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凌
摘要:近年來,我國經濟增長速度明顯有所放緩,其中實體經濟所受到的阻力較大。為保證金融行業的高速發展,需要有合理的方式來拉動實體經濟。目前,社會融資規模有所增長,給實體經濟以支撐作用,實體經濟的發展成果有所提升。但其中也有一定的問題存在,金融資本虛化,結構不合理,銀行資本配置效率較低的情況都會制約實體經濟。針對以上問題,要提出有效的解決措施,以確保實體經濟的飛速發展。本文主要論述了實體經濟發展的現狀,金融支持對實體經濟的作用,存在的問題,背后的原因,以及未來優化的措施。
關鍵詞: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研究
在我國經濟發展中,實體經濟是基礎內容。受到近年來互聯網技術的提高,很多市場交易轉為線上模式,這在一定程度上沖擊了實體經濟。尤其是在金融危機的影響下,實體經濟的增速明顯降低。根據我國以往的經濟思路來看,推動實體經濟的三大主要力量是:投資、消費、出口,但目前都表現平平,所以緊靠原有力量很難拉動實體經濟的增長。
一、實體經濟在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實體經濟和金融之間存在一種平衡的關系,金融為實體經濟而服務,兩者實現共同發展。在現代經濟的發展過程中,金融處于重要的核心地位。在改革開放初期,我國剛擺脫計劃經濟,很難清楚的認知世界金融格局,也很難做出準確的評價。近年來,我國經濟實現了突飛猛進的變化,政府逐漸意識到宏觀經濟調控離不開金融,金融可以提升經國家經濟效率,確保經濟穩定。我國想要取得經濟上的成功,就要發展金融,讓其更好的服務于實體經濟。
(一)法律體系不完善
雖然金融發展迅速,但相關的法律法規并不健全,很多金融行為無法被法律所解釋,法律無法起到對金融的保障作用。為此,有關部門要對金融法律法規滯后的問題進行解決,保證法律的完善。加快立法建立,實現金融創新,以支撐實體經濟發展。
(二)商業銀行資本配置較低
中小企業對社會經濟有著重要的支撐作用,其可以有效解決就業難的問題。目前,社會金融交易中,同行業占據主體地位,房地產、壟斷行業,以及國有企業擁有市場內大份額的資金,而流入實體經濟的資金量嚴重不足。中小企業缺少充足的資金來進行技術創新,且自身融資較為困難。長此以往,很容易出現實體經濟被房地產行業擠占,市場機制不完善。如果金融資金脫離了實體經濟,涌入到高風險領域,將會嚴重影響實體企業運營。
(三)大眾偏向風險暴利投資
在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背景下,社會中形成了特殊的政治經濟體制,很多人開始利用虛擬經濟,來獲取巨額收益。在社會中急功近利的風氣盛行,人們過于看重巨大的回報,而忽視了投資風險。大眾在投資的過程中,沒有正確的法律意識,和誠信意識,多為快速致富的理念所蠱惑。同時,在傳統的中小企業中,沒有強烈的創新經濟,為促進企業快速成長,企業家多去抄襲現有成果,導致資金脫離了實體經濟。
(四)金融體制限制實體經濟融資
在調整產業結構中,實體經濟的融資一直受到了金融體制的限制,導致其融資能力降低,發展受限。很多金融機構和民間資金沒有有效的參與到實體經濟的投資之中,同時部分中小企業缺少完善的信貸條件,信用等級低,無法從正規金融體系中獲得貸款,存在融資成本高、模式單一等問題[1]。
二、實體經濟不景氣的原因
(一)經濟負擔重
實體經濟主要包含三個環節:生產、銷售、運營,其中運營是指人力和稅費等成本,銷售是指產品價格和市場預期,生產是指投入的生產要素、設備、廠房等。在企業運行過程中,除去市場影響,僅考慮宏觀經濟,其運營成本會不斷增加。例如,制藥業企業,生產成本的提高,包含:人力、水電、房主,以及社保、所得稅、增值稅等稅費,這些將會給實體經濟發展帶來較大的壓力。
(二)投資高度集中
實體經濟發展離不開資金,即便在繁榮的市場中,回報率也會低于普遍市場資金回報率,處于一個相對合理的區間內。但是,近年來房地產行業飛速發展,其高額的回報率使得大量資金涌入房地產市場,打破了實體經濟的資金回報定律,導致實體經濟所獲得的資金投入更少,甚至還出現實體經濟企業轉向房地產企業。在目前的金融市場中,房地產市場占據了重要的地位,社會和銀行資金,乃至整個流通領域資金都涌入到房地產市場。而實體經濟只能依靠政府資金支撐,很難吸引到社會資金,由此發展變得萎靡不振。
(三)實體企業融資困難
在實體企業發展過程中,普遍存在融資困難的問題,尤其是在我國金融體制尚不完善的背景下,很多中小企業的融資異常困難。實體經濟盈利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在宏觀經濟縮緊,市場萎靡的情況下,銀行多不愿貸款給實體經濟企業,以保證自身資金的安全。另外一個銀行不愿貸款的原因是,實體經濟中的中小企業沒有貸款的抵押物[2]。
三、金融支持對實體經濟的作用
(一)社會融資規模存量增長
社會融資規模處于不斷增長的狀態,截止本年年初存量已經超過200萬億元,近五年內的年均增長率為12.9%。GDP也達到100萬億元,年均增長率為8.98%。從這兩項數據中可以看出,社會融資規模存量不管是在增速上,還是總量上已經超過GDP。由此可見,我國現有的貨幣政策較為穩定,可支撐實體經濟的融資。金融不僅支持了實體經濟,也為我國經濟飛速發展助力。在社會融資模式中,直接融資占據了較大的份額,其得到了社會的高度認可,以有效支持了實體經濟。
(二)完善金融服務體系,為實體經濟企業改善融資環境
金融支持可以建立中小企業相關的信息數據庫,創立社會征信服務系統,降低中小企業的融資成本,便于為他們提供更加優質的服務。所搭建的第三方交流平臺,可以便于企業、政府、銀行三者間的溝通和交流,為中小企業創造良好的融資環境。金融支持來可制定利率定價自律機制,客觀、謹慎的評估金融機構利率,促進市場的有序運行。
(三)給以實體經濟一定的貨幣供給
我國經濟市場發展較為復雜,為給以實體經濟充分的貨幣,保證國家經濟的健康穩定成長,央行出臺了相關的貨幣政策。中國銀行為滿足實體企業的資金需求,促進實體經濟的發展,建立了審懼評估平臺。根據貨幣政策的具體要求,增長地方金融信貸,利用結構引導、再貸款、再貼現來對信貸結構進行優化。
四、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策略
(一)強化金融市場機制
金融體系是內部個經濟體間資金流動的綜合,其融合了政府金融監管、交易方式、金融資產等各類方式,并將其之間相互協調。金融體系與實體經濟能夠相互適應,決定了實體經濟的發展空間。要加快改革政治體制,降低金融市場的準入門檻,將經濟水平、地位、集中度放置于相同的等級,對內和對外開放同時進行,實現實體經濟可持續發展。國內金融市場可參考國際改革要點,建立符合我國實際國情的金融體制。
(二)推進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
市場內不同產業的運行規律也是不同的,金融機構要創新產品服務方式,保證其科學、合理。以達到提高金融服務效率,降低成本的目的。對于實體經濟要提供有針對性的,更加高效的服務,對于符合產業政策的中小企業,要為他們提供優質的金融服務,銀行為降低管理成本,可豐富業務模式。引進高技能人才,打造專業化團隊,幫助中小企業解決融資難題。
(三)加強監督,規范民間金融發展
要加強對金融機構的監督,確保資金投入的準確,對信貸體系結構進行優化,以促進實體經濟的平穩發展。有金融的支持,實體經濟能夠更加有效的發展,要深化市場改革,推行利率,并使用基準體系。讓金融機構享有更多的定價權利,保證實體企業的發展更加順利。金融機構為支持實體經濟發展,還可將定價機制差別化。對于民間金融,要加大力度進行規范,在金融服務方面給予中小企業、民營企業一定的政策支持和貸款優惠。金融體系的改革,可以為社會創造更多的就業就會,利于經濟長期發展。
(四)處理好金融風險和創新的關系
金融創新是在為企業提供發展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相應的風險,其是一把雙刃劍。企業在進行金融創新的過程中,要對經濟發展的規律進行嚴格的遵守,前期做好規劃和市場調研工作,預估可能發生的風險。對于金融創新中出現的風險要進行嚴格把控,嚴格監管金融服務,落實好風險防范措施,確保金融機構的穩定運行。在金融服務中要平衡好創新和風險,創新服務方式,監管銀行、證券等行業中的各類風險,提升實體經濟效率,實現可持續發展[3]。
受經濟全球化,和我國經濟不斷發展的影響,實體經濟所面臨的壓力逐漸增大。在融資難和負擔中的困擾下,實體經濟發展受阻,所以,要發揮金融的作用,支持實體經濟。創新融資模式,加強對金融的監管力度,具體做法有:強化金融市場機制,推進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加強監督,規范民間金融發展,處理好金融風險和創新的關系,以激發實體經活動。
參考文獻:
[1]奚云花.淺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中國實體經濟的影響[J].納稅,2018(03): 163-164.
[2]張同功,趙得志,趙梓涵.新時代背景下山東省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的效率研究[J].青島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02): 35-41.
[3]蒲紅.新常態下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中國商論,2018(29):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