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經濟的發展和政策帶來了一些新的特點,代表了中國經濟的“新常態”。作為股權融資的領先運營商,金融行業在服務和自身發展上也有了新的發展,金融生態也出現了新的機遇。我們以中國銀行業為例,來探討“新常態”對中國金融生態的深刻影響,以及這些影響之下新的金融生態系統的構成。環境的變化勢必會對金融業的銀行發展產生重大影響。因此,我國金融業發展也應根據金融“新常態”做出新的戰略調整,通過實施經濟發展、全面風險管理、不斷優化業務結構等措施,以適應經濟金融變化中的“新常態”,最終促進經濟穩定發展。
關鍵詞:經濟金融化;影響因素
據《胡潤財富報告2019》顯示,中國"富豪家庭"數量已達392萬戶,雖然"千萬富豪家庭"數量五年來首次出現下降,但富豪家庭和高收入家庭仍是一個龐大的群體,他們對財富管理有著迫切的需求這為我國財富管理事業的多元化、全面化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前景。財富家族和財富管理機構打破了傳統的根深蒂固的模式,建立了客戶與客戶之間的動態銀行關系。在新的發展形勢下,堅持馬克思主義財富觀與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征相結合的基本原則,進一步豐富財富觀的內容體系,在全社會樹立正確的財富觀,不僅對財富管理的發展,而且對我國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文化繁榮都具有基礎性作用,影響深遠。對中國的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文化繁榮也具有重要意義。
一、經濟“新常態”及其主要特征
(一)"新常態"經濟簡述
作為一個近幾年才出現的經濟名詞,"新常態"一詞最早出現在2010年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第40屆年會上,這是對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后世界經濟和政治狀況的總體描述和預測。在宏觀經濟領域,"新常態"是指從經濟和金融危機中復蘇的過程比較漫長和痛苦。 目前,"新常態"一詞逐漸成為對中國經濟現狀的概括性描述。"新"是指與舊的不同,"常"是指穩定、平衡。這種趨勢和不可逆轉的發展狀況表明,中國經濟正在進入轉型的關鍵階段,如何通過創新理念和宏觀管理方式為經濟發展提供持續動力至關重要[1]。
(二)"新常態經濟"的主要特征
這種"新常態經濟"的形成是受國際金融危機后全球經濟環境的影響,由于舊的經濟增長模式不能適應當前經濟發展的需要,導致潛在經濟增長率的下降。面對日益嚴峻的國際經濟形勢,中國"經濟新常態"也呈現出與以往明顯不同的趨勢。為了滿足客戶的需求,金融機構需要提供專業化的服務,提供從投資管理、稅務籌劃到資產托管等多元化的產品。財富管理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監管制度更加完善,財富管理結構不斷變化,對傳統財富管理業務產生了重大影響。為了維護和保證客戶安全,傳統財富管理必須更加重視客戶服務質量和產品經營業績。隨著家庭財富的不斷積累,家庭單位中的理財需求逐漸增多,促進了理財業務蓬勃發展。如今,財富管理主要是為具有豐富理財經驗的客戶提供專業化、個性化、多元化、全方位的財富保值增值服務??蛻粜枨蟮膹V泛性和財富管理的長期性,要求金融機構提供從銀行業務、投資規劃、退休規劃到繼承等全方位的服務。財富管理公司為高凈值客戶提供量身定制的金融服務,包括財富管理、保險、投資、信托、稅務籌劃、繼承安排、房地產咨詢、離岸業務等全方位的專屬金融服務[2]。
(三)"經濟新常態"對我國銀行業發展的影響
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經濟以年均10%的速度增長,為中國銀行業的發展創造了強有力的外部環境,中國銀行業得以高速發展。中國銀行業的核心競爭力逐步增強,在全球銀行業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然而,2007年全球金融危機后,中國經濟逐漸進入新的發展階段,"新常態"對中國銀行業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隨著財富管理行業競爭的加劇,財富管理行業在業務模式、投資目標、投資策略和治理結構等方面都發生了轉變:
一是在線理財產品增多?;ヂ摼W通過提供基于互聯網的財富管理服務,縮小了客戶與財富管理人之間的差距,對財富管理業務提出了挑戰?;诰W絡服務的安全性和保密性,金融機構如何通過互聯網與客戶溝通,提供理財或規劃產品,如何有效防控經營風險,使收益與風險相結合,最終實現最佳業績。二是資產管理活動的管束加強。由于政府加大了對"洗錢"等非法活動的打擊力度,出臺了國際反避稅政策,各國稅收趨同,以及減少了對富??蛻糍Y產的保密需求,阻礙了離岸活動的發展。2007年中國銀行主動開展資產管理活動,國內其他主要銀行和金融機構緊隨其后。我國資產管理的發展尚處于初級階段,資產管理下提供的產品主要包括基金、股票、保險、期貨、黃金、債券等[3]。與傳統的資產管理沒有明確的分界線。三是資產管理公司與其他金融企業一樣,面臨著經營風險,多元化的產品服務也存在復雜多變的風險。加強風險管理,建立健全風險監控和資產保護體系,有助于資產管理公司的發展。傳統的金融機構理財服務在探索投資銀行、資產保管、理財規劃、各種管理和咨詢服務等新業務方面還比較薄弱,缺乏多元化、專業化的經營。資產管理已經成為國際大型金融機構的戰略核心業務之一,其服務范圍也優于傳統的金融管理行業。
二、“經濟新常態”背景下的中國金融業發展戰略
(一)戰略目標
在中國經濟"新常態"的背景下,金融界的 "新常態"還沒有完全顯現。迫切需要對金融發展戰略進行重新定位,以便能夠執行由此帶來的新的發展任務。中國金融業發展的戰略目標是實現中國金融生態與 "新標準"的平衡,在 "新常態"經濟活動中實現金融生態的新平衡。優化和更好地適應當今經濟新要求的金融生態環境,促進我國金融業的可持續發展。
(二)戰略措施
為了更好地實現金融生態與 "新標準"的平衡,促進中國金融業在"新標準"下的協調、可持續發展,我們在分析中國金融內外部環境的基礎上,采取了以下戰略措施。
建立創新的激勵和約束機制。在產品和服務創新的基礎上,以創新激勵機制吸引人才,建立相應的約束機制和獎罰分明的商業銀行管理制度。同時,我們將推動以價值創造為核心,建立優秀的創新評級體系,促進銀行創新的可持續性。推動需求驅動的創新。創新的目的是為了滿足市場需求,只有在商業銀行各方面的市場需求的推動下,創新才是可持續的。在 "新標準"下,人們的收入不斷增長,更加注重消費,提高生活質量。商業銀行只有大力發展消費信貸和個人金融公司,特別是零售業,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得先機,滿足市場需求。隨著經濟"新常態"的出現,中國銀行業面臨著機遇和挑戰,銀行業發展的黃金時代即將結束。傳統的完全信任信用的模式已經不能滿足當今經濟發展的需要。按照"新標準",將創造出一種依靠創新刺激經濟增長的新趨勢。如果商業銀行繼續停滯不前,只會逐漸消亡。因此,只有激發創新的沖動,走創新型銀行的發展之路,才能真正進入轉型更新的傳播新路徑。金融業尤其是商業銀行逐漸失去規模氣候,進一步聯合擴張只會增加銀行發展的風險。因此,銀行應堅持以市場為導向的原則,走強勢發展的道路,特別是要以善治、增效和節約資本為特征。
我國有資格從事資產管理活動的金融機構主要有商業銀行、大型證券公司、保險公司、托管機構、外部資產管理機構等。但由于我國資產管理發展起步較晚,這些金融機構的內部產品結構、服務模式和機制還無法達到資產管理市場的發展速度,無法滿足市場需求。從制度環境來看,部門職能與監管相結合的法律和監管體系,意味著金融機構不可能為客戶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務,所提供的投資產品類型比較獨特,主要以客戶存款、政府債券、資產管理產品和貴金屬為主,投資范圍一般包括股票、債券、保險、基金、期貨、信托計劃、專戶資產管理等傳統金融投資領域。此外,公司部門和監管環境造成資產管理市場的復雜和混亂,混業經營的不一致影響了公司部門的監管環境。在未來的資產管理發展中,金融機構應提供全面的資產管理服務,提高資產管理服務的水平和質量,培養全面的專業人才,并受益于市場發展機遇,等待國家金融政策的放開,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中占據應有的地位。
三、結論
在經歷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長后,中國經濟逐漸走上了"新常態發展道路",經濟增速降低,體制改革艱難,經濟結構優化和完善,經濟政策轉型調整。作為經濟支柱產業的金融業,也在"新常態"下悄然變化。經濟的"新常態"必然導致金融的"新常態"。金融業只有找到適應經濟發展的新途徑,對過去不適應經濟發展的要素進行大刀闊斧的調整,才能實現金融生態的新平衡,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保持活力,從而促進中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肖睿知.全球化背景下中國經濟的金融化發展探討[J].明日風尚,2017(22):92-92.
[2]熊焰.淺析我國財富管理的發展趨勢[J].山東工商學院學報,2020,34(1):28-29.
[3]耿嘉昕.淺談我國金融衍生品的市場監管和創新舉措[J].國際公關,2019(12):290-290.
作者簡介:秦振華(1989.7-),男,現任浙江產權交易所高級項目經理,主要從事國有資產處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