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瑾
蘇繡和江南,是兩個無法分開的詞匯。蘇繡承載了江南的溫婉柔美,而所謂江南,一幅幅蘇繡正是它最直觀的表象。在蘇州萬千繡娘里頭,將蘇繡做成國內知名刺繡品牌,讓蘇作工藝在江南水土的浸潤中越發灼灼生華的,卻是一位“繡爺”,他叫沈德龍。
刺繡如畫,妙“筆”升華
沈德龍的“古吳繡皇”研發工廠,位于蘇州高新區科技城的一處寬敞的院落里。推開古樸的紅漆木門,一側是繡娘們的工作間,繃架前,繡娘氣定神閑地飛針走線。一側有著規范化的辦公部門,走進沈德龍的辦公室,亦是他平常的畫室,一股淡淡的未干的顏料味飄來。沈德龍最近正在構思創作一幅時代主旋律題材的油畫,接近收尾。
疫情之下,企業訂單難免受到影響。沈德龍正好借此機會,有大把的時間來重拾畫筆。看著那幅30歲風華正茂的青澀自畫像,沈德龍想起了曾經的自己。沈德龍與蘇繡的緣分還真不淺,出生在蘇州黃橋的沈德龍,1990年從中國美術學院油畫系畢業后,應聘于蘇州刺繡研究所設計部。當時他靈機一動,用亂針繡法“畫”油畫,“畫”了一幅自畫像。同事們看過之后無比驚訝,近看是“凌亂堆積”的線條,站遠看,就是一幅活靈活現的人物肖像。在研究所期間,他還得到任慧嫻大師的傳授,掌握了繪畫與刺繡融合的門道。1993年,他去高校當了美術老師,但他一直未放棄刺繡。
蘇繡的價值與藝術魅力,讓沈德龍走上了傳承蘇繡的創業之路。他創辦了蘇州市古吳繡皇工藝有限公司,把最初只有6名員工的“沈氏繡坊”,發展到了近300名員工的蘇繡企業。這些年,沈德龍致力于將繪畫藝術規律與傳統蘇繡技藝進行深層次融合,以多年摸索形成的“針為筆、線為色、揚傳統、匯中西”的十二字訣,獨創一套“三散針法”。這是一種將平繡的細膩和亂針的氣勢融會貫通的一種新技法,帶來了流光溢彩的全新效果。
蘇繡版《百駿圖》在第十屆“藝博杯”工藝美術精品大獎賽上榮獲特等金獎。意大利宮廷畫家郎世寧的畫作《百駿圖》,極具立體感、透視度,百駿栩栩如生,用以刺繡,極為合適。長180cm、寬100cm的蘇繡力作《神曲》,是一幅在取得畫家曾浩的油畫作品《神曲》授權之后的刺繡再創作。采用了亂針、平針等針法,人物面部的色彩和立體感采用“三散針法”,營造了豐富的空間感、立體感與色彩感。在鎮湖街上的優雅生活館,進門就看到了這幅《神曲》,人物表情的栩栩如生和裙裾飄飛的滿滿仙氣撲面而來。這也是古吳繡皇繼《蒙娜麗莎》、《貴婦人》、《沈德龍自繡像》等經典人物肖像后又一幅經典之作。該作品在第十一屆省“藝博杯”工藝美術精品大獎賽上一舉奪得特等金獎。
這些年,古吳繡皇先后與江蘇省國畫院特聘畫家顧榮元、花鳥畫家倪振人、江蘇省國畫院特聘畫師秦學研以及國內一線畫家王沂東等都有合作。經過畫家授權,進而再刺繡創作。古吳繡皇的繡品從早期的描摹到后來的創作,如今已上升至“刺繡即畫”的高度。“與繪畫結合得越緊密的繡品,越有價值。”沈德龍道出了自己的刺繡心經。
做蘇繡的時代精品
蘇繡,同江南一樣,一腔一調均有味兒,一眉一眼皆有韻。“古吳”代表蘇繡兩三千年的歷史,“繡”是品牌的專業,“皇”代表最高端最精品,“古吳繡皇”這個品牌的的定位就是蘇繡中的高端精品。
作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蘇繡)代表性傳承人、江蘇省工藝美術大師、蘇繡國家標準發起人,沈德龍已成為行業中的佼佼者。他用現代企業制度改變了刺繡這一傳統行業,進行了產業化經營,他旗下28家品牌店落子全國十多個一、二線城市,向世界傳播著東方美學。
品牌的背后,質量與創新是永恒的主題。沈德龍也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品牌標準體系:其中“沈氏傳家”品牌是沈德龍與徒弟的精心之作,分左龍、右龍、沈氏三個等級。“右龍”是沈德龍親自繡制的全球孤品,“左龍”為徒弟打底的師徒合作之品。這些一般都是不輕易出手的展品,定位頂端客群,主要用于收藏。另外繡皇、女紅、繡緣,面向城市中高端人群。沈德龍說,古吳繡皇的作品不是市場熱賣就會無休止地生產下去,會進行全球限量定制。
或許每一個能夠被稱之為“匠”的人,心底對于完美都有著近乎苛刻的要求。沈德龍打心底里就有一股鉆勁兒,他的眼睛里容不下一絲妥協。“我們進行傳承創新,但是它依舊是藝術品等級的品牌,我們就是去做蘇繡能做的最好作品,讓后人可以看到這個時代的最精品,是什么樣子的。” 談及蘇繡未來之路,沈德龍一方面想繼續創新與拓寬渠道,他更想向世界展示蘇作工藝的東方美學。繡了30多年的沈德龍坦言,現在學刺繡的年輕人在減少,可能年輕人會有畏懼。沈德龍的三個孩子現在都在跟著他學刺繡,“我要求他們都要學,他們跟我一樣,都有繪畫基礎,繡得也不錯,但當然了,以后他們的職業選擇我沒辦法左右。希望年輕人能放下手機,多多感受下我們傳統的刺繡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