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昕睿


摘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迎來了經濟飛速發展的時代,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一直都在穩步提升。而現如今,我國的增長率卻下滑至6.5%,而其中我國GDP增長的主要助推劑就是我國消費需求。城鄉居民消費水平不斷上升,農村居民消費增速高于城鎮。城鄉消費差距呈逐漸縮小趨勢。消費結構不斷改善,生存型消費顯著下降,發展型消費、享受型消費增長明顯。本文旨在分析我國各地區之間城鄉消費結構的差異,給政府制定政策提供有效的數據,以期使城鄉消費結構向更加合理和健康的方向發展,使得消費需求,給我國經濟帶來有效的提升。
關鍵詞:國內生產總值;城鄉消費結構;生存型消費;發展型消費;享受型消費
1.各地區消費差距
1.1恩格爾系數對比
本文選取了中國統計局關于各地區31省的城鄉消費支出的數據來分析城鄉對比差異。選取了食品煙酒、衣著、教育文化、居住、生活用品及服務、交通通信、醫療保健、其他用品及服務等人均消費等八個指標。恩格爾系數是衡量一個家庭或一個國家富裕程度的主要標準之一。一般來說,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恩格爾系數較高,作為家庭來說則表明收入較低,作為國家來說則表明該國較窮。反之,恩格爾系數較低,作為家庭來說則表明收入較高,作為國家來說則表明該國較富裕。
本文采用的是R1算法:
按我國食品人均消費來說,東部地區的恩格爾系數較低東部地區均低于30%,屬于最富裕的地區。其中北京城鎮地區尤為突出恩格爾系數全國最低,為19.84%,北京地區農村恩格爾系數也名列前茅,依舊低于30%,屬于最富裕的階級。
而西部地區恩格爾系數大部分均處于富裕階段,而恩格爾系數最高的則為西藏地區,城鄉恩格爾系數高達45%以上,雖與其他地區有明顯差距,但仍處于小康階段。
經濟發展較為發達的東部地區,和落后的西部地區,整體消費結構之間差距不是很大。食品煙酒雖說經濟發展較快,可依舊占據主流,而相對娛樂的消費項目基本處于最末位??梢?,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鄉居民生活水平穩步提升,按恩格爾系數推斷,我國基本處于小康階段,為達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但是我國依舊需要加快建設進程,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完善消費結構,以促進經濟增長,這是相輔相成關系。
從2005到2016年間,正是我國經濟發展最為猛烈的階段,城市居民和農村居民的恩格爾系數都在逐步下降,城鄉之間的恩格爾系數的差距雖有,但也在逐步縮小,說明城鎮居民的收入更高,食品消費支出占總支出的比例較少,消費結構更加多元化。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差異會逐漸的縮小,是由于我國城鎮化率不斷提高的原因,農村居民的生存方式不再是由單純的農耕文化構成,不再是從前的憑一雙手,靠天吃飯的日子了。
進一步,用相對差異率來表示進一步運用相對差異率指標來分析城鄉居民在這八大消費結構中的差異性,其公式為:
其中,T 為相對差異率,tr為城鎮居民消費結構中某項支出占總支出的比例,tn為農村居民消費結構中某項支出占總支出的比例,通過計算得出城鄉居民間消費結構的相對差異率。除無法判別具體類別的其他用品及服務外,其中,穿衣方面的指標最大,表明其城鄉間消費結構差異最大,城鎮居民在衣著方面的消費要遠遠超過農村居民,不僅其收入較多,需求量大,在滿足穿暖的基礎上,追求時尚,而農村居民則比較傳統,認為只要能夠滿足最基本的需求即可,重要的是他們收入較少,更愿意在教育文化上投資.收入較少,更愿意在教育文化上投資。
1.2按照消費類型來劃分
我國按消費滿足居民生活消費的層次分為生存型消費、發展型消費和享受型消費。生存型消費是補償勞動者必要勞動消耗所必需的消費;發展是擴大再生產所必需的消費;享受型消費是提高勞動者生活水平、滿足人們享樂需要的消費。在這三大類中,生存型消費是消費中基礎性層次,消費需求彈性最小。
一般我們食品煙酒、衣著、居住劃分為生存型消費;將交通通信、生活用品及服務為發展型消費,將教育文化娛樂、醫療保健為享受型服務。
我國城鄉消費結構差異不大,生存型消費仍然占據主力地位,享受型消費城鄉占比相對生存型消費基本處于較少的地位。在教育文化這類中,城鎮居民享受更加完善的教育體系,收入較高,而相對農村地區來說,農村地區教育落后,體系不健全,收入較低,沒有更多的收入來投入到教育文化的支出上來。所以在這一類型中城鄉差距在政策與環境中已然被決定。
1.3分類差異性
本文數據采用31省的人均消費結構來區分城鄉差異,由于經濟開發地帶、經濟總量與地理位置的差距,我國又將31省按照東、中、西部將31省劃分為3個不同的經濟體。東部是指最早實行沿海開放政策并且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省市;中部是指經濟次發達地區,而西部則是指經濟欠發達的西部地區。東部地區包括北京、天津、河北、遼寧、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山東、廣東和海南等11個?。ㄊ校?中部地區有8個省級行政區,分別是山西、吉林、黑龍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西部地區包括的省級行政區共12個,分別是四川、重慶、貴州、云南、西藏、陜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廣西、內蒙古。本章節將采用聚類分析法,將31省按照消費結構來劃分為3類,以觀其異同。
按照K-均值聚類法,用城鎮8個消費指標將31省分為3類,由聚類成員表得,將北京和上海,僅兩個地區劃分為一類,而如上所說,北京地區的經濟發展良好,按照恩格爾系數來說,北京市處于全國最低的城市,為全國最發達地區,而上海作為經濟交流中心,居民消費水平也會隨之增高。
由最終聚類中心表可以看出,在城鎮居民消費結構上,三個中心之間的在教育文化娛樂方面差距最大,類一與類三之間的差距,接近萬元,也可由此表看出,類一是處于經濟發達城市,收入相對較高,消費自然水漲船高,但是也反映出,發達地區的教育文化水平遠遠高于欠發達地區,類一的北京和上海的教育資源、師資力量,知名高等學府的數量是類三的地區無法比擬的,也是欠發達地區的學子無法享受到的學習環境。自然類一的經濟發達地區在享受型消費的花費遠遠高于其他兩類??梢娯毟徊罹啵部梢娰Y源再分配的不公。
而第二類聚類成員,則由天津、江蘇、浙江、福建、廣東構成,而這第二類聚類成員均屬于國家劃分的經濟較為發達東部經濟發展地帶。經濟效益和消費結構是正向相關關系的,經濟發達,則居民收入增高,生活水平提高,消費結構則處于更加合理的階段。但也有此可看出,我國四大發達城市,經濟交流中心、人才聚集中心的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發展有所差距,北京作為政治中心是上海無法替代的,而上海市中國最發達的與世界接軌的城市也是北京無法超越的,但是其余處于東部較為發達的經濟地帶,應該加速發展,中西東地區之間的差距大,是中國貧富差距的特征,但是同一經濟發展帶內依舊有差距,我國則應該加大宏觀協調,給予政策上的支持和幫助來縮小東西中經濟體的差距,從而縮小貧富差距。
同理,我們將31省的農村消費指標按照省份來進行聚類分析,得到的結果與城市的有些許不同。如上圖的農村最終聚類中心,幾個指標之間除教育文化之外相差無幾,而類一和類三的居民教育文化娛樂方面相差2800元之多,與城市一樣,教育資源的分配不公在農村之間也展現的淋漓盡致。
分為第一類的比城鎮消費結構分類除北京、上海外多了一個浙江省。浙江省農村的發展與上海和北京向媲美,是由于浙江省從最開始的土地改革中嶄露頭角 ,由浙江省長興縣長城公社的狄家斗大隊隊長徐預群率先將36畝油菜田悄悄分給村民,揭開了浙江農村改革的序幕?!巴瓿蓢业模糇慵w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就這樣一句話,在1978年的浙江農村,展現的淋漓盡致,從此浙江的發展開始步入正軌。大力發展旅游業,帶動經濟發展。浙江的工業就自然聞名全國,從最開始的手工匠到后期的工業產業化,浙江也變成了絲綢、紡織的代加工廠,單單淘寶商家的貨源大多也均來源于浙江。所以浙江農村的發展,從土地改革到旅游業,從旅游業到工業發達,浙江省農村幾經生死,才有了今天可以和北京、上海等超一線城市相媲美的浙江。
第二類則是天津、江蘇、福建、廣東、及四川,比城鎮的第二類多了四川省,四川農村的經濟發展相對其他幾個省較為平庸,而能和其他幾個地方比肩的原因,應與四川省的消費習慣有關系。四川省無論城鎮還是農村,都是以休閑之城著稱,被大家也譽為“慢城”,居民普遍思想較為開明,以娛樂為中心,所以四川省農村的消費結構能夠和其他東部經濟地帶相媲美歸結于其生活方式和生活態度。
綜上,按照城鄉消費指標均值分類,分為3類,與國家劃分的中西東經濟發展地帶有些許差異,同一經濟帶差距巨大,是我國減少貧富差距的一大阻礙。
2.政策與建議
2.1 農村發展落后這是不可爭辯的事實,雖然城鎮化率也已經達到50%以上,可是農村地區依舊無法享受城鎮所擁有的資源和服務,從消費占比情況上來分析,除了食品煙酒類,教育是占據農村消費的第二大主力。應當給予農村一些更好的教育資源,對一些貧困的區縣給予教育上的補貼。減輕農民的負擔。
2.2增加農民的收入,農村消費結構的問題歸根于收入較低,無法滿足消費結構多樣性的要求,在剛性支出上占據大部分,所以應當增加農民收入,給農民在農業上的一些補貼,給農民進行農業上的技術培訓,擴大產量增加收入;也可通過政策支持一些農產品公司,構成“公司+農民”的產業模式,保障農民的收入。加大對農民的職業培訓,使他們可以有選擇的,有條件的從事除農業以外的工作。
2.3縮小差距,同為東部地區,經濟發展較為突出的省份,在城鄉消費結構上的差距異常明顯,原本應當同歸為一類的省份,卻淪為第二來,原本稍差的中部地區則變為最低的三類里,我國想要縮小貧富差距,應當縮小這些城市之間發展的差距,給發展稍差的城市因地制宜的制定方案,從土地、資源環境、人文環境甚至人文觀念制定適合本地發展計劃。相近地帶,或相近的資源應當相互借鑒學習,應當組織一些學習的團隊向發達城市取得優秀經驗。
參考文獻:
[1]賈瑤,張杏梅.山西省城鄉居民消費差異的分析研究[J].山西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8,v.32;No.120(03):79-85.
[2] 包玉香,孫富玲.山東省城鄉居民消費差異研究[J].經濟與管理論,2012,28( 3) :149-155.
[3]王利娟.我國城鄉居民消費結構比較分析[J].對外經貿,2015,( 7) :117-118.
[4]陳彥波.我國農村居民消費結構地區差異研究[D].云南財經大學,2018
[5]熊萍.四川城鄉居民消費差異對比[J].商業經濟研究, 2018(8):143-145.
[6]袁宇晨.我國城鄉居民消費差異問題研究[J].農村金融研究,2017,( 08) :3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