美育活動,依托“結對子,種文化”“校園服務小分隊”等項目走進朝陽縣中小學校園。師生們通過美術講座、美術課堂示范觀摩課、實習生授課、校園形象設計及文化墻創作等活動,不斷豐富了當地美育課堂的教學形式與內容。這一過程也讓還未真正步入社會的大學生志愿者真正體會到了“贈人玫瑰”的感受,讓他們在以美化人、傳播正能量的授課中得到進步和成長,對其將來步入社會有極大的益處。
當然,服務社會還包括更廣泛的內容,如充分挖掘美術館和博物館的社會服務功能,做好館校合作;深化國際交流與合作,借助國內外交流渠道和活動平臺充分發揮藝術院校和藝術社團的重要作用;積極參與“一帶一路”教育行動。

近年來,魯美的美育實踐雖有亮眼的成績,但也不可避免地走了很多彎路。很多人認為藝術生不需要再進行美育教育,因為他們一直在接受藝術教育。但實際上,藝術教育并不能等同于美育教育,它只是美育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美育教育不是要培養藝術家,而是要培養全面發展的人。藝術生需要在美育教育中不斷找到自己的短板,完善人格、塑造靈魂,如此才能在未來的藝術道路上走得更遠。而非藝術類高校應該讓每一個學生都公平地享有接受優質美育教育的機會,課堂也好,藝術活動也好,社會實踐也好,既為他們提供教育平臺,也為他們提供展示舞臺。美育對于青少年來說是重要的精神食糧,具有潛移默化的濡染功能。高校應關注學生的個性化需求,為他們提供能夠滿足其個性發展需要的機會。只有這樣,才能整體提升學生的素質和修養,實現教育公平,完成國家和社會賦予學校的使命和責任。
(劉新/魯迅美術學院黨委宣傳部)
參考文獻:
[1]沈善洪.蔡元培選集[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
[2]朱光潛.朱光潛美學文集(第2卷)[M].上海文藝出版社,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