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順祥
公元1381年,是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稱帝的第十四年。在平定 北方之后,他準備對盤踞在云南的殘元勢力“梁王”巴匝瓦爾密動手。其實,朱元璋早就為解決西南問題進行了戰略布局。1371年平定四川后,朱元璋即設成都都衛,下置成都左、右、中、前、后、貴州、永寧7衛以及雅州、重慶、敘南、青川、保寧5守御千戶所,既蘊含鞏固成果的守成防御之策,又為著手解決西南問題埋下先期伏筆。1378年,又于湖廣進入西南的必經之地設黃平守御千戶所,從北面和東南對云貴形成了合圍之勢。
謀定而后動。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秋,朱元璋命傅友德為征南將軍、藍玉為左副將軍、沐英為右副將軍,率步騎三十萬征討云南。至湖廣后兵分兩路,一路偏師五萬由永寧趨烏撒,一路主力25萬由辰沅趨貴州。大軍開拔之時,朱元璋也沒忘記遣使給此時的播州宣慰使楊鏗帶來敕符,半安撫半命令的口吻要求楊鏗以馬3000兵2萬作為先鋒參加征討。征討之役進展頗為順利,半年時間,云貴即平,史稱“調北征南”。
云南平定之后,朱元璋并未見好就收。他深知云貴這個五方雜處之地,除強大的漢王朝曾經把國家權力滲透進來之外,自魏晉而唐宋,這個區域都沒有真正的納入中央王朝的直接管轄,南詔、大理等地方政權還曾經爭雄一時。雖然元世祖忽必烈平定云南后設立云南行省,將這片區域正式納入國家管理。但云貴土司林立,中央對這里的管轄并非直接有力。于是,朱元璋祭出了他在爭奪天下時屢試不爽的屯田與移民之策。
洪武十四年十二月,平定云南之役激戰正酣之時,朱元璋便設立平越守御千戶所,以確保貴州衛與湖廣之間的交通。洪武十五年正月至二月,云南之役尚未結束,又分別設立了貴州都指揮使司和云南都指揮使司,在云南經貴州至湖廣之間廣設衛所,以強化軍事控制。都司衛所建置之后,隨之而來的是屯軍的推進。洪武十六年(1383年)末,朱元璋下詔傅友德、藍玉班師回朝,令沐英詔曰:“云南雖平,而諸蠻之心尚懷疑貳,大軍一回,恐彼向善為患。爾其留鎮之,扶綏平定,尚召爾還。”洪武十七年,傅友德、藍玉班師,沐英仍率九萬大軍留鎮云南。據《明太祖實錄》:自洪武二十年八月至二十一年六月,明王朝連續11次調軍云南屯田,其中4次不詳,其余7次累計20余萬人。至洪武二十一年,征調入云南軍人當有30余萬人。這一系列屯田而引發的軍民移民,史稱“調北填南”。
今天散布于云南、貴州的各類屯堡村落,即是當年屯軍留下的產物。其中,以安順至平壩之間最為集中,云山屯、本寨、鮑家屯、九溪村、天龍鎮皆為典型的屯堡村寨。云山屯和本寨是為屯堡戍邊提供軍需商貿服務而形成的古代村落,由于所處地理環境不同,其村落布局和功能也不盡相同。云山屯村地處山谷之中,東側為飛鳳山和老太關山,西側為云鷲山,周圍有農田。村落以山谷中的道路為骨干,將民居、商鋪、寺廟和屯墻、屯門等建筑沿緩谷地勢串聯成片。利用山谷地形和石結構寨墻構成防御性體系,提高防衛能力。東、西寨墻設屯門和防衛點,為進出屯堡的前后關口。民居采用多種院落組合形式。村內的大小場壩上開設各類商鋪,是商貿集中活動區域。本寨村坐北朝南,背靠小山,左有青龍山,右有姊妹頂山,前臨三岔河。由于地勢平緩,村落采用城堡和碉樓,增加封閉性,使村落的防御功能更加突出。建筑集中成團,周圍三面開闊,以屯墻連接山墻而圍合,9 座碉樓守位寨中要害,巷口設門,巷道成樹枝狀布局,各戶多設高墻射孔對著巷道和盡端。民居一般為自成體系的封閉式合院建筑,同時,戶戶有暗門相通,形成布局嚴謹、結構堅固、主次有序、易守難攻、失守能退的格局。
鮑家屯歷史上最初稱“楊柳灣”,后稱“永安屯”,因后來留在村里居住的村民絕大部分為鮑姓,是當年從安徽歙縣棠樾村遷黔的鮑氏后裔,近代以后改稱“鮑家屯”。鮑家屯選址考究,布局精巧,建筑充分利用當地建筑材料,石墻石瓦,穿斗式木結構。街巷規劃設計匠心獨具,街道狹窄、曲折多變,宛如迷宮。有研究者認為鮑屯村街巷按八陣圖布置,具有較強的文化象征意義。當地村民使用了六百余年的鮑家屯明代水利工程,見證了明代屯田移民的興衰榮辱和社會變遷,至今仍然完好地保存并延續著歲修的傳統。水利設施與周邊的屯堡村落、自然環境有機結合,宛如一部田園樂章,更像是一幅清心淡彩的水墨畫,是當地村民生存智慧結合自然環境的典范之作。
除了黔中地區集中分布的屯堡村落外,貴州還有一些屯軍形成的村落,如盤州水塘村、興義魯屯村、花溪鎮山村、錦屏隆里古城、松桃寨英古鎮等,它們同樣見證了貴州軍民之屯的歷史變遷。
隆里古城位于黔東南州錦屏縣隆里鄉。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湖廣上里司坪(今黎平)吳勉領導侗、苗農民起義,眾達20萬,攻克黎平、錦屏及湖南通道一帶。明太祖朱元璋派第六子楚王朱楨率30萬大軍征剿義軍,十八年(1385年)剿平,留兵彈壓,實行“軍屯”,置隆里守御千戶所,隸屬湖廣都司五開衛(今黎平),是為所城之始。天順元年(1457年)重修城墻,用毛石框邊,中間用泥土夯實,設東、西、南、北四道城門,其上建戍樓,清代改為鼓樓,祀神,城墻上有跑馬道,設有垛口,城墻外挖掘護城河(池沼),作防御屏障。據當地史料記載,明清兩代古城曾遭受七次戰火,城墻歷經多次的維修和加固,在抵御兵禍和盜匪騷擾中發揮過重要作用。清順治十五年(1685年)廢除衛所制度,變“軍戶”為“民戶”,平西王吳三桂派員到隆里收繳千戶所官印,裁隆里守御千戶所,更名為“隆里所”,其軍事職能有所削弱,逐漸演變為一個漢族聚居的傳統村落,但由于地處少數民族腹地的邊緣,所處社會環境的特殊,軍備一直未予廢除,直至清末民初仍駐有少量軍隊,一直為黔東南重要邊防城鎮。
寨英古鎮位于松桃縣寨英鎮。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傅友德率軍入黔,沐英溯辰河支流小江而上,至寨英鎮壓苗民起義,平定后圈占苗民土地,實行軍屯。寨英屬龍門營地佃屯。由于寨英地處兩條河匯合處,水運方便,官軍以此作為軍需物資轉運站,開始筑城墻、建民舍、開商埠,駐軍家屬隨營而至,湖廣客商紛至沓來。明萬歷年間以后,寨英由軍屯轉為了梵凈山區域內重要的商貿集散地,商業從此日趨興旺。到清乾隆期間,商埠貿易達到鼎盛期,成為川鹽湘貨的重要轉運地。湖南、江西的商人們,憑借沅江上游的寨英河,將大宗食鹽以及木材、桐油、生漆、棕片、藍靛、藥材、獸皮、朱砂等土特產品源源不斷運到銅仁和湖南的麻陽、辰溪、沅陵、常德,再由洞庭湖畔的常德運往湖北武漢、江西九江等地,復將陶瓷、鐵器、棉紗等“南貨”運回寨英,銷往梵凈山麓各村鎮。鼎盛時期,寨英河上,日行木船不下百只,故有“小南京”之稱。寨英古鎮現有萬壽宮、福壽宮、冉家鹽號、“裕國通商”商號等古建筑,足見當年商業貿易之繁榮。
如今,屯堡的鼓角爭鳴早已遠去,大多數軍屯、民屯,抑或商屯,除了有的還保留地名外,大部分都湮沒于歷史的長河中。那些保存至今的古城、古鎮、古村落和古建筑群,最終都是走上了農業與商業的雙重發展,才能長盛不衰,延續至今。在傳統人文生態已經發生巨大變化的今天,它們的保護與發展是無法回避的事實。也許,能夠產生順應時代的內生動力而非短期竭澤而漁,才是保護它們和可持續發展的長久之計。(責任編輯/黃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