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燕
摘 要:對于中華文化的發展而言,中華傳統文化是中國歷史上思想文化與社會觀點繼承演變千年的結晶,其中音樂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更是成為中華文化的一大瑰寶。隨著教育的不斷發展,音樂教學在小學教育中的地位不斷提升,而將中華傳統文化與音樂相結合,在潛移默化中滲透至小學音樂教學課堂,不僅能夠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拓展學生的音樂知識面,而且還能從多角度激發學生的音樂感知力,培養學生的藝術氣息,從而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
關鍵詞:小學音樂 傳統文化 教學課堂 有效融合 探究實踐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1.01.027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通過學習傳統文化不僅能夠幫助學生增強對中華歷史與民族文化的認識,還能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而將傳統文化與音樂教學相融合有助于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也讓音樂課堂變得多彩有趣。同時通過對傳統音樂的聆聽與賞析能讓復雜難懂的傳統文化變得通俗易懂,學生可以在對音樂的感受中引發對傳統文化的思考,也更易為學生所接受,這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具有很大的幫助。為保證在小學音樂課堂中中華傳統文化與小學音樂更好地結合,教師可以從經典詩詞、傳統樂器、創新素材、音樂活動四個方面出發,幫助學生在音樂中更好地了解、感受傳統文化并通過音樂將其精華傳承下去。
一、經典詩詞,了解經典文化之博
中華文化傳承至今,保存最好也是最多的便是中華傳統詩詞。經典詩詞經過千年的發展與沉淀,不僅形成了獨特的樂趣與魅力,而且其特有的音韻美與音樂美交相輝映,等待著被挖掘。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這點在音樂教學中引導學生利用音樂感受詩詞之美。
例如在人音版三年級下冊第四課中“楊柳青”的教學課堂上,教師可以先用多媒體播放楊柳在春天到來時所發出的“沙沙”聲,引導學生進入本課的學習。當學生認出這是柳枝隨風擺動時發出的聲音后,教師便可以播放有關楊柳的照片,并以“看到這張圖片你們想到了哪些詩句?”為話題讓學生開動腦筋,引發學生的談論。學生根據以往學過的知識,很快便能想到賀知章的一篇經典名作《詠柳》,這時教師便能順勢引入“楊柳青”這首歌曲,并以此為背景音樂,讓學生在配樂中共同朗誦《詠柳》這首古詩。由于教材中對“楊柳青”的教學定位是聆聽為主,因而教師只需要帶領學生聆聽鑒賞便可,而《詠柳》的導入,不僅讓學生回顧了經典古詩,幫助學生加深其印象與理解,而且學生通過對學過的知識的回顧,自然而然地能感受“楊柳青”這首歌曲所要表達的情感與意境。
這便是經典文化與音樂的相互融合與聯系,教師通過在音樂教學課堂中的“破壁互動”,能讓學生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了解經典文化、感受傳統音樂,進而逐漸放下對傳統詩詞晦澀難懂的偏見與學習傳統文化的抗拒心理,從而對傳統文化產生想要了解與學習的興趣。
二、傳統樂器,體會古典音樂之美
說到傳統音樂文化,不得不提到的便是傳統樂器了,教師在音樂教學課堂上引進傳統樂器的教學,不僅能讓學生在傳統樂器與近現代音樂之間的碰撞中切身感受中國傳統樂器所帶來的音韻之美,進而體會中國古典音樂之絕妙,音樂課堂的教學互動也能因此變得更具多樣化。
例如在人音版三年級下冊第四課中“春天舉行音樂會”的教學課堂上,當教師對“春天舉行音樂會”這首歌進行演唱教學時,會用不同的聲調與演唱方式來表示春風、春雨、春雷、春水的聲音。而學生只能通過對歌詞的演唱以及對教師的模仿達到發出不同聲調的演唱目的,因而在演唱教學的基礎上,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利用傳統樂器來演奏其不同聲音的方式,為學生打造一個極具傳統氣息的創新音樂課堂。教師可以讓班上已學習傳統樂器的同學帶來自己的樂器,而沒有學習傳統樂器的同學,教師可以統一讓學生準備一把輕便易攜帶的笛子。這樣,學生便能通過對不同樂器所展現出來的不同聲調來表示春天中春風、春雨、春雷、春水的聲音。通過不同樂器對四種聲音的演奏,學生不僅能感受到傳統音樂文化的音韻美與中華古典文化的豐厚底蘊,還能從中感受到春天到來時萬物復蘇、生機勃勃的情景。
中國傳統樂器擁有燦爛且悠久的歷史,其種類更是數不勝數,就現在為人們熟知且日常生活中常接觸的便有二胡、嗩吶、琵琶、箏、笛等。這些樂器不僅深受老一輩音樂家的喜愛,少年兒童也會在家長或教師的引導下激發對其的興趣,從而在學習中掌握一手好技藝。
三、創新素材,傳承傳統文化之精
現有的音樂教材中對于傳統文化的選錄并不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若想充分結合傳統文化,傳承傳統文化的精髓,可以根據學生的需求與接受程度選取合適的曲目插入現有的教材的課程設計中進行創新設計,以起到拓展教學的作用。
例如在人音版三年級下冊第二課“美妙童音”的教學課堂上,教師在對教材中現有的曲目教學完成之后,還可以在網上收集未被教材收錄的傳統歌曲進行拓展教學,比如說傳統音樂中充滿兒童趣味的兒歌如《冰糖葫蘆》《臘月歌》《中秋拜月歌》《賣湯圓》等,這些經典歌曲有的體現了兒童的天真爛漫,有的展現了古代人民在傳統節日中的民俗習慣。教師在對這些歌曲進行教學的過程中,還可以為學生創設與歌曲相對應的場景,讓學生在充滿活力與熱情的氛圍中完成對歌曲的學習,這樣的課堂教學既符合三年級學生活潑好動的性格特點,又激發了學生對歌曲學習的熱情。同時,教師還可以讓學生根據歌詞內容回想自己是如何度過這些傳統節日的?這樣一來,學生便能從古今生活與習俗的差異與共同中感受傳統文化的深厚并傳承傳統文化的精髓。
經典音樂曲目的教學是教師將音樂課堂與傳統文化結合教學的重要途徑,學生在經典音樂中能夠深刻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并在潛移默化中完成對傳統音樂的傳承。
四、音樂活動,感受傳統文化之深
現在的小學音樂課堂主要以音樂賞析為主,大量的賞析雖然能增加學生對音樂知識的認識與應用,但對于思維發展還不夠全面的小學生而言,過度的理論學習會影響他們對實踐活動的體驗,因而教師可以在教學中適當穿插音樂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更深切地感受傳統文化的生動鮮活。
例如在人音版三年級下冊第五課 “我是小音樂家”的教學課堂中,雖然這是一首美國兒童歌曲,但是在學習演唱的過程中隨著歌詞中不同樂器的變化,學生會對我是一名小音樂家這個概念產生興趣,從而激發學生對音樂學習的欲望。這時教師便能提出“歌曲中出現的樂器都是西方的,我們能否使用我國的傳統樂器對這首歌曲進行改編呢?”的問題,并與學生共同合作,在其伴奏的基礎上對歌詞中的樂器以及他們發出的聲音進行創新改編。不僅如此,教師還可以借此標題舉辦一場同名音樂活動,讓學生自主選擇一首傳統音樂歌曲演唱或是使用傳統樂器演奏,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利用傳統樂器對近現代音樂歌曲重新演繹。在活動的最后,教師可以帶領全體學生對創新改編的歌曲進行演唱表演。讓學生以不同小音樂家的身份參與到這個活動中,不僅能培養學生對歌曲演唱的創新改編能力,還能讓學生在不同歌曲以及不同傳統樂器的演奏表演過程中感受傳統文化的深厚悠長。
音樂活動的開展是對學生音樂學習結果的匯總檢驗,學生可以通過音樂活動展現自己,同時也能在音樂活動中融入傳統音樂氛圍中,感受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綜上所述,中華文化博大精深,通過學習傳統文化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提高對中華歷史與民族文化的認識,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與文學底蘊,還能為學生提供更為新穎、廣泛的音樂學習模式。讓傳統文化滋養音樂,以音樂承載傳統文化的融合性教學為學生打造了一個別樣生動且自由和諧的音樂課堂,教師以傳統文化為著手點靈活創新優化,加強教師與學生的課堂互動,也讓學生在不同的音樂體驗中感受到音樂的魅力與樂趣,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并在音樂素養的全面發展的教學目的上承擔其傳統文化的傳承重任。
參考文獻:
[1] 喬鵬燕《利用中華傳統文化培養小學生音樂素養的策略研究》,《天天愛科學(教育前沿)》2021年第3期。
[2] 龍芳《在小學音樂課堂中融入傳統文化的策略》,《基礎教育研究》2020年第24期。
[3] 汪勝盛《器樂教學在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的實踐研究》,《當代家庭教育》2020年第36期。
[4] 張彧《傳統文化在小學音樂課堂的構建研究》,《考試周刊》2020年第99期。
[5] 吉雅靜《小學音樂教學中如何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黃河之聲》2020年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