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和信息化水平的顯著提高,風險的結構和形式發生了變化,現代意義上的風險社會已經到來。在高風險社會中,人類是風險的主要生產者,也是風險的主要承擔者,風險和每一個人,每一個行業息息相關。本文以風險社會為視角,關注社會中的公共風險和私人風險并對兩者進行了區分,同時在風險社會視角下對審計行業中存在的風險以及風險的應對策略進行了分析,最后基于風險應對的角度給企業以及個人提供了一些建議。
關鍵詞:風險社會;公共風險;審計
人類社會從農業社會,經歷工業社會,發展到后工業社會,也就是信息社會,生產工具從無到有,從簡單到復雜,從人工到智能,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讓人們節省了勞力,給人們帶來了便捷的同時,也減少了人們對行為結果的控制,給社會增加了很多不確定性,伴隨科學技術發展而來的還有信息的爆炸式增長,人們的生活中充斥著大量的信息,各種信息真假難辨,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思維模式和行為后果,進而對社會產生影響,例如,早年的謠“鹽”風波,網上傳言日本核電站發生核泄漏,于是市民開始瘋狂囤鹽,一時之間造成市場供不應求,給監管者造成困擾,同時過多囤鹽也給消費者個人帶來了損失。此類真假信息造成市場資源浪費,人民財產損失的例子數不勝數,究其原因,還是信息化社會潛在的巨大風險,這種風險難以預測,一觸即發,讓人防不勝防。事實上,風險在每個社會都是存在的,但是在不同社會發展階段的來源與表現形式甚至影響范圍是不同的,而在科技高速發展和全球化的今天,這種不確定性越來越大,越來越難以預測,影響范圍不再局限于某一個國家,而是涉及到更多國家甚至是全世界,真正的高風險社會已經到來。
風險于我們而言已不是一個陌生的詞匯,而是表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社會的各行各業中,廣泛影響了人們的思維方式,行為模式以及社會的運行模式,甚至是國家的政策制定與制度改革。現實生活中的風險表現形式也是多種多樣,如貿易摩擦、經濟增長放緩、金融、房地產、地方債、環境污染、貧困、失業、破產、交通事故、疾病、欺詐等。這些風險來源于特定的社會環境,并且都不是獨立的,一旦這些潛在的風險變成實際意義上的災難,它的影響將波及整個社會,甚至整個世界,沒有階級和貧富的區別。早在20世紀80年代,德國社會學家烏爾里希·貝克在《風險社會:邁向一種新的現代性》一書中首次提出“風險社會” 的概念,貝克認為,人類以前的活動所涉及的都是個別人的風險,而現在是全人類面臨的全球性危險,引起了學術界對“風險社會”廣泛的討論,美國人彼得·休伯則根據風險影響的范圍不同,將現代意義上的風險分為公共風險和私人風險,他指出,所謂公共風險,就是那些“集中或者批量生產、廣為流通,且絕大部分都處在單個風險承受者理解和控制之外、威脅到人類的身體健康和財產安全的風險”,這類風險,是現代化的產物,如核電站,批量生產的藥品,市場上廣泛流通的貨物,與其對應的是私人風險,即“那些分散產生的,區域化的,可受個人控制,或者來自本性的風險”,而這兩種風險并不是完全獨立,而是相互關聯的,也是可以相互轉化的。俗話說,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外部的環境被毀滅了,內部的個體也難以得到保全。這也說明公共風險可以轉化為私人風險,公共風險亦可源于私人風險,例如蝴蝶效應,多米諾骨牌,都表明了個體風險可能產生疊加效應,進而演變成公共風險,美國時常出現的公共場合槍擊案件不也是某些個體的不確定性引發的公共危機嗎?再者,上文中提到的謠“鹽”事件也許只是某家媒體為博人眼球制造的“爆炸新聞”,也許僅是市場上某些商家的無心之言,但是由于現代社會高度信息化所帶來的信息不對稱,引發了大范圍的社會恐慌,最終私人風險外部化,變成社會公共風險。因此,我們要學會區分公共風險和個體風險,正確認識到他們的不同性質和相互聯系,有利于我們更有效地應對和規避這些風險,從而在風險社會中更好地與風險共存。
公共風險有別于私人風險,公共風險具有隱蔽性。社會是一個包含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內容的復雜體系,在社會系統中,社會內部關系具有隱蔽性,這也決定了產生社會風險的原因非常復雜且大多難以預測。同時,風險是一種產生危害或造成損失的可能性以及不確定性,它沒有實際發生,因此公共風險往往很難直接識別并提前進行預防,通常是積累和發展到一定的程度才會被發現,從而引起重視,從這個意義上講,風險具有隱蔽性。風險不僅隱蔽,也具有一定的傳染性,例如癌癥不會傳染,是一種私人風險,而非典,艾滋病毒則具有很強的傳染性,私人風險將迅速轉化為大范圍的社會公共風險,進而危害社會。一旦風險具有傳染性,公共風險便不是局部的,而是整體的,無法進行分割。社會內部是緊密聯系的,公共風險從不局限于某一個家庭,某一地區,某一個階級,而是相互傳染,影響整個人類,因而具有不可分割性,例如環境污染,刑事犯罪等,它們發生的時間,地點和方式是未知的,不確定的,社會中的每一個人都同等可能受到影響,我們不能把這些風險簡單的割裂成局部風險,個人風險。再比如雨林發生火災,造成面積急劇減少,局部環境受到影響的同時,我們更應看到其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對溫室效應的影響,全世界所有國家受到損害的可能性都是一樣的,無法將其視作對某一個國家造成的損害,因此公共風險是整體的,不可分割的。公共風險廣泛存在于社會的各個領域,例如經濟風險,財政風險,法律風險等,而這些層面的不同風險是可以相互轉化的,在全球化高度發展的今天,在積極推動一帶一路建設的大背景下,公共風險更是在全球范圍內產生、發展和演化,公共風險可謂是在多領域,多國家之間相互影響,相互轉化,其造成的損害和影響的范圍可能是乘法效應,而非簡單的加法。
風險涉及到社會的各行各業,其中審計更是一個具有高風險的行業。審計從傳統意義上的賬表基礎審計發展到今天的風險導向審計,亦是行業為應對高風險社會而逐漸強化風險管理意識的一個過程。現代風險導向審計始終以重要錯報風險的識別和評估為主線,把工作中心從審計測試轉移到風險評估,將重大錯報風險與企業的經營環境和經營模式聯系起來,全面識別重大錯報風險,哪里有風險,哪里有測試,從而更好地進行審計工作。由此可見,審計人員們不僅在嘗試識別風險,他們也在利用風險來進行審計工作,比如建立科學的風險識別和評估體系,從而更好的防范和規避風險。同時,實行現代風險導向審計要求建立健全企業的內部控制機制,這也是一種風險管理的理念,從源頭防范和控制風險,從而阻止風險擴大為社會性的公共風險,美國的安然事件,企業欺詐案的發生也說明了加強企業的全面風險管理,從內部化解和防范重大錯報風險的重要性。因而,在這個高風險社會,培養不確定性意識,識別社會中廣泛存在的風險,建立科學及時的風險預警機制,有效管理和規避風險,不僅是個人的必修課,也是企業走向發展和成熟的必經之路。而作為審計人員,更應正確認識風險,主動適應風險社會,充分發揮個體的主觀能動性,培養風險意識,即不確定性思維,在生活中習慣用不確定性思維去思考,決策之前多分析個體行為可能會產生的后果,從而更好地控制自己的行為,減少不確定性,從而盡量避免風險變成危機。
參考文獻:
[1]陳毓圭.對風險導向審計方法的由來及其發展的認識[J].會計研究,2004(02):58-63.
[2]謝榮,吳建友.現代風險導向審計理論研究與實務發展[J].會計研究,2004(04):47-51.
[3]薛曉源,劉國良.全球風險世界:現在與未來——德國著名社會學家、風險社會理論創始人烏爾里希·貝克教授訪談錄[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05(01):44-55.
[4]楊雪冬.風險社會理論述評[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05(01):87-90.
作者簡介:佘小博(1996.6-),女,湖北隨州人,在讀碩士,主要從事審計相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