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紅梅
摘要:初中歷史教學活動具有雙邊性,教學活動并不單單是向學生傳遞知識的一種行為,而是一種具有創造性、藝術性的行為。因此,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不能一味地讓學生死記硬背歷史知識點,而是要啟發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全身心投入到學習中,從而促進教學目標的實現和高效課堂的構建。
關鍵詞:初中歷史;問題;教學方法;教學研究
前言:
當前,教育領域的創新已經成為了社會大眾關注的熱點話題,也是教育工作者關注的課題。初中歷史對于學生而言,不僅是讓他們掌握基礎的歷史知識,更多的是培養他們客觀認識歷史的能力和辯證思維,引導他們形成正確的歷史價值觀,因此需要歷史教師在教學中創新教學方式和評價方式,積極探索高效課堂的構建方式,以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一、初中歷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新課程標準對初中歷史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當前的初中歷史教學存在的問題還沒有得到有效地解決,使得歷史教學達不到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所以,教師應當認識問題、了解問題并設法解決問題。
在現階段的初中歷史教學中,部分學生對歷史學科存在著一定的誤解。比如有的學生覺得歷史已經成為過去,過去是無法改變的,因此也就沒有學習歷史的必要;有的學生覺得歷史學習只需要記住歷史事件即可,不需要在這上面多花精力和時間;還有學生覺得歷史較為沉悶無趣。在這些看法的影響下,學生在初中歷史課堂上的表現并不積極,一般是教師要求什么他們就做什么,自己很少主動思考。這樣的情況不僅妨礙歷史課堂教學效果的提升,也不利于學生歷史素養的培養。
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主要是因為學生對歷史學習的認識不足。雖然歷史不可逆轉,但卻可以警示未來,促進未來的發展,因此歷史教學的初衷不單單是為了讓學生認識歷史事件,還是為了讓他們對歷史事件進行分析,從中得出啟示。另外,歷史具有其獨有的特點,學生會覺得歷史學習無趣,一方面是因為他們對歷史的認識不夠,另一方面是教師的教學問題。基于此,教師需要提升學生對歷史的認識,同時需要尋找自己教學的不足之處。
初中歷史教學的理念和教學方式與歷史教學的效果直接相關,在當前的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的教學理念較為傳統,比如,有的教師會不自覺的在歷史課堂上多講多寫,擔心如果自己講的少或者是寫的少,學生會學得不透徹,教師的出發點是好的,但如果每次都在教師的帶領下進行被動學習,學生的歷史能力很難發展起來。
所以,教師需要更新自己的教學觀念,從傳統的教學思想中走出來,給予學生一定的信任,相信他們已經可以對歷史事件做出一定的判斷。換句話說,教師不能再手把手地進行歷史教學,而是需要讓學生進行一定程度的自主學習,而自己在必要的時候給予他們一定的指導,完善或者深化他們的學習。另外,部分教師的教學方式較為固定,雖然熟悉的教學方式教師用著較為熟練,但時間長了學生會感覺到無趣。所以,教師不能僅僅從自己的角度來看待教學方式,還應當考慮到學生的心理與訴求,教師需要讓教學方式多樣化起來,讓學生感覺到學習的趣味,進而主動學習。
二、初中歷史教學有效方法的實施
(一)更新教師的教學觀念
要想構建初中歷史高效課堂,需要改變教師的教育理念和學生對于歷史課堂的錯誤看法,在傳統的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會以自我為中心,在教學的過程中重點講解歷史教材上的知識點,而學生則被動地接受。歷史教師必須要改變這種思想和教育觀念,要以學生為中心,了解學生的學習需求和真實的想法,創新教學形式,激發學生對歷史課堂參與興趣。
例如,在學習中國近代史這一階段的相關知識時,針對“經濟和社會生活的變化”這一部分的內容,教師可以從歷史思維導圖出發,向同學們一一分析近代民族工業的曲折發展、人民社會生活和社會習俗的變化等等,讓學生們在結合歷史背景的基礎上深刻理解人民經濟和社會生活變革的偉大之處,感受中國人民愛國主義的熱忱。
(二)根據教學主題來設置教學情境
在初中歷史課堂實踐教學的過程中,大部分學生課堂聽講非常認真、課后復習也很努力,但考試成績卻不高,甚至有的學生還出現了學習困難的問題。這些學生之所以付出了努力卻沒有得到相應的回報,是因為他們的學習方法不正確。這就要求教師幫助學生掌握正確、有效的學習方法。
比如,在學習“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這一部分內容時,針對“九一八事變”“七七事變”“南京大屠殺”等知識點,學生就可以利用電子設備通過網絡信息共享了解更多有關南京大屠殺的知識點,史實性的知識點可以幫助學生深刻理解南京大屠殺的背景、內容和意義,而藝術性的知識點。同時,教師可以為學生推薦電影《皖南事變》《延安》《南京、南京》等,可以提高學生學習歷史文化的興趣,進而培養學生多維思考問題的能力和愛國主義精神。再或者,教師可以事先準備好多媒體視頻課件,在課堂教學中為學生播放抗日戰爭的勝利時刻歷史資料,讓學生認真觀察和學習,日本投降簽字儀式的地點、時間、簽字代表人等等。這樣為結合教材和課堂教學主題為學生設置適宜的教學情境,一方面有利于借助多媒體多元化的展示效果,讓學生在觀看電影等了解我國抗日背景和事件經過和結果,讓學生有更深入的感悟和認知;另一方面通過主題教學情境可以引導學生從歷史學科角度分析問題,幫助學生更好的學習和消化理解課堂知識。
總結:
綜上所述,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普及,初中學科核心素養這一教學概念被社會各界人士廣泛關注,并且被作為在初中教學階段貫徹落實實施的重要教學目標。就初中歷史學科這門人文主義學科而言,初中歷史學科的課堂教學過程具有相對較強的容納性和綜合性。基于此,在培養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方面,該學科就具有得天獨厚的教學優勢。這就要求教師應該積極探索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在展開課堂教學活動的同時,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進而加深學生對歷史知識的深入理解和認識,最終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 陳淑華 . 初中歷史教學中學生歷史核心素養的培養策略 [J]. 學周刊,2020(13):61—62.
[2] 張翠華 . 基于核心素養培養的初中歷史教學提升策略探析[J].中國校外教學,2020(1):76+78.
[3] 趙秀玲 . 初中歷史教學中核心素養培養策略探究[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20(3):246.
山東省昌樂縣首陽山中學 山東省昌樂縣262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