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安冉



一座城市最真實的地方,往往藏在巷陌深處,蘇州古城更加不例外。走進小巷,仿佛能感受到夢里江南,舊時古城。富郎中巷,就是這樣一條巷子,富有煙火氣卻依然沉靜,有斑駁的故居,也有年代并不久遠的民居,鬧中取靜,是體驗蘇式“閑適”生活的極好區域。
四所高校在富郎中巷,聯合構筑了一場設計教學營
2020年9月,四所高校在富郎中巷,聯合構筑了一場設計教學營。歷時3個多月,2020年12月21日,蘇州市姑蘇區域第一屆“蘇州古城—姑蘇院落”聯合設計教學營閉幕。
由蘇州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蘇州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區(姑蘇)分局發起,蘇州大學、蘇州科技大學、西交利物浦大學、溫州肯恩大學四所高校聯合主辦的“蘇州市姑蘇區域第一屆‘蘇州古城—姑蘇院落’聯合設計教學營”,是蘇州首次通過政府部門、高校和企業共同參與探索的一種全新產學研互動合作模式,旨在通過引入學院專業力量,強強聯手,著力謀劃推進古城的保護、利用及發展,對古城保護和歷史建筑活化利用進行新一輪探索和嘗試,在研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與城市更新的多層次目標下進行新空間類型與設計教學,鼓勵更多社會資源參與到古城保護工作中。
姑蘇區作為全國首個也是唯一一個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區,涵蓋全部蘇州古城,是蘇州歷史文化的“魂”和“根”。長期以來,各有關部門通過對古城保護新問題的針對性和匹配性研究,編制實施“一城、二線、三片”歷史城區相關規劃,精心打造古城保護更新項目等,來加強歷史文化資源保護和延續各歷史地段傳統風貌特色、傳統記憶。本次高校聯合設計教學營通過引入學院專業力量,以產學研協同方式,對古城保護和歷史建筑活化利用進行新一輪探索和嘗試,鼓勵更多社會資源參與到古城保護工作之中。
蘇州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蘇州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區(姑蘇)分局副局長何文堯在開營儀式上表示:姑蘇區作為全國唯一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示范區”,是世人看蘇州、讀蘇州、品蘇州的重要窗口,更是蘇州的根脈所系、精華所在。將古城的資源更充分地“用起來”,讓優質的資源盡快地“火起來”,既原汁原味保存古城文化肌理,又展現出現代文明的新內涵,是資規部門對保護利用蘇州古城的責任與擔當。2020年四校聯合設計教學營活動是政府、高校和企業共同參與的一種全新產學研互動合作模式。蘇州本土三所高校第一次強強聯手,著力謀劃推進古城的保護、利用發展,通過這種產學研協同方式,將強化專業師生對蘇州古城保護利用的理解與認知,關注蘇州古城保護利用的時代和社會需求,激發對蘇州古城保護利用未來的探索與創新,增強對蘇州古城的情懷。
有故事的32號街坊,文化導向下的城市更新
教學營基地為32號街坊內的富郎中巷30、34號傳統民居,宅院為建國后到80年代建筑。聯合設計依據《蘇州古城31、32號街坊控制性詳細規劃》進行,以蘇州傳統民居與現代化設計手法相融合的方式,體現城市的歷史延續性、體現城市傳統文化的積累、體現井然有序的城市新陳代謝過程,同時尊重古城街區的肌理和尺度,滿足現代生活需求,保證良好的舒適度。
說起來,32號街坊,是個有故事的地方,兩個歷史地段橫亙其中,8處文保單位、6處控保建筑和4個文物登錄點星羅棋布。數得上名號的有曹滄州祠、暢園、桃園等等,這些有故事的地方,承載著古城的歷史記憶和榮光。
2019年中,32號街坊保護與更新項目首批協議搬遷工作正式啟動。32號街坊保護與更新項目作為蘇州市古城改造的重點項目和工作試點,東至養育巷,南至道前街,西至學士街,北至干將西路,范圍廣,居民多,是蘇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與更新的一次嶄新嘗試,對蘇州古城傳統民居保護、更新和活化利用有著重要意義。
據介紹,32號街坊以“國際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古城蘇式生活體驗街區”為定位,致力于聚合精致蘇式生活、高端藝術文化體驗,打造集酒店民宿、文化創意、特色餐飲等于一體的綜合街坊新型功能區。目前,更新公司已組織編制了更新改造試點暨三年行動計劃方案,通過兩批協議搬遷騰出4000平方米的存量資源,完成了2處文控保建筑修繕,統籌促成了姑蘇會客廳暨精品酒店項目,片區架空線整治和落地工程目前在有序實施工程中。
在教學營中,讀懂保護與更新語境下的古城生態
設計營期間,共有超過300位師生以課程教學與研究的方式,投入對蘇州歷史建成環境的未來思考,形成了約150多件作品,展現了出眾的設計水平。其中《畫園》《墻邊故事——半居》《舊城疊院》《“明”瓦園》等約30多件作品被姑蘇分局、歷史文化名城與更新置業有限公司、蘇州大學、蘇州科技大學、西交利物浦大學的專家、導師們評為優秀作品。
古城保護與周邊居民的生活關系不容忽視。“通過衛星圖像結合實地調研,我們發現基地的城市肌理名存實亡,同時擬改造建筑已發生過大量的改建行為,僅有一座較老的古井可以作為歷史見證。”?蘇州大學徐睿捷同學在前期調研中感慨。徐睿捷根據自己的調研,在設計中充分以場地現狀條件作為設計邏輯的出發點,改造更多的聚焦與周邊環境的聯系與融入,以及居民本身的感受和重點要素的收藏,比如在對空間和軸線的整合,對部分界面的利用,改變維護結構以改善采光,對場地中的古井進行收藏保留等,提出了“合竹”的設計概念,并以此組織建筑內部交通流線以及建筑功能,達到功能與形式的統一。
來自蘇州科技大學的孔睿經過調研后發現,這里的街區盡管外圍與地鐵、公交直達方便,但場地內多為狹長的巷道交通,雜亂的電線有礙市容市貌,道路周邊缺乏公共休閑區域,造成了現在閉塞、封閉的環境,盡管有煙火氣,但缺乏活力。孔睿同學從文脈考量,以《古城相片》為主題,將民居設計為攝影工作室,以偏安靜的姿態,記錄日常生活,樹下書屋開放空間則作為動的活力點,成為攝影素材藍本,讓居民、游客可以通過相片的記錄感懷舊址,做到文化傳承。
“‘蘇州古城—姑蘇院落’聯合設計教學營作為一種全新產學研互動合作模式,強化了專業師生對蘇州古城保護利用的理解與認知,激發了對蘇州古城保護利用未來的探索與創新,增強了對蘇州古城的情懷。”蘇州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蘇州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區(姑蘇)分局副局長何文堯表示,各位參賽者優秀的設計作品,將對今后古城的保護和利用發展將起到持續的推動作用。
時任蘇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與更新置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徐學良介紹,古城保護與城市更新要越來越多地傾聽年輕人的聲音,把新的更新理念引入古城,進行多樣拼接,富郎中巷30號和34號就是很好的嘗試點,教學營的學生作品都很有創意,也給古城民居的更新保護提供了多樣的思路。這兩個傳統民居,最終會以蘇式生活體驗傳統民居的思路來做保護更新,屆時會請到蘇州本土有情懷的,并且對蘇州古城有深入了解的設計公司介入,用“微更新”的改造理念,其中一個以修繕為主,另一個以更新為主,做成獨立的中式院墅,滿足現代生活,將“傳統民居”打造成“古城新居”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