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佳琪





一秒,便能從2020年,跨入2021年。似乎告別,一瞬便能完成,其實,它足足用了365個日日夜夜。即便“年年歲歲花相似”,但2020年之于每一個人,都是“歲歲年年人不同”,足夠特別。
年初,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亂了人們原本正常的工作生活節奏,沒有硝煙的疫情防控阻擊戰在全國打響,可張家港人沒有慌,更沒有怕,勇氣和責任,點亮前方的路。首批6名張家港醫護骨干馳援湖北,隨后,第二批37名醫療隊員也踏上征程,醫用液氧儲罐等物資一次次從張家港駛向武漢……同飲長江水,我們都是一家人,并肩作戰,眾志成城。
縱使隆冬漫長,春天也會如約而至,疫情的寒冰被陽光漸漸融化,這陽光,就是逆行著的勇敢人群。疫情手握“利刃”,我們還以“金戈鐵馬”,擊退“威脅”,只為守住這一方平安的熱土,讓一切如常再次歸來。張家港人做到了。“一手抓防疫、一手抓發展”,奮力奪取“項目提速年”的“開門紅”。疫情無法阻擋干勁,張家港全市上下全面掀起“項目提速年”的建設熱潮。同時,人間煙火氣逐漸升騰,“又享年味”“又遇春光”“又見繁華”三大主題活動輪番上演,“多彩夜沙洲”主題活動的啟動,更是用夜間經濟的萬家燈火,照亮了“多彩沙洲”的璀璨夜空。
2020年的365天,張家港人扛起肩上的責任,一步一步靠近每一個目標,一點一點收獲每一個榮譽:獲評2020全國綜合競爭力十強縣(市)前三,位列“2020中國縣級市全面小康指數前100名”榜單前列,連續六屆高分蟬聯“全國文明城市”,上榜“2020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2020中國宜居宜業城市榜”……
都說路是人走出來的,張家港用堅實的腳步,“踏”出了一條條寬闊大道,“踏”出了一個個美麗港灣,改寫著一個個張家港歷史。滬蘇通鐵路、滬蘇通長江公鐵大橋在這一年開通運營,曾經“地無寸鐵”的張家港,大跨步邁入高鐵時代,駛入了深度融入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的“快車道”。游客乘坐高鐵來到張家港一睹綿延12公里的最美江海交匯第一灣——張家港灣,江水悠悠、蘆葦茵茵,這也成了張家港實施“長江大保護”篇章中,最生動的一頁。
科技創新、人才引進、文化服務、志愿精神傳播……張家港更是從未止步。緊扣科技創新“第一動力”,深入實施“創新驅動”“人才強市”發展戰略,多場招才引智“通道”開啟,擁抱高質量發展“合伙人”,乘著高鐵的強勁東風,張家港正加速融入長三角。2020年也是張家港舉辦長江文化藝術節的第十七個年頭,12項文化活動和8項經貿活動,全方位演繹長江文化、展示港城魅力。全國文明實踐志愿服務工作培訓班、第五屆江蘇志愿服務展示交流會在張家港舉辦,全面展現港城志愿服務的靚麗風景。
以荊棘開篇,2020年涌進各種思緒和感觸,暫停和重啟、不屈和無畏、付出和感動、拼搏和激昂……站在這片熱土上,張家港人仰望星空,“團結拼搏、負重奮進、自加壓力、敢于爭先”的十六字“張家港精神”,激勵著每一代張家港人迎難而上,以滿滿的收獲和幸福,開啟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