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玉潔
杜甫出生在一個官宦世家,他曾在《進雕賦表》中寫道“臣之近代陵夷,公候之貴磨滅,鼎銘之勛不復照耀于明時。自先君恕,預以降,奉儒守官,未墜素業。”杜甫先祖為三國時期名將杜預,參加過西晉平吳戰爭,官封當陽縣侯,文治武功。祖父杜審言才華橫溢,是初唐時期“文章四友”之一,一代大儒。父親杜閑官至奉天令(正七品),兗州司功。外祖母為義陽王李琮的女兒。正所謂環境影響人﹑環境塑造人,一個人所屬的家族,所生長的環境,所接觸到的人一旦有了某種傳統,那么這種傳統對一個人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光榮的家族傳統,加上儒家經世致用的教育觀的浸染,使得杜甫自幼便已樹立了以天下為己任的決心。
杜甫自幼便就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政治追求,但要實現這個目標的前提是入仕做官,只有入仕從政才能躋身于統治階級,才有可能實現自己“兼濟天下”的政治夙愿。否則,就算有在多的治國安邦良策,滿腦子政治思想也是枉然。再加上當時士子們可選擇機會不多,要么入仕為官,要么進入他人幕府充當幕僚,再或者就是售賣字畫為生(杜甫后來也確實以此為生),但遠遠不夠維持生計。杜甫走上仕宦道路也是實現個人價值和政治抱負的需要。
杜甫自幼便受家學熏陶,其祖父是是初唐文章四友最為杰出的一位。他在《進雕賦表》中曾寫道“亡祖故尚書膳部員外郎先臣審言。修文于中宗之朝,高視于藏書之府,故天下學士于今而師之。臣幸賴先臣緒業,自七歲所綴詩筆,向四十載矣,約千有余篇。”足以看出杜甫對杜審言的崇敬以及受影響之深,祖父自幼的培養和耳濡目染的影響,自然對早期杜甫詩歌的風格產生了影響。例如,在杜審言《南海亂石山作》“乍將云島極,還與星河次。上聳忽如飛,下臨仍欲墜。”此兩句詩境界開闊,字里行間洋溢著豪情,杜甫早期豪邁詩《望岳》與這首詩風格何其相似。另外,杜審言在詩歌的形式,風格,思想內容方面都對早期“杜詩”產生了深刻影響。
杜甫少年時期正值開元盛世,國家繁榮,社會太平,游學之風盛行,大詩人李白,高適都曾過游學經歷。杜甫本人身體強健,有過人的精力,他在《百憂集行》中寫道“憶惜十五心賞孩,健如黃犢走復來。庭前八月理棗熟,一日上樹能千回。”再加上年少時的杜甫擁有豪邁不羈的天性“性豪業嗜酒,嫉惡懷剛腸。脫落小時輩,結交皆老蒼。”這一切條件促成了杜甫的少年游學。開元十九年(公元731年)杜甫開始了他的壯游,在吳越大地,杜甫游覽了江南美景,感受了旖旎的風光,憑吊了古冢荒臺,那些曾經只能得于書本之上的景象,如今盡收眼底,這令杜甫難以忘懷。而放蕩齊趙的裘馬輕狂生活,更加舒張了杜甫豪邁不羈的天性,領略到了祖國各地的瑰麗景象,啟迪了他豪邁的心性。在這期間,雖有洛陽科舉(735年)的失敗,只不過很快被杜甫優越的家境,少年的豪情所掩蓋。
長安十年是杜甫詩歌創作走向廣闊現實主義道路的里程碑,也是其仕途失意往下看的結果。公元746年,35歲的杜甫前往長安求仕,在此之前,其父杜閑于開元二十九年(741)去世。杜家逐漸式微,身為家中長子,而且業已成家的杜甫成為一家的希望所在,就這樣,背負著復興家族榮耀,懷揣著滿腔政治抱負,為了一家老小生計的杜甫走向長安,開啟了自己的求仕做官的道路。
然而,現實和理想總是存在差距,在長安的十年,對于杜甫來說是苦悶的﹑憂憤的。玄宗皇帝在執政后期,貪圖享樂,驕奢淫逸,閉塞視聽,任用奸臣李林甫﹑楊國忠之流為相。李林甫為了培植自己的黨羽,把持朝政,在數次朝廷舉行的科舉考試中徇私舞弊,使得無一人中舉,時李林甫向玄宗謊稱“野無遺賢”天下英才盡為朝廷所用,玄宗竟聽之任之,在幾次大規模的征舉中,杜甫也在其列,很不幸的成為了這場政治鬧劇的犧牲品。
科舉考試的失敗使杜甫的政治熱情遭受到了打擊,他在《上韋左相二十韻》中發出“才杰具登用,愚蒙但隱淪。”的感慨。一路不通,便走他途,堅定的政治信念,滿腔的政治熱情使得杜甫不得不拋棄“獨恥事干曷”的人格自尊?,?為了求得一官半職而去趨炎附勢于那些權貴的門下。在這一時期,杜甫寫了大量的功利投贈詩,例如《入奏行贈西山檢查使竇侍御》﹑《贈翰林張學士均》﹑《投贈哥舒開府翰二十韻?》等詩來期望自己通過投贈謀得一官半職。但我相信此時杜甫的心情是苦悶的,例如他在《奉贈韋左丞二十二韻》中寫道“紈绔不餓死,儒冠多誤身。丈人試靜聽,賤子請具陳。”開篇便用“紈绔”和“儒冠”做對比,質疑讀書的用處,自己讀書多年,現在落得還不如紈绔子弟。而且把自己的身段放的很低自稱“賤子”已沒有了早期的那種自命不凡。“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這兩句形象細致的描寫了自己寓居長安的辛酸苦楚和處事艱難。為了獲得權貴的推薦和賞識,自愿放下文人的清高與自尊,追隨他們鞍前馬后,換來的也只有一些殘羹剩飯,沒想到滿腔抱負的自己竟淪落至此,心中充滿了悲憤與辛酸。“青冥卻垂翅,蹭蹬無縱鱗。”自己想像大鵬鳥一樣飛向天空但卻中途垂翅,想要像鯉魚一樣越過龍門但卻不能縱身遠游。表明了自己壯志未酬,需要他人引薦。已經沒有了早期的那種豪情萬丈,恣意奔放,有的只是困窘﹑憂郁﹑沉悶。
政治上的失敗也伴隨著生活上的窘迫,在此期間,杜甫不得不靠賣字畫和他人接濟來維持一家生計,經歷過此事件,杜甫對統治階級的腐敗,唐明皇的好大喜功,有了更加清楚認識。同時求仕的失敗,生活上的困苦不堪忍受,再加之自己背井離鄉來到長安,親人骨肉離散,使得杜甫對下層人民的生活感同身受。也有了后來千古名篇《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在詩的前四句他寫道“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轉拙。許身一何愚,竊比稷與契。”杜甫自稱“少陵野老”指自己年齡漸大,越來越笨拙,代指依舊在野,并未謀得一官半職,一事無成。就算自己一身愚鈍,但自己偏要去做稷和竊這樣的賢人。這四句這四句既凝結著自己在長安的十年辛苦遭遇,又表達著自己不計個人得失,仍然愿意去為國效力,詩歌里流露出的那種苦悶,懷才不遇,矛盾的情感一起迸發出來。“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生逢堯舜君,不忍便訣別。”這四句抒發了作者政治失意,懷才不遇的憤懣,在詩文傾訴了自己的感受,但自己仍然初衷不改,以天下為己任,為國家,為君主甘心奉獻。歸根結底,是一種對國家刻骨銘心的愛和矢志不移的忠誠。此時的杜詩感情抒發開始有含蓄凝練,回旋低沉之感。
四川省武警警官學院 61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