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
摘要:白居易說:“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語文的教學過程更多的是情感啟發、情感體驗的過程,是感悟生命價值的過程,是追逐精神自由的過程。發掘文中的情感,并帶著同學們身臨其境,讓學生自然而然的進入作者的情感狀態,與作者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以此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情感;父母;感恩
一、歌曲營造氛圍
引入文章時我以一首歌曲《父親》導入,我想到自己的切身體會,第一次對父親唱這首歌的時候,這歌里的每一句話似乎都對應上我的父親過往為我做的種種,每一句詞里包含的對父親的深情似乎都明白了,不由得熱淚盈眶,同學們在聽到這首歌的旋律時,不由得哼唱起來,似乎若有所思,我相信他們也能想起和父親之間那些細枝末微卻永遠難忘的故事。
二、作者如何展現文章主旨
文中四次出現背影,在這四次背影的描述中,我們能深切的感受到父親對孩子的愛。作者開篇就提到“我最不能忘的是父親的背影”,此時問孩子們最父親最難忘的是什么,有的說是“父親的板子”,有的說:“是父親不怒自威的雙眼”,也有有說:“是父親不言不語的支持”......那么不論是什么都體現了父親怎樣的感情?同學們都能明白是父親對子女的深沉愛和殷切的期望,在每一次嚴格的要求,每一次落下的板子,讓孩子有了思考有了成長;第二次文中出現的背影作者用了大量筆墨做了詳盡刻畫,有衣著描寫,有動作描寫,有語言描寫。先從衣著說起,這篇文章寫于1925年10月,當時作者在清華大學任教。1917年冬,作者祖母去世,父親朱鴻鈞原任徐州煙酒公賣局局長,被解職。文中的“禍不單行”正是指這兩件事。作者當時在北大哲學系讀書,得知祖母去世,從北京趕到徐州與父親一道回揚州奔喪。這一幕是否非常熟悉,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父母在他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將一切最好的東西都給了我們,我們可曾感激過,此時觀察同學們的神色,好像面露愧色;文中最讓人無法忘記一幕是父親去給我買橘子爬月臺的背影,讓人讀來更是酸楚,“攀、縮、傾”三個動詞,再加上父親本身步履蹣跚,身子肥胖,父親要翻越月臺顯得十分不易,但父親執意要去,似乎能親自為孩子買回橘子,是一件特了不起的特驕傲的大事,似乎這樣才覺得自己為孩子做的足夠多;似乎做盡一切細微之事兒都還不足以放心為孩子盡到了所有的心,我不由得想到一次和瑜伽教練午飯后的談話,聊起了父母和孩子的話題,我突然清醒意識到父母和孩子間的感情,父母永遠是付出的那一方,孩子似乎永遠無法體會那一份心情,哪怕他也為人父母但仍無法感同身受,瑜伽教練洋溢著濃烈幸福之感說到,她再忙每天也會抽時間給她的兒子打電話接視頻,她接著又說,她的父母對她也是如此。我說,反過來你會每天記掛著你的父母給他們一通電話嗎?教練似乎有點呆住,我也有點呆住,不會,這幾乎是個肯定的答案,我們無論什么年紀都理所應當享受著父母對我們無止盡的關心、包容等等,我們有過的回報微乎其。父親的那些簡潔樸實的話語“不要緊,他們去不好!”明明父親當時急于謀事,在生存的巨大壓力之下,憂心如焚,但是兒子在他心目中高于一切,惟恐兒子路上有什么閃失,所以最后決定還是由自己親自送。“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父親已經把兒子送上車,已經關照得無微不至,兒子也勸父親可以走了,而父親還覺得沒有盡夠心意,看見站上有賣橘子的,便要去給兒子買橘子。過鐵道不容易,他也看在眼里,自己費點事,能讓兒子路上有吃食,他是心甘情愿的。他還生怕兒子跟著出來,忘了行李。父親的關懷真是無微不至。“我走了,到那邊來信”惦念路途平安,要等到兒子回到北京來信報平安,才能放心。我想起大學時每次放假回家,再從家里回到學校我的父母都要讓我到宿舍后發信息報平安,我卻幾乎次次忘記,現在想來真是萬分后悔。“進去吧,里邊沒人”這是對兒子無限的牽掛。當同學們沉浸在這濃濃父愛之時,問同學們是否有父母送過你們?又是怎么送的,又說了些什么;或者是那些你不能忘記場景,大家紛紛舉手,回憶紛至沓來,有同說:“是第一次在寄宿制學校,父母提前好久就開始準備在校用品,嘮叨各種注意事項”有同說:“是每次放假回家精心準備的飯菜”,有同學說:“父母從不讓他做任何事兒”,此時再問,我們是否漏掉了什么?有同學小聲說道:是對父母的感恩。“子欲孝而親不在”望大家珍惜父母在的每一天,你多一歲,他們就多一絲白發,與父母在一起的時間實際及其短暫,他們平凡又渺小,他們用盡一切成就子女的人生,不要忘了道一聲謝謝。
三、結語
文章結束后,讓同學們寫了一篇隨筆:《父親,我想對您說》看到孩子們平日從未吐露過的心聲:“我很想說我愛您,但覺著別扭,這么久了沒見您其實我很想您”“我好像明白了父親對兒子的那份愛,謝謝你爸爸我讓您失望這么多次,您卻從未放棄過我,我很愛您,爸爸”“父親您是家中的頂梁柱,要是沒了父親的存在怎能叫做家呢,您給予我生命,您給我帶來這世界的美妙,讓我在這世界展現自我,讓我更新認知,我感謝您為我做的一切”“您為了我和哥哥去了解那些新鮮的事物,動漫、游戲、學習,我相對您說,您特別好,不用改變,我們會哪里在您面前變得更好更好,謝謝您”還有許多,我突然訝異,13、4歲的孩子他們依然有著豐富的感情世界,這些話似乎不像出自他們之口,但確確實實,就是他們所寫。
白居易說:“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語文的教學過程更多的是情感啟發、情感體驗的過程,是感悟生命價值的過程,是追逐精神自由的過程。發掘文中的情感,并帶著同學們身臨其境,讓學生自然而然的進入作者的情感狀態,與作者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以此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牟軍旁《淺談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
四川省達州市達川區東辰學校 四川 達州 63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