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
摘要:在新冠疫情的影響下,不同產業經濟受到了不同的影響,對產業的發展造成了一定的不利。為了改善經濟發展情況,需要針對經濟發展情況進行了解,借助財政稅收政策來實現經濟發展。通過對新冠疫情對中國經濟發展的影響進行分析,提出新冠疫情下中國財政稅收政策內容,闡述新冠疫情后中國經濟發展趨勢,使經濟的發展獲得更加有效的支持,為各產業的發展帶來保障。
關鍵詞:新冠疫情;中國財政稅收政策;經濟
在新冠疫情的影響下,中國的經濟發展受到了阻礙,在大部分行業中經濟發展水平有所降低,人們的社會交往、生產教育等方面也產生了變化,造成宏觀經濟指標的顯著波動,這種趨勢下部分行業的發展速度有所提升,例如線上購物、智能制造等行業。為了推動經濟的發展,需要對相關財政稅收政策進行適當的調整,通過政策的引導來恢復經濟的發展,為社會的穩定運行提供支持,進而加快經濟的發展速度。
1.新冠疫情對中國經濟發展的影響
結合新冠疫情期間的經濟發展情況來看,在短期內對投資有著較大的影響,其中第二產業的固定資產投資受影響最顯著,尤其是制造業的投資。在疫情防控工作的全面開展下,行業逐漸復工復產,投資受到的影響逐步減小,第一產業及第三產業的恢復速度比較快,尤其是基礎設施、房地產方面的投資發展情況良好。我國消費受到新冠疫情的影響,由于針對聚集性行為提出了限制要求,導致餐飲行業的消費水平降低。隨著復工的推進,消費行業的經濟得到了一定的恢復,消費習慣的變化也產生了新型的消費行業,消費規模也逐漸恢復。我國大部分的工業企業、服務業企業復工時間延遲,生產狀況不佳,這使工業增加值及服務業生產指數增速降低,目前,工業及服務業務經濟發展逐漸恢復。在疫情期間,我國能源需求大幅下降。同時,在疫情階段能源的需求產生了降低的變化,在復工的推進下發電量需求逐漸恢復,但是火力發電恢復速度比較慢,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的需求比較穩定。
2.新冠疫情下中國財政稅收政策
財政稅收政策的制定及改善能夠使各個行業的經濟發展獲得有效支持,還可使納稅人享受到相應的優惠,為其提供更加高效滿意的服務,稅務部門應結合實際情況以及經濟發展需求來實施工作,使稅收優惠政策全面推進。通過對稅收政策的完善,可使疫情防控工作及經濟發展得到相應支持,還可使納稅人明確政策的內容,及時享受到稅費優惠政策。同時,稅務總局應對疫情發生之后國家支持疫情防控、經濟發展的稅費優惠政策的情況進行更新,明確詳細的內容。
在新冠疫情出現之后,國家相關部門根據規定及要求制定了有效的財政政策,借助政策來實現對經濟的調控,為行業企業的復工及運行帶了一定的保障,使經濟的發展具備更加完善的基礎。結合國家的防控規定及經濟發展情況,在財稅保障政策方面對以下幾個方面提出了要求。首先,應重視防控工作,包括醫療防護救治等,對物資生產及運輸進行大力支持,借助各個方面的支持來促進疫情防控工作的開展。其次,應減輕企業的社保經費負擔,在政策方面可使企業的養老保險、失業保險等繳費部分減免,還可對基本醫療保險單位的繳費部分減征,使單位的運行能夠獲得有效的支持,減少經濟壓力問題。同時,為小型企業及個體商戶提供相應的發展支持,針對這些企業及商戶,實施延緩繳納所得稅的政策,使其在經營過程中的壓力減少。對于增值稅的小規模納稅人、個體商戶,可采取稅收優惠政策,借助稅收支持政策來提升抗風險水平,使經濟發展更加穩定。最后,針對外貿提出相應的政策,調整出口退稅稅率,使外貿保持平穩發展,降低減征部分行業的增值稅,使稅收政策的制定帶來有效的幫助,為社會行業發展提供有利的條件,使行業的消費經營經濟發展恢復速度提升,推動經濟的增長。
我國應對新冠疫情的財稅保障政策詳細內容如下,第一,在防護救治方面,對個人取得符合標準的疫情防控的臨時工作補貼、補助及收入減免個人所得稅,個人所取得的單位發放的用于預防新冠病毒的藥物、防護工具等的收入免征所得稅。第二,在物資供應方面,對生產疫情防控保障物資的納稅人,對提供疫情防控保障物資運輸的納稅人,對該類型企業擴大產能購置設備稅前一次性扣除。第三,在公益捐贈方面,對公益捐贈稅前扣除,向負責疫情防控的醫院捐贈疫情物品稅前扣除。第四,在企業經營方面,針對經營比較困難的企業產生的虧損最長結轉年限延長到8年,階段性減免增值稅小規模納稅人增值稅,對小微企業、個體商戶等相關稅收優惠政策實施進行延長,階段性地減免養老、失業單位繳費。
3.新冠疫情后中國經濟發展趨勢
3.1新技術及制造領域經濟發展快速,投資長期平穩增長
目前制造產業、基礎設施產業以及房地產產業作為投資的重要領域,結合制造產業的生產及經濟發展情況來看,在新冠疫情發展期間,傳統制造業的投資意愿受到了較大的影響,企業現金流比較緊張。但是在自動化水平的提升下,醫療、通信及軟件制造行業的投資速度增長快速,其中具有較強核心技術的制造企業發展情況較好。這表明,數字化、自動化技術的發展為疫情防控提供了相應的支持,同時,數字經濟能夠發揮出較大的優勢,實現無接觸、無限制。對于大數據、人工智能以及互聯網等方面的建設,國家加大了投入力度,使生態環保、養老教育以及公共衛生服務等領域的缺陷彌補。另外,在疫情的影響下,房地產短期交易量呈現出快速下降的趨勢,但是結合政策及發展趨勢進行分析,房地產投資的長期趨勢不會產生變化。
3.2新型消費模式快速發展,規模及結構發展保持穩定
在新冠疫情發生之后,傳統服務行業產生了較大的變化,聚集性及非必需消費受影響較大,人們的生活習慣以及消費觀念也得到了改變,一些新的模式逐漸產生,包括智能餐廳、非接觸外賣等消費。在技術的支持下,網絡購物、在線教育、在線辦公等模式也受到了廣泛的關注,新的消費模式例如數字消費、信息消費等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通過將線上及線下消費進行結合,可使傳統的線下模式得到優化,實現數字化的發展目標。在之后,消費與技術的結合會發揮出更好的作用,為產品的創新帶來了幫助,使商業經營水平提升,促進了技術的快速發展。
3.3數字經濟發展優勢顯著,經濟高質量發展趨勢穩定
在新冠疫情期間,5G以及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獲得了相應的保障,人工智能、物聯網技術逐漸與其他產業之間結合,在線教育及醫療等模式的產生使污染有所減少,發揮出了技術的優勢。數字經濟借助互聯網來傳播市場信息,在這樣的趨勢下生產成本會減少,同時提升消費水平。通過對數字經濟及產業的融合,例如數字化產業、服務也,賦能傳統產業,使產業的發展效率得到提升。產業鏈數字化可實現協調、保障各領域的供給及需求,使產業鏈的效益發展速度加快。因此,數字經濟及實體經濟的結合可促進生產模式的優化,為經濟的發展帶來了良好的條件,對社會的發展有著積極的影響,實現對經濟增長的推動。
4.結語
新冠疫情的產生對中國不同產業造成了一定的影響,為了實現經濟的恢復,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財政稅收政策,通過政策的支持來促進產業的發展。在當前的財政稅收政策中,提出了關于疫情防控、小微企業經營等方面的內容,這為相關產業及單位的發展帶來了幫助。通過對經濟發展結構的調整,可使中國經濟的發展趨勢更加穩定,同時發揮出重要領域的優勢。
參考文獻:
[1]李為人,王穎,喬樂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稅收支持政策探析[J].海峽科技與產業,2020(07):6-10.
[2]程輝.我國應對新冠疫情稅收政策實踐與優化策略[J].地方財政研究,2020(04):48-53.
[3]谷成,劉澤宇.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的財稅政策選擇[J].財政科學,2020(03):15-21.
[4]黃育華.新冠疫情對中國經濟影響研判[J].銀行家,2020(03):4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