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灝 林諾誠

摘要:本文首先對昆明市醫養結合發展現狀進行了闡述,分析社會工作者在醫養結合機構中扮演的角色,最后對昆明市社會工作介入醫養結合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建議,以期社會工作在實踐中能夠更好地發揮其專業性,彌補醫養結合模式的不足。
關鍵詞:醫養結合;社會工作
一、昆明市醫養結合型養老模式發展現狀分析
昆明市于2017年正式開始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的建設,成立了市醫養結合工作領導小組,并探索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五種類型。
2017年2月,市政府印發《昆明市醫養結合工作試點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提出要綜合運用家庭,社區,機構等資源發展醫養結合養老模式,推動昆明市養老普遍性與需求個性化同步發展,建設健康老齡化。在全市范圍內試行“三體一式一型”的311模式。包括針對機構養老的醫療機構+養老機構共同體、協作體工作模式;針對社區養老的基層醫療機構+社區養老機構+醫院的“1+1+X”聯合體工作模式;針對居家養老的家庭醫生團隊+居家養老的嵌入式工作模式;以及醫療服務+休閑養生+健康養老的候鳥式復合型工作模式。
《方案》出臺后,昆明市出現了很多“311”工作模式的醫養結合養老機構。截至2019年6月,昆明市已建成28家醫養結合機構,超過50%的社區、養老機構配備有家庭醫生,在全市九成以上養老機構中,入住老人可享受專業醫療衛生服務。這表明昆明市的醫養結合發展模式運行良好,老人普遍接受度較高。筆者選取了市內各區經營時間久、經驗豐富、具有代表性的幾家養老機構進行走訪(如表1所示)。
根據表1可知,昆明市的醫養結合實踐模式多樣,機構內基礎設施優越,設有醫療門診、心理咨詢室、康復鍛煉室、圖書室、會客廳以及無障礙設施等,滿足老人多樣化的需求,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這些醫養結合型養老機構都已經將社工理念運用其中,注重專業社工人員的引進及社區資源挖掘,充分體現“醫”+“養”的理念,有利于機構的長遠發展。
二、社會工作在醫養結合型養老模式中的角色定位
昆明市在醫養結合實施的過程中,已經將社會工作的理念引用其中,并吸納了部分社工人才參與其中,社會工作介入醫養結合具有其獨特的優勢,體現在社會工作者所扮演的不同角色。
(一)服務提供者
服務提供者,是社會工作者的首要角色。王思斌教授在書中將社會工作定義為:“是以利他主義為指導,以科學的知識為基礎,運用科學的方法進行服務的助人服務活動”。[1]首先,社會工作是一個從事于提供服務的職業。在醫養結合機構中,社會工作者的服務對象大多是患病以及失能、半失能老人,此時,不僅需要專業的醫療和康復服務,還需為其提供生活照料和心理疏導等,對社會工作者的專業水平提出了要求,可以選擇個案和小組的介入方法,為不同情況的服務對象提供物質、精神上的幫助。
(二)關系協調者
社會工作者在醫養結合各主體相互關系中居于中間地位,扮演著關系協調者的角色,協調老人、機構、社會三方的關系,減少老人及其家屬與醫療機構之間的摩擦,緩和矛盾,并將社區醫療資源與醫養結合機構有效結合,從而保證各方和諧共處,維持機構的良好運行。
(三)資源鏈接者
社會工作在實踐中的一大優勢,就是能夠有效地鏈接多方資源,為某一問題尋求多渠道幫助。社會工作者可以利用自身資源為老人和養老機構尋求更多的醫療合作方;通過鏈接社會組織、企業等為老人爭取一些福利;邀請曲藝團等藝術團體為老人表演節目,豐富老人的生活。將社會工作納入到醫養結合中,有利于為老人提供更加全面的幫助,同時可以為醫養結合機構減輕部分壓力。
此外,社會工作者的性質通常還賦予其支持者、溝通者、教育者等角色。實際上,在整個服務過程中某一社會工作者扮演的角色、發揮的作用并不是單一的,社會工作的介入可以從多種角色角度促進醫養結合的發展、完善。
三、社會工作介入醫養結合型養老機構的問題
社會工作介入醫養結合型養老服務模式,具有巨大的養老優勢及社會價值,在改善老人的健康狀況的同時,能夠滿足老人的多種服務需求。但在社會工作實際介入的過程中,仍存在部分問題。
(一)社會工作介入作用不明顯
在昆明市醫養結合服務中,服務對象的需求仍集中在“醫”,即醫療、康復方面,對醫護人員等需求較大,因而實際上社會工作者的專業優勢并不能凸顯。目前,昆明市社工介入養老機構的服務主要以休閑活動為主,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老人的精神需求。問題在于服務對象對社工存在的意義不了解,后者的工作被認為只是陪老人聊天、組織活動等。此外,一些活動形式千篇一律,對老年人更深層次的心理服務方面也缺乏創新,難以發揮社會工作應有的作用。
(二)缺乏專業的社會工作者隊伍
專業社工隊伍建設的欠缺,成為了制約醫養結合機構發展的重要因素。很多機構通過社會招聘招不到專業的社會工作者,原因在于社工人才的大量流失。醫養結合機構對畢業生擇業吸引力較弱,造成機構職位空缺。而機構自身對社工人才的培養仍處于探索階段,缺乏專業性。另一方面,由于醫養結合機構的特殊性,機構內的社會工作者還需要對醫療衛生知識有一定的了解。雖然有社會工作專業的實習生和志愿者愿意提供服務,但都是臨時性質的,服務時間較短,難以與老人建立長久的信任關系。此外,實習生和志愿者一般缺乏實踐經驗,服務質量也難以保證。
四、社會工作介入醫養結合養老機構相關建議
(一)加大對社會工作的倡導與扶持
社會工作的良性發展離不開政府的提倡與扶持。一方面,應樹立社會工作良好的社會形象,可以通過線上線下等多種形式的宣傳,增進人們對社會工作的了解和信念,糾正對社會工作的片面看法,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人們養老觀念的轉變。另一方面,政府應加大對社會工作的支持力度。社工人才流失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社會工作者的薪酬待遇和社會地位不理想。政府可以出臺相應政策,改善在崗社會工作者的福利待遇、提高薪資水平、發放崗位補貼、保障社工的合法權益。只有在政府的倡導與扶持下,才能保證社工專業團隊的建設,醫養結合型養老機構的服務質量才能進一步提升。
(二)加強社會工作專業化建設
社會工作的專業化對醫養結合產業的發展和社會工作自身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對于在職的非社工專業人員,可以通過職業資格考試獲得“社工證”,這是滿足目前社會工作者存在大量缺口的最快途徑。從長遠來看,應加強社工人才的培養,可在昆明市各高校、職業院校中增設社會工作專業,以及針對老年人的專業方向。擴大原有社工專業招生規模,提高教學質量,聘請專業社會工作人才授課,以提升社會工作專業化程度。此外,作為一種職業的助人活動,社會工作者的培養更應注重實踐經驗的積累。高校可與養老機構達成合作,使社工專業學生能夠親身體驗,將書本中的知識切實運用于實踐,在工作中增強職業歸屬感。
(三)強化社會工作者的培訓、考核
由于服務對象情況的多樣性,社會工作者應采取個性化的的介入方式,在實踐中創新工作形式、提高服務能力。機構可以定期對社工展開培訓,邀請經驗豐富的社會工作者進行分享、答疑。同時,定期對社工專業技能進行考核,從而保證社工隊伍的整體水平,促進專業化程度的提升。
五、結語
實踐證明,社會工作介入醫養結合型養老模式是可行且十分必要的。社會工作在醫養結合領域的實踐探索雖然還存在以上問題,但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醫養結合模式的不足,提升了養老服務的質量。昆明市醫養結合模式仍處于發展階段,如何在醫養結合機構中更好地嵌入社會工作服務,如何使社會工作與醫養結合相互促進、走向成熟,仍需要我們進一步思考和研究。
參考文獻:
[1]王思斌.社會工作概論(第三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12.
[2]仝利民.老年社會工作[M].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2006,2.
[3]唐鈞.社會工作與老年服務[J].中國人力資源社會保障,2018(6).
[4]林松梅.社會工作介入醫養結合型養老機構的研究--以青島市為例[D].湘潭:湘潭大學,2019.
[5]王靜,吳烈雄,成少芬等.社區照顧視角下醫養結合模式在社區養老服務中的應用:以廣州市荔灣區東街智慧養老項目為例[J].中國社會工作,2017(36).
[6]陳穎.淺析社工介入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途徑[J].管理觀察,2016(8):47-49.
[7]李涵.基于“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的專業化社會工作者隊伍建設研究[J].社會探索,2016(07):90-92.
[8]周平雙,張舉國.社會工作視角下醫養結合新型養老服務模式研究——以蘭州市為例[J].蘭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5):51-55.
[9]唐鈞.醫養結合難在有機互聯[J].中國衛生,2016(05):82-83.
[10]楊洋,周琳,王慧.機構養老的社會工作介入模式探討——基于對貴陽市若干養老機構的調查[J].黨史博采(理論),2015(07):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