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三軍
摘 要: 最近幾年,人工智能設備越來越普及,關于人工智能在法學研究中的討論一度成為研究熱點內容,但也有學者認為這是虛假的熱度。具體來講,人工智能法治研究的困境主要表現為學者對目前的人工智能所引發的法律問題不了解,學者之間缺乏有效的溝通,問題凌亂,缺乏整合性,研究的思路不清晰,對人工智能的性質模糊。這種困境情況出現的深層原因與學者對法律的自我認識,法學的理念以及對人類本質的理解有關。本文從人工智能法學研究中出現的問題、人工智能所引發的法律問題、人工智能法學研究當下困境具體體現以及人工智能法學研究當下困境的深層原因四方面進行探討。
[關鍵詞]人工智能法學;困境;法哲學;人類中心主義
人工智能在給人們帶來巨大便利的同時,也帶給人們巨大的隱患。而人工智能作為一個新興的領域,對國內學者的研究帶來巨大困難。人工智能的法學研究關系到人工智能在今后社會中是否能被人類所利用的關鍵,現目前對于人工智能的法學研究出現了巨大的困境,如何解決這種困境對我們人類自身至關重要。
一、人工智能法學研究中問題的提出
在最近幾年,隨著智能化的普及,人工智能技術也在快速發展,一度成為業界討論的熱點問題。特別是對于人工智能法律方面的研究層出不窮,出現了一大批人工智能法學相關的研究報告。這些涌現出來的人工智能法學學術報告體現出許多學者對此進行了較為深刻的研究和思考,并且將自己的觀點和意見表達出來,為日后的人工智能法學研究提供了不少參考價值。但是現目前的人工智能法學研究狀況也開始引起一些學者對人工智能法學研究本身的探討。劉艷紅教授在文章中表示,當下的人工智能法學研究存在概念不準確、不全面的問題,許多學者用自己編造的問題去替代現實中真正出現的問題,對人工智能法學的研究帶來巨大的困難。也有知名教授在文章中表示,中國的學者在人工智能法學研究領域的熱度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一種虛假的熱度。將近幾年國內有關學者對人工智能法學的研究對比起來,會發現這些學者提出的研究問題確實存在,且在現實中的的確確發生過,但是在另一種意義上,這種研究其實對人工智能法學的研究起著消極的作用。國內的人工智能法學研究確實出現了一種虛假的熱度,是一種以熱點為中心的學術秀,不能將這種學術的成果數量與其產生的影響相對等。這使得目前國內的人工智能法學研究進入了一個困境,這種困境大多數表現為對人工智能所引發的法律問題不了解,對目前人工智能法學研究困境的具體體現不清楚,沒有對這種困境的產生原因有一個深層的探討。如何將國內人工智能法學研究從困境中解救出來,這是我們每一位學者應盡的職責和義務。
二、當下人工智能法學研究困境的具體表現
概括而言,當下人工智能法學研究陷入困境,并未取得與其本身意義和所受關注相應的學術增益,其具體表現主要有如下幾點。(一)觀點鮮明對立,缺乏有效對話
新興的、迅猛發展的人工智能技術給法學研究和法律實踐帶來的問題幾乎都是全新的,可供參考的前人研究和歷史情形都極少。當這些問題實實在在地擺在了學者們面前時,引起的爭議便也極大。以關于人工智能創作作品的討論為例,雖然大多數論者基于當前人工智能技術發展的情況而否定將人工智能創作作品的著作權歸于人工智能本身這種觀點,但他們提出的具體意見卻互不相同,可謂五花八門。35-44;75-81;問題在于,不少研究者僅基于自身的立場或理論出發點來建構出一套自洽的論證,卻似乎較少考慮和討論自己與他人的觀點是否真的可以解決實踐中人工智能創作作品所可能引發出的新問題———例如,現實中可能出現如下情形:不同的使用者或所有者分別擁有搭載著同一套人工智能寫作系統的人工智能機器,針對某一新聞事件,兩臺人工智能機器最終輸出、發表了高度相似的稿件,且其時間只相差短短數秒。在這種情況下,稿件的著作權歸屬、是否屬于抄襲等問題,應該如何認定?什么樣的法律框架和制度設計能夠更好地處理有關爭議?對這些疑問的思考,有助于全面地、深入地探討人工智能創作物的問題。可惜,許多類似的疑問卻尚未得到爭論各方的認真對待。此外,隨著人工智能法學研究的發展,一些學者開始意識到相關討論必須深入到理論層面。但是,參與討論的學者之間,存在著觀點鮮明對立且難以有效對話的情況。以關于人工智能法律主體資格的討論為例,約從2018年下半年起,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意識到這個問題對于人工智能法學研究而言所具有的根本性意義,并就此展開思考和研究。不過,對人工智能的法律主體資格持肯定說和否定說11-21;20-31;75-85;的觀點針鋒相對,還有少數論者所持觀點可概括為折中說63-72;。總的說來,從已有文獻看,贊成“否定說”的論者數量較多。但據學者總結,在這場討論中,“無論支持方還是反對方都缺乏相應的理論基礎和邏輯論證。支持方沒有具體論證賦予人工智能主體地位的理由,反對方也如是”。這種情況至今仍然延續著。概言之,當下的人工智能法學研究呈現出一種研究者之間難以進行有效對話的局面。在這種情況下,相關研究便較難獲得實質性進展。
(二)問題意識零散,缺乏理論整合
學者們之所以開始關注人工智能法學研究,主要是因為人工智能技術的實際發展讓法律實務界面臨了一些新問題。當下的人工智能法學研究熱潮,恰恰起源于此。典型的體現,便是對人工智能自動駕駛汽車和人工智能創作物所引起的法律問題的討論。當然,從實際問題出發的問題意識和研究進路本身無可非議,但是,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相關研究常常囿于自身所關注的部門法領域而自說自話,比如討論人工智能自動駕駛的論文較少涉及人工智能創作作品的問題,反之亦然。在傳統的法學研究中,這種立足于部門法的討論或許問題不大。但在人工智能法學研究中,各部門法領域都涉及“人工智能”這一存在,故關于“什么是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可以做什么”等基本理論問題至少要在一定程度上具備共識;相反,如果此領域和彼領域討論的人工智能完全不是一回事,那么所謂“人工智能法學研究”也就并不存在了。雖然如前文所提及,最近部分學者已開始從某些方面著手將相關討論深入到理論層面,但從整體上而言,現今的人工智能法學研究仍然缺乏理論層面的問題意識,許多研究均屬于問題性研究,更像是站在部門法角度看人工智能,將人工智能看作部門法領域的一個新的“來客”,而不是站在人工智能角度看部門法,將人工智能看作可能影響部門法本身的一個新因素,所以也就較少思考具體問題背后的相關理論。由此,當下的人工智能法學研究往往難以觸及人工智能及相關法律問題的本質,難以獲得真正有意義的見解,人工智能法學研究中的學術泡沫在一定程度上正源于此。
河北工程技術學院商學院 05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