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霞
摘要:隨著我國社會與經濟的發展以及城市化進程的加快,環境污染問題也越來越嚴重,因此做好環境的監測與治理工作對我國經濟社會的長期發展意義重大。同時,只有對物理污染因素和生物污染因素也應進行監測,才能全面確切地說明環境污染對人群、生物的生存和生態平衡的影響程度,從而作出正確的環境質量評價。環境監測的目的是準確、及時、全面地反映環境質量現狀及發展趨勢,為環境管理、污染源控制、環境規劃等提供科學依據。
關鍵詞:環境監測治理過程;問題;應對措施
1.現階段環境監測與治理技術存在的問題
1.1監測結果難以對環境質量做出全面的反映
要想對環境污染做出正確的反應和處理措施,首先要詳細的了解和掌握環境的實際情況,而這一切都要靠環境監測技術來實現,就目前我國的環境監測與治理技術來看,并不能達到理想的環境狀況反饋的效果,主要表現為對于待測對象的污染指標的監測不夠準確。受客觀條件的限制,環境監測的滯后性比較嚴重,而且監測的頻率也比較低,因此難以全面,客觀,準確的反映周圍環境的真實狀況,通常只能通過抽樣檢測的方法進行反映,抽樣數據與抽樣地點,抽樣頻率有關,通過抽樣數據對整個地區環境進行評價,有時會顯得以偏概全,所以環境監測數據存在不完整,不客觀等問題。
1.2環境監測和治理技術手段落后
就目前我國的環境監測和治理的技術水平來說,還比較落后,主要表現為我國對于不同的污染物的檢測要通過不同的采樣分析才能完成,而且整個環境監測和治理活動缺乏系統性和制度性,由于生產技術的不斷更新以及各種新的產品種類的出現,新的污染物種類也在逐步復雜,同時有些過去沒有引起充分重視的污染物也逐漸進入了人們的視野。新型污染物出現的速度很快,而治理技術和標準卻難以跟得上。現代污染的更新換代,處理體系滯后且不完善,在檢測新的污染物的技術和設備上與發達國家也存在一定的差距。因而也就無法同國際上的一些先進國家相提并論,無論是檢測結果還是檢測過程都相對落后。
1.3環境監測和治理技術缺乏應急措施
所謂應急措施,就是指在環境監測和治理的過程中,所采取的對于突發污染狀況的處理措施。就目前我國的環境監測與治理工作來看,在這方面的建設還不夠完善,無論是理論上還是制度上都沒有形成一個相對成形的應急預案。在一些突發的惡性污染事件發生后,各地均缺乏一個行之有效的應急預案,造成了污染面積的進一步擴大,污染物處理的延誤,使得環境破壞造成的后果比較嚴重。在環境造成污染的初期,如果沒有能對環境破壞進行行之有效的處理,就會貽誤最佳的治理時間,對環境造成不可逆的損傷和破壞。這也就導致了我國現行的環境監測和治理工作在采樣分析的過程中,無法對現場動態做出及時的準確的反應,給突發污染的治理帶來了不便。
1.4我國的環境隊伍建設相對滯后,人員不足
目前我國的監測隊伍人員缺乏,在編人員嚴重不足,混崗嚴重,許多環境監測工作都只是浮在皮毛而沒有深入開展。整個監測隊伍數量明顯不足、結構不夠合理,難于跟上日益增長的環境監測工作量的需要。從而環境監測職工長期處于疲于應付的工作狀態。
2.實現環境監測與治理技術的應對措施
2.1進行科學的環境監測
環境監測的結果是進行環境治理的依據,因此只有進行科學的環境監測才能找到環境污染的根源,從而解決環境問題。(1)環境監測要制定合理的監測因子,針對不同類型的污染物按照不同的標準提取出不同污染物中有害物質的濃度,然后再在這些污染中選擇危害性最大、出現最為頻繁的污染物作為監測的對象,力求特征性指標,而不是綜合性指標,以特征為主的評估方法替代綜合評估方法,這樣就能根據具體的不同的情況對環境污染進行有效處理;(2)加強對各地環境污染物的動態變化的監測,這樣就能獲得更加準確的數據,針對不同的污染物,要有不同的監測體系,以期能夠更加完整的評估整體環境質量;(3)要重視毒理與生物學在環境監測中的運用,這樣就能夠區分出污染物中對人體和環境有毒和有害的成分,從而能夠客觀的反映污染物的有毒害程度;(4)要對收集到的數據進行正確、有效的分析與評價,從而為隨后進行的環境治理工作提供客觀的依據。
2.2加強相關人員的管理
加強相關工作人員的環境保護意識,定期進行環保方面的培訓,學習新的監測方法及技術,定期進行環境突發事件的應急演練。這樣在真正發生環境突發事件時,能夠有條不紊,處置得當。
2.3明確環境監測與環境治理的標準化
環境監測工作在環境保護工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開展環境保護工作的基礎,環境監測所獲得的監測結果數據為環境治理和保護工作提供了依據,因此國家應該加大資金的投入力度,完善環境監測與治理的設備和設施,制定國家的環境監測標準,為我國環境監測與治理工作提供依據。
2.4加強對突發的環境污染問題的監測與治理
(1)制定詳細的應急預案,形成一個突發事故的環境監測與治理應急系統,在遇到突發的環境事故時要抓住事故的重點,從而弄清楚事故的發展動向以及確定具體解決問題的措施;待處理結束之后,查明原因,總結相應事故處置經驗并分類建檔,構建環境事故應急體系并經常開展應急演練。從而形成一個系統性應急處理體系。(2)需要采取科學的分析、監測方法,使用先進的應急處理設備,同時配備合格的高素質人才,這樣在采集數據的實踐活動中就能使獲得的數據更具準確性,從而提升監測數據的準確性和環境事故處理的科學性、規范性和預見性。(3)加強對自動化、便攜式檢測儀器設備的研發,這樣既有利于攜帶也有利于使用。以科技指導行動,才是環境監測與治理技術實現發展的長遠之道。
結束語
隨著經濟的發展,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我國環境污染的愈演愈烈,使環境監測與治理技術承擔著更為重要的責任,但是基于其當前發展中存在的不足,我們要實施積極的應對措施,使其環境保護的作用得到應有的發揮,最終實現環境監測與治理技術的長足發展。
參考文獻:
[1]周繼.室內環境監測與治理前景分析[J].山西建筑,2010,21:2~3.
[2]劉瓊玉.我國環境檢測與治理技術有關問題探討[J].江漢大學學報,2019,4: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