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智蘭



摘 要:復習課在學生頭腦中最感頭痛,對教師來說亦較煩心,本人由“四析”改變復習結構與方法,收到了較理想的復習效果。
關鍵詞:“四析”;“四一”
復習課難上,這是我們一線教師的共同感受。某日在教室里做課前準備,只聽幾個學生在議論:“下節又是教學復習,老師叫我們做了校對,對好了又再做……真沒勁”。而在辦公室又聽到:復習課真難上,那么多的內容,講得我喉嚨都冒煙了,但是學生還是半懂不懂,做題錯誤百出……
難在何處呢?捫心自問,難在學生的認知起點參差不齊,難在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半途而廢”,難在我們的教學內容和方法沒有與學生的認知、心理情緒相匹配……為改變現狀,本人自2012年秋季開始從傳統的“回顧整理”“重點講解”“反饋訓練”“布置作業”四個環節改為“自照分析”“典例剖析”“重點解析”“自我評析”。
一、自照分析 ? 反觀內容 ?——變“一知半解”為“一清二楚”
以往的復習課模式是大伙一起做教師布置的準備題、復習題、訓練題……忽視了各層面學生的個性差異,一個概念或一道題目出示,不管學生能否接受,教師就“一講到底”給學生復習,難怪有的學生在課后給課代表反映說:“X老師講得滿頭大汗,青筋直暴,而且越聽越糊涂,有云里霧里之感覺。。。。。。”。為避免各層面的學生的“怨聲”,我在四年級下冊《小數的復習》復習中,先讓學生自我對照本單元的知識、技能的缺陷,隨之根據中等偏下學生的學習水平,再預學設計:
圍繞復習單開展課堂教學是把數學復習課教學模式由“以教為中心”向“以學為中心”轉變,由“以知識為中心”向“以能力為中心”轉變,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引領學生主動參與復習過程,有效提高復習課的教學效率。
(1)在教師的指導下(預習單),學生對知識點的整理回憶、討論、研究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
(2)抓住能串聯重點、難點的知識點,通過比較、探究等形式,梳出“清清爽爽一條線”,以達到“明明白白一大片”。
(3)針對不同的內容,設計具有綜合性、實踐性、開放性,且與所學知識緊密聯系的實際問題,讓學生在解答過程中體會到數學知識的作用,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典例剖析,點撥啟思 ——改“一棵樹木”題目為“一片森林”
(一)拓展知識的整理空間,注重思維的深刻性和靈活性——改“一種思路”為“一網打盡”知識整理是本課教學的核心之一,學生在各節課里獲得的知識是“散裝”的,常有“見木不見林”之感,本課教學首先要引導學生對學過的知識進行梳理、整合,溝通內在聯系,使之串聯成線,連結成塊,成為有結構的編碼系統,并使學生在知識整理過程中有所發現、有所拓展,使認知結構更具有遷移性。
如我們在第一環節的設計中,緊緊圍繞預習案中的三個典型題展開,在設計題目時我們充分把握小數單元的重難點精選練習題,既照顧到小數單元的知識覆蓋面(小數的意義和讀寫法,小數的性質和大小比較,生活中的小數,求一個小數的近似數),更突出形成知識間的聯系,如在第一題的設計中,解決了小數的讀法、寫法、大小比較,小數意義等知識的梳理,有淺入深、由易到難。在具體整理中,突出整理、建構方法的指導,有利于發展學生整理、建構的能力。
(二)完善學生的認知結構,注重思維的獨創性。讓學生不局限于已有知識的低層次重復,培養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能力。如預習案的第二題:3.08()=308,填上單位名稱。學生在平時的習題訓練中大量接觸到的都是形同3.08米=( ? )厘米的習題,思維定勢。請學生自己填單位名稱,不但促進了學生在認知上的逆向性,而且完善了學生的認知結構,如學生就會整體考慮相同和不同單位間的進率。
(三)突出數學思想方法,注重思維的批判性和發散性。引導學生對知識進行提煉和概括,使學生發現、領悟一些數學思想方法,也是本課教學的重要目標。如第一題在寫數的過程中,培養學生有序思考的能力,把小數按一定的標準分類。第二題填單位名稱時,突出解題的開放性,過程開放,結果開放,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第三題在方框中填數中,引導學生不僅要從獨立性------“四”舍去,“五”進一、同時大膽引導學生在一定的區間(范圍)內選數,也為學生的數感培養起到很強的遷移作用。
為了更好地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我在對三個典型題的分析中,及時組織小組內和全班性討論、交流,引導學生展示各自的解題思路和方法,并對他人的觀點作出分析和評論。這樣的合作學習,分享了集體的思維和智慧,同時對學生個體而言,通過與他人討論交流,自身認知結構的缺陷也在不同程度上得以彌補。
三、重點解析,強化反饋 ——換“一題一解”方法為“一題多變”
有效的數學復習教學,應該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進行訓練反饋,讓學生在實踐中感悟解題思想,運用解題方法。這樣,既可以對基礎內容和重點內容進行訓練鞏固,又達到當堂反饋、診斷教學、及時彌補的目的。這個訓練可以是集中的,也可以是分散的,但都必須限時完成、及時反饋,以便對學生出現的問題及時解決。在《小數的復習》一課中,我設計了如下的變式題:
師:小數在實際生活中有廣泛的應用,接下來我們就應用所學知識來解答相關的數學問題,請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練習,有困難的組內進行幫助。
本環節主要通過四個習題檢測學生靈活運用的能力和意識,以及課堂教學整體效果的達成度。 通過適當的練習檢測復習效果是課堂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針對典型例題解決過程中出現的有共性的問題,緊扣典型例題,通過變形條件、變形結論、變形問題設計角度,變形考查方式、變形題型等手段進行再訓練,從而達到一題多解,一題多變,舉一反三。同時根據小組中作業快慢的速度,要求組長能及時協助老師巡視組內成員的作業質量,針對困難予以適度的幫助。如第二題和第三題,部分學有困難的學生還需要方法的指導。第四題需要集體反饋,提出解決問題的關鍵是求出長方形的寬。
四、自我評析,找出差距——促“一般評價”成“一隅三反”
在復習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擺正了自己的位置,對學生了解的越多,我們就能貼近學生知識和心理水平。因為教師的任務是引導和幫助學生去進行再創造,而不是把現成的結論灌輸給學生。
一個好老師不在于自己講得多么精彩,而在于能否把學生帶進琢磨的狀態,一堂好課,必定是學生積極參與、學習快樂有效、互動生成的課。在復習的教學中,我們發現學生投入度高(全體學生認真投入,自覺主動學習,精神面貌好);參與面廣(多數學生能積極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討論探究等);開口面廣(在小組合作探究階段和全班交流階段,至少有一半以上的學生有機會開口發言,表述觀點,促進思考);訓練量適宜(優生吃得飽,學困生吃得了,都樂于挑戰)……
將傳統意義上的教案變成學案,教學還原為學教,改變的不僅僅是一個先后順序,更多的是深層次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行為,在先預習的教學中,在喚醒學生沉睡的舊知后,增強了學生的自信,變被動為主動,擺脫了“老師不講我就不能學”的思維定勢,同時學生能夠自覺復習,有益于學生可持續發展,當然在踐行的過程中,我們對“預習單”的數學復習有了新的認識和反思。
1.“先預習”復習課,是指放手讓學生自我透析學習水平,個體回憶再現復習內容,能自主捕捉知識間的聯系與區別,將整單元的知識進行梳理溝通,形成網絡,并通過師生、生生間的多向互動,形成能力,不能不說是一種學會復習的好方法。
2.這種復習方式能激活學生的主體意識和潛在能力,讓每一個學生健康發展為指向,倡導學生親歷悉悟,主動探索。
3.重點解析能在各層面學生中起引領作用,以便使學生各自找出差距。
4.結果評析,能促使全體學生能在反思中提高對存在問題的更高層次的探究和發現,通過自我評析明了自己的知識和技能的缺漏,從而能培養自主復習的習慣。
復習教學需要從整體上把握,要恢復學生火熱的思考,就可幫助學生揭示數學的內在聯系。這是數學家張奠宙先生的指導語言,本人認為:復習課不是簡單意義上的訓練,更不是低層次的重復訓練,而是能喚醒各層面的學生自照透析---典型剖析---重點解析---自我評析。其效果顯然是明顯的、有成效的,本人認為幾年來的“四析”環節復習課是可信可行、且行之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