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洪雷
膽囊息肉多發就是指膽囊壁向膽囊腔內呈息肉樣突起的病變。多發顧名思義,就是指二個或者二個以上。可以通過穿刺活檢來確定是良性還是惡性。若良性的可以定期復查,有惡變性質的則需要手術治療。膽囊息肉一般都是單發,大的膽囊息肉更容易癌變。膽囊息肉的形成一般與吸煙,肥胖,高血脂和高膽固醇飲食等密切相關。如果出現腹痛、黃疸等癥狀,應及時到醫院就診。
一、膽囊的解剖與作用
膽囊位于右上腹,形狀近似梨形,具有儲存和濃縮膽汁的作用,在進食時將膽汁排出膽囊,輔助消化脂肪。
由于膽囊具有儲存膽汁的作用,它的別名又叫做“膽汁倉庫”,在我們體內,呈堿性的肝膽汁分泌后,都儲存于膽囊中,再經過膽囊的吸收和濃縮,將堿性的肝膽汁轉化為呈弱酸性的膽囊膽汁。在這個過程中,由于膽汁中有效成分的變化,膽汁的顏色也會發生變化,會由金黃色轉變為棕黃色或墨綠色。除此之外,膽囊還有分泌作用。膽囊可分泌粘液,這些粘液的作用與胃腸屏障相似,主要是保護膽囊不受膽汁的侵蝕和刺激。
當然,膽囊也受食物和其他消化液的影響,比如膽囊可在縮膽囊素的作用下收縮,將膽汁排出,以便輔助消化脂肪。
二、膽囊常見的病變
膽囊中最常見的病變是膽結石和膽囊息肉,膽囊息肉的發生位于膽囊內壁,大小、形狀不一,息肉可根據數量分為單發性膽囊息肉和多發性膽囊息肉。經臨床研究表明,單發且體積較大的膽囊息肉易發生癌變,而多發性膽囊息肉的癌變可能較小,對病人的危害較小。
多發性息肉很少發生癌變是由該息肉的形成原因所決定的。膽固醇沉積在膽囊壁上皮細胞的基底膜內,不涉及膽囊中細胞的改變,這就是多發性膽囊息肉的發病機制。
三、膽囊息肉多發有哪些癥狀呢?
從發病機制來看,膽囊息肉的形成是由于膽固醇沉積和膽囊結石,因此,如果膽囊息肉的直徑過大或數量過多,可損傷膽囊粘膜,導致膽囊炎癥。在臨床上,合并膽囊炎的患者往往會有右上腹脹痛,疼痛可放射至右肩和后背處。
從生理功能來看,膽囊在食物及消化液的作用下會收縮,以便排出膽汁幫助消化。在患者進食高脂肪食物后,膽囊的收縮會引起息肉接觸、刺激膽囊內壁,使患者感受到劇烈疼痛,稱為膽絞痛。
從對其他組織、器官的影響來看,由于多發性膽囊息肉中的息肉過多,導致膽囊儲存、濃縮膽汁的功能下降,可引起膽汁反流入胃部,甚至可能引起膽汁反流性胃炎或胃食管反流病,也會導致患者進食后惡心、嘔吐;少數患者還可能只表現為上腹脹氣、食欲不振等消化不良癥狀;由于多發性膽囊息肉可導致反復發作的膽囊炎,炎癥可影響周圍組織引發粘連、梗阻等癥狀。
除此之外,多發性膽囊息肉可導致患者出現發熱、黃疸等全身性癥狀表現。
四、膽囊息肉應做的檢查
要確診多發性膽囊息肉,只靠癥狀是不夠的,我們還應進行一系列檢查,包括上腹部彩超和實驗室檢查。
上腹部彩超的主要作用是觀察息肉的數量以及大小,作為是否進行膽囊切除的標準。如果患者息肉較小,可通過定期復查觀察病情,不需手術;如果患者息肉直徑較大,臨床癥狀較重,就要考慮進行手術切除。
實驗室檢查是指進行膽囊切除手術后,將膽囊送檢,以明確膽囊性質,判斷是否有癌變可能。
目前,在臨床上除了以上兩種檢查方法之外,還可通過CT、膽囊造影等技術手段,確定膽囊大小及數量,進行明確診斷。但就臨床診斷而言,膽囊造影雖然對膽囊壁的結構有清晰的顯示,對膽囊癌的分期判斷有一定作用,但由于它對多發性膽囊息肉的檢出率較低且價格昂貴,臨床上較少應用。
經過上述知識的介紹,相信大家對膽囊多發性息肉有了更多的了解與認識。在日常生活中,如果身邊的人出現上述癥狀一定不能大意,要及時到正規醫院就醫,早一點發現就能少受一點疼痛,早一點治療就能早日恢復健康!
(四川省射洪市人民醫院?四川射洪?629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