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良永
摘要:本文介紹了基于RPA技術下的財務機器人在財務工作中的應用,從而引申出目前我國高職院校對會計專業培養模式存在的不足之處,進而提出了改進的建議。
關鍵詞:RPA;財務機器人;培養模式
2017年9月, “德勤機器人引發的財務新變革”沙龍分享會上,德勤現場播放了幾個有關財務機器人自動處理財務工作的視頻,雖然完成的工作非常復雜,但機器人的準確度和效率讓人嘆為觀止。隨后,其他國際四大會計師事務所相繼推出了“財務機器人”軟件,國內的金蝶、用友軟件等公司也相繼發布了“云服務財務機器人”。將人工智能運用到會計、稅務、審計等工作當中勢在必行,不僅能夠大大提高工作精準度和效率,將員工從審核憑證和其他文件的乏味工作中解放出來,同時有助于財務人員探索更深層次的領域,提升自己的綜合能力。
隨著時代的變革,作為為企業輸送人才途徑之一的高職院校,其對會計業培養模式需要與時俱進,進一步完善。
1.基于RPA技術的財務機器人
RPA是基于計算機編碼以及基于規則的軟件,通過執行重復的基于規則的任務來將手工活動進行自動化的一種技術。類似于業務流程管理,但它并不需要開發人員為其創建程序代碼,而是可以自動執行規律性工作的自動化軟件工具,可以執行一些重復性的、有規律的工作。
在財務機器人出現之前,財務工作進程的推進通過財務人員人工操作或信息系統自動化的方式實現。人工操作場景下,工作效率低、錯誤率高、人員占用效益低;而通過信息系統進行自動化操作,往往存在跨系統的數據流轉需求,需要在多個異構系統間進行系統改造和API(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應用程序編程接口)開發。雖然,信息系統的打通實現了流程自動化,處理任務的效率高于財務機器人,但系統改造和API開發投資成本高、部署周期長、對需求響應緩慢。在系統對接較多的情況下,改造難度更是成倍增加,甚至部分系統之間不允許開放接口和源代碼,改造根本無從談起。
隨著財務機器人的出現,打破了原有模式的瓶頸。財務機器人利用RPA技術,針對財務的業務內容和流程特點,以自動化替代手工操作,輔助財務人員完成交易量大、重復性高、易于標準化的基礎業務,從而優化財務流程,提高業務處理效率和質量,減少財務合規風險,使資源分配在更多的增值業務上,促進財務轉型。雖然財務機器人運行速度低于完全自動化的流程,但是由于其開發周期短、投資成本低,能夠大大提高需求響應速度,因此在企業中有廣泛的應用。
2.財務機器人背景下傳統財務會計專業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
高職院校作為會計人才培養和輸送的主要單位,要想解決市場對會計人才的供求矛盾問題,培養的會計人才不被財務機器人所取代,必須要根據市場需求的變化相應地修改人才培養模式。以下對目前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普遍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
2.1人才培養目標和企業需求不匹配
目前,我國大部分高職院校的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都是培養具備扎實的財務專業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應用型人才。隨著財務機器人的出現,傳統的財務工作將大部分被財務機器人所取代,企業的會計人才需求也將不再局限于基本的會計核算能力,對會計求職者的財務管理、財務分析、財務預算、財務決策等思考和創新能力的需求會日益增強。如果人才培養目標還是保持不變,將導致高職院校培養出來的會計專業學生的專業能力與市場需求不匹配的現象。
2.2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缺乏創新。
目前,我國大部分高職院校學生的狀況是基礎較薄弱,叛逆性較強,自我意識較高,動手能力較強。而各高職院校大部分教師依然使用填鴨式的教學方法,照本宣科,內容晦澀、枯燥,方式陳舊,缺乏創新,導致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大打折扣。因此教學手段的創新是非常必要的。
2.3考核方式單一
目前,我國大部分高職院校會計專業學生的考核方式依舊沿襲傳統的模式,最終成績的考核是平時成績加上期末考試成績,這無疑與企業需求的財務管理實踐能力、財務報表具體分析應用能力、較強的財務決策判斷力、較好的財務風險把控能力的實際需求相脫節。培養出來的會計專業的學生如果只適合應試教育,那么必將被淘汰,真正可以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具備實踐操作能力的會計人才才能在與財務機器人的PK中脫穎而出。因此應改革會計專業學生的考核方式。
3.財務機器人背景下財務會計專業培養模式的改進
3.1完善人才培養方案
人才培養方案是高校人才培養的依據,是高校人才培養目標和規格的具體化、實踐化形式。因此在制訂的時候,完善后的培養方案要與時俱進,以培養復合型人才為最終目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對課程體系的確定。新的課程體系應包括以下知識:專業知識主要是財務報告、財務分析、成本管理、預算管理、風險管理、稅收籌劃、購并與重組、內部控制、投融資等,而其他知識應包括其他價值管理、戰略管理、公司治理、信息技術、營銷管理、法律、國際商務、資產管理、生產管理、IT等知識,甚至可以涉獵程序算法化、各種行業相關知識。
3.2完善授課機制,突出實踐性以及智能化
在傳統的財務會計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教師僅靠單一的知識講授進行授課,不能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學質量和效率不高。在新時代,高校在提升學生就業能力的過程中,應對授課機制進行全面革新。高校應強化學生對財務機器人實際運用情況的正確認知,與使用財務機器人的企業合作,建立相應的戰略關系。學生通過在企業實習及觀察可對財務機器人的實際運用有清晰認知,從而了解自身存在的就業問題以及不足。在合作過程中,高校可將合作的企業作為學生的實訓基地,讓學生與財務機器人形成“合作”關系,提升學生的財務基礎知識水平,讓學生對財務機器人有明晰的認知。此外,高校應加強與企業的合作,提高校企雙方合作效率,共建信息化交流、共享平臺,形成“人工智能+教學平臺”的教學特色,突破財務會計專業常態化的教學模式,為教學服務提供全新格局。在平臺建設中,高校與企業應將社會前沿咨詢及最新價值信息展現在平臺上,幫助學生獲取企業及社會環境變化映射的信息價值。
3.3強化實踐教學和實踐考核
高職院校應強化會計專業實踐環節,增設專業實踐課程。對于已有的采取理論和實踐計劃合一,無專門集中實訓的課程,要切實落實課堂專業技能實訓環節。例如切實落實財務機器人以及python課程的實踐教學設計。高職院校一方面應加大經費投入,加快建設校內、校外會計實訓基地的建設,保證實踐教學的硬件條件;另一方面要加強教師的培訓,積極為本校教師提供各種參加培訓、進修、考察、交流的機會,有計劃地安排專業教師下企業實習鍛煉,提高教師的實際操作能力,及時將市場的需求融入教學。
此外會計專業學生能力考核方面,應摒棄傳統的平時成績加期末考試的方式,而應該加入并適度提高學生實踐動手能力和案例分析能力的考核和分值,真正做到學生畢業即被需求,畢業即可上崗。
4.結束語
財務機器人時代的到來打破了傳統財務會計行業的格局。國內高職院校在培養會計專業人才的教學課程中,應在培養實用型、高效型、復合型人才的基礎上,對課程體系進行完善,在課程計劃上也不能墨守成規,一味追求會計技術以及操作層面,要在原有的基礎上將重心往管理型會計進行轉移,強化學生對經濟學、管理學、統計學以及人工智能課程的熟悉,完善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的課程體系,提高會計專業人才的核心競爭力。
參考文獻:
[1]楊靜.財務機器人時代會計人員面臨的挑戰與應對策略[J]中國市場,2018(01):183-184
[2]田高良;陳虎;郭奕;薛宇婷.基于RPA技術的財務機器人應用研究[J]財會月刊,2019(18):10-14
[3]陳虎;孫彥叢;郭奕;趙旖旎.財務機器人——RPA的財務應用[J]財務與會計,2019 (16):57-62
[4]張秀云.財務機器人背景下高職院校會計人才培養模式探析[J]綠色財會,2017(09):37-41
[5]謝淑芬;譚暉.淺談財務機器人背景下高校會計專業教學[J]商業經濟,2020(12):188-190
[6]李輔悅.財務機器人背景下財務會計專業就業能力的培養路徑[J]投資與合作,2021(01):14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