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順祥
在農業時代,地理分隔是不同文化之間的天然屏障,而商品貿易則是突破這道天然阻隔的重要方式。貴州古代交通閉塞,但卻從未與外界隔離。借助著商貿的力量,貴州與外界進行著長期而又密切的交流。食鹽、棉布、絲綢、木材、桐油、茶葉、毛皮以及礦產等,是貴州貿易往來的主要大宗商品。來往貴州的湖廣、江西、福建、甘陜、四川等地客商,抑或溯赤水河、烏江、錦江、?陽河、清水江、都柳江等水路而上,抑或順湖廣通云南、四川通廣西的驛道西進和南下,他們像不絕如縷的蜜蜂,兢兢業業往來于這些并不容易的道路上,既給貴州帶來了商品經濟的繁榮,也帶了豐富多彩的客商文化及會館建筑。
不同商幫中,以“江右商幫”影響最大。“江右商幫”即贛商,是中國明清時期興盛一時的古代商幫。因坐擁長江水運之便,“江右商幫”普遍活躍于中國南方長江流域。明清兩代“調北征南、調北填南”“江西填湖廣、湖廣填四川”等移民政策,使江西人不斷西進湖廣、四川、貴州、云南,加之贛商以販賣土特產品起家,客觀上促進了贛商在這些地區的發展。于湖廣,“無江西商人不成市”,于西南,“非江右商賈僑居之,則不成其地”。
“萬壽宮”是江右商幫在一地興起的標志。萬壽宮即江西會館、豫章會館。血緣、地緣和業緣是中國人的三大關系。如果說祠堂是維系家族血緣關系的紐帶,那么會館就是維系同鄉人地緣、業緣關系的場所。人們在會館進行觀戲、會友、議事、祭祀、慈善等活動,既可以在異鄉找到鄉音鄉愁,又能在人地兩生的他鄉互幫互襯、緊緊抱團。因此,會館除了上述實用功能外,往往還是商幫勢力與實力的象征,故流寓、商人均十分重視會館的建設。有的地方,除了省級同鄉會館,還有府、州級同鄉會館,如黃平舊州仁壽宮即為江西臨江府的同鄉會館。也有的會館并非同鄉籌建,而是多地聯合建設,如貴陽的“北五省會館”,即為冀、魯、豫、秦、晉移民共建的會館。經濟實力雄厚的商幫,會館往往規模宏大,建筑精巧,功能完備,成為一個地方的重要活動場所。
明清以后,貴州外鄉移民增多,商貿逐漸發達,各種會館如雨后春筍般涌現。不僅府、州、縣,而且許多扼水路、陸路而興商貿小鎮都建有會館。除為數最多、分布最廣的江西會館外,還有四川會館、福建會館、江南會館(江蘇、安徽)、兩湖會館(湖南、湖北)、陜西會館、秦晉會館(陜西、山西)、湖廣會館(湖南、湖北)、廣東會館,以至貴州會館等。各會館往往以“某某宮”“某某廟”而名,如萬壽宮(江西,祀楊泗、許真君),天后宮(福建,祀媽祖),禹王宮(湖廣,祀大禹),川主宮(四川,祀李冰父子),陜西廟(陜西,祀關羽),忠烈宮(貴州,祀南霽云)等。
貴州現存會館之規模最大者,當首推石阡萬壽宮。石阡萬壽宮又稱豫章合省會館,位于石阡縣城,由旅居石阡的江西人始建于明代。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雍正十三年(1735年)、乾隆三年(1758年)曾相繼維修擴建。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江西南昌等五府商賈捐資再建。道光年間又有改建而成現有規模。
石阡萬壽宮坐東朝西,分別有左、中、右三條軸線組成三進院落,左為圣帝宮,右為紫云宮,中為萬壽宮及戲樓,周圍以高約14米磚墻圍護。占地面積2300平方米,建筑面積1620平方米。萬壽宮正門開于東側,為六柱三間三層三重檐磚石牌樓式大門。二層中部豎向楷書陽刻“萬壽宮”3字,兩側磚雕“八仙”人物圖。大門兩側磚雕 “龍”“鳳”圖案。大門之后為門房,一樓一底。進門院落左側為戲樓。戲樓二層,穿斗抬柱式歇山青筒瓦頂,三面臺枋雕刻有16幅三國故事圖案,檐口置裝飾性如意斗拱,戲臺頂設正方形藻井,正中為“丹鳳朝陽”木雕,四周繪山水圖畫。戲樓兩側為二層廊房,南接門房,北接紫云宮。正殿面闊三間,通面闊14.08米,進深三間,通進深9.61米,穿斗抬梁混合結構硬山青瓦頂。正殿南側山墻上嵌清代重修萬壽宮石碑2通。圣帝宮坐東向西。由牌樓大門、鐘鼓樓、過廳、正殿等組成。牌樓大門為磚石仿木結構牌樓,四柱三間三樓,下半部分為石拱券門,上半部分明間字匾橫向楷書陽刻“圣帝宮”3字,上部磚雕“雙鳳朝陽”圖。正面施磚雕神話故事圖5幅。入牌樓大門之后,左右為鐘樓、鼓樓,再上為過廳,過廳面闊三間,通面闊12.6米,進深二間,通進深8.7米。穿過廳之后為正殿,正殿面闊三間,通面闊13.53米,進深三間,通進深9.72米。位于北側的紫云宮與圣帝宮形制類同。
與石阡萬壽宮隔街相鄰的為禹王宮。禹王宮為湖廣會館,又稱水府閣。始建于明萬歷十六年(1588年)。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嘉慶二十年(1815年)相繼維修增建。坐北向南。有牌樓式大門、戲樓、過殿、正殿等建筑。占地面積約1540平方米。建筑面積1428平方米。內有石、磚、木雕刻圖案多種。牌樓大門坐北向南。磚石質,四柱三間三層二重檐牌樓式,通高10米。石庫門寬1.78米,高3.4米。二層中部豎向楷書陰刻“禹王宮”3字,兩側為磚雕“龍柱”圖。大門兩側正面墻上有磚雕人物、動物等圖案。過殿坐北朝南。面闊五間,通面闊21.4米,進深五間,通進深11.2米,穿斗抬柱木結構硬山青瓦頂。正殿面闊五間,通面闊21.4米,進深六間,通進深11.2米,穿斗抬柱木結構硬山青瓦頂。
位于鎮遠古城與青龍洞共處一隅的萬壽宮,也是貴州現存較大的萬壽宮。萬壽宮為高封火墻圍護的三進院落,從南至北有山門、宮門、戲樓、東西廂樓、楊泗將軍殿、客堂、許真君殿、文公祠等建筑,皆清代晚期所重建,惜許真君殿已毀。青龍洞萬壽宮一改貴州傳統建筑依山拾級而上的做法,采取平行于等高線布局的方式,既節約了投資,又使得富有韻律的封火山墻成為臨江一景。值得一提的是萬壽宮戲樓的木雕,其人物、花草之精美,除赤水復興江西會館外,恐無出其右者。文公祠在“南府客廳”東側高臺地,北與“中和洞”相鄰。坐東向西,面闊三間。檐下懸“文公祠”橫匾。該祠供奉南宋政治家、江西吉安人文天祥。屬江西吉安府人士專祀。
鎮遠天后宮也是貴州會館建筑中的精品。天后宮由山門、正殿、戲樓、東西兩廂、西院、東院(膳房)、梳妝樓等建筑組成。現存的天后宮,是經過咸同年間的戰火之后,鎮遠知縣林品南率福建籍商人捐資于同治十二年(1873年)至光緒二年(1876年)間重建。該建筑獨特之處在于充分利用地形,將戲樓、正殿呈“品”字形排列,而非傳統的“呂”字形排列。正殿面闊三間11.4米,進深四間8.35米,東西兩側各帶耳房一間,面闊4.2米,進深兩間4.6米,正殿前為抱廈,與正殿、兩耳房、四天井有機組合在同一圍合院內,布局精巧,為貴州僅見。抱廈為重檐歇山頂,面闊三間6.4米,進深三間6.1米,雙層飛檐,檐下為如意斗拱,正脊灰塑二龍搶寶。正面為細格鏤花隔扇門。門前有石階下至?陽河碼頭。
倡議修建天后宮的林品南是福建福鼎秦嶼人,鎮遠為官之后又歷任貴陽知府、貴西道臺、代理貴州巡撫,后卒于升遷帝師進京面圣途中。在鎮遠任知縣的他沒有忘記給福建老鄉建一座家鄉的祖廟。這讓我們聯想到在其他會館的籌建中,各色商人、游宦們忙碌的身影,“桑梓”是他們揮之不去的人生情結,越是成功,越顯強烈。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周起渭病逝于北京。這位參與編纂《康熙字典》的貴州人,遺囑將其在京老宅捐作貴州會館。嘉慶年間,貴州安平人陳法之孫在京捐宅建貴州新館。光緒年間,貴陽人李端棻倡議捐建貴州南館。經過幾代貴州人的努力,到光緒年間,北京有貴州東館、貴州老館、貴州新館等貴州會館8座,讓身在京畿的貴州人也能感受到家鄉的溫暖。這是一種發自肺腑的家鄉情結,是傳統文化植入中國人心中的集體文化意識,不管離家多久,不管身處何處,不管命運多難,故鄉永遠都是難以忘卻的精神家園。在交通不便、信息不暢的古代,會館的確能給遠方的游子帶來一絲慰藉。游子們也會借會館不斷延續家鄉的文化根脈,也許,這也是中華文化雖屢遭浩劫卻屹立不倒的原因所在。(責任編輯/黃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