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菲菲
摘要:便捷的溝通為家校共育搭起了橋梁,老師和家長更應該齊心協力陪伴孩子成長,引導他們成為更好的自己……
關鍵詞:陪伴;教育;家校共育;網絡互聯;科技
“親愛的未來親家你好,我女兒有房有保險會游泳,年滿18會配車,過年隨便去哪家。結婚送車送房,包辦酒席,禮金全給孩子!唯一的要求,能不能現在就接走,把作業都輔導一下,誰家的媳婦誰家養!!!!”這些“暖心”的文字,配上一張孩子伏案學習的照片,道出了多少現代家長陪玩學習的辛酸啊。當看到這些近乎無厘頭的“段子”,哈哈一樂的同時,也激起了我內心對教育的點點反思。
若你再翻看各大教育網站,會發現很多家長吐槽陪娃寫作業的辛酸與無奈。從事教育行業,作為一名有著近十年教齡的“老教師”,明白家長在孩子教育過程中的重要性,面對這些事情總是不以為然,一笑置之;當自己新晉為一名學生家長之后,亦能感同身受,明白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殷切期盼被孩子的懵懂無知碾壓的稀碎的絕望,但同時也能陪伴著孩子的成長,感受著孩子的變化,享受著其中的樂趣。
作為一名教師,應該感謝科技的進步與互聯網的發展,因為家校互聯群的廣泛應用方便了家校聯系,使管理變得看上去輕松便捷了很多。初次使用各種網落互聯群時,誰家孩子紀律不好,一張照片上傳群組,保證熊孩子能老實好幾天;誰家孩子作業沒完成,一條信息發過去,第二天作業一定準時出現在辦公桌上。這些家校聯系方便了老師和家長之間的溝通,卻讓孩子無處遁形。面對群中的信息,很多家長的處理方式也是比較簡單粗暴,問題根本無法從根本上解決。老師的教育工作變成了單方面的告狀行為,最終換回的反而是家長的河東獅吼和孩子的戰戰兢兢,更有甚者是家庭內戰的爆發導致孩子厭學逃學。幾次三番之后,不僅達不到預想的效果,反而提升了孩子對付老師家長的“戰斗力”。家校聯系是方便了,管理工作卻變得更加復雜。還有不正當使用家校互聯群,導致家長面子掛不住,引發家長和學生之間矛盾的事例也不在少數。
作為家長,每次看到孩子班級群中有信息提醒,總是第一時間查閱,有時甚至要翻閱好幾遍,生怕會漏掉什么信息。若看到孩子被表揚,那種內心的小喜悅自不必說;若看到孩子表現不好,心里的小火山就會瞬間爆發,各種負面情緒接踵而來,心情會壞到極點,這種負面情緒大部分時候需要從孩子身上找到宣泄口發泄出去,長此以往,孩子的內心必然會產生對老師和家長的不滿。有了這樣的切身體會,閑暇靜坐時,也常常自省:作為老師的自己,將沒完成作業的名單發在班級微信群里時,是在真正的解決問題,還是為了宣泄自己一時的不滿?名單發出后孩子父母的臉面何存?孩子又會承擔怎樣的后果?我想:加強與家長的聯系,時常反饋孩子在校的學習狀況是受家長歡迎的,但這不能變成教師單方面的告狀行為,而應該變成家校溝通合作的橋梁,讓家長明白他的孩子需要什么樣的幫助,怎樣幫助。
科技的進步應該為我們的發展提供便利的條件,而不能成為我們裹足不前的絆腳石。便捷的溝通為家校共育搭起了橋梁,老師和家長更應該齊心協力陪伴孩子成長,引導他們成為更好的自己,而不能將孩子變成宣泄自己不滿的對象。正確使用家校互聯群,多談及些引導孩子健康成長的正確做法,用行動陪伴孩子成長,我們會受到一份不一樣的答卷。
對于大多數已經走進學校的孩子,掌握了一定的科學文化知識,有了對善惡美丑的初步判斷能力,能夠明白學習對自己的意義,但由于外界誘惑多、孩子自我管理能力弱、所學知識難以理解等多方面的原因,很多孩子很難堅持,這時候更需要我們的陪伴。學習是件苦差事,這條路上布滿荊棘,孩子一個人走得很辛苦,需要父母的陪伴和老師的攙扶,尤其是家長,作為孩子最親近也是最信任的人,你的支持與陪伴才是孩子堅持下去的動力。
現在,在很多孩子身上出現一種奇怪的“5+2=0”現象。在校五天的習慣培養剛有起色,周末在家的兩天由于缺乏監管又變回原形,周一上學一切又要從零開始。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應該使每個人懂得:在社會面前,他的責任和對神會最重要的義務,就是教育自己的孩子。孩子的首席教育者,第一任教師,就是母親和父親。”可見,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而家庭教育生效的必要條件是父母的引導與陪伴。
曾經看過一個報道:一貧寒學子考取了某知名高校,而促使他走進高校大門的力量竟然是父親手中拿反的那張報紙。目不識丁的父親明白陪伴孩子的重要性,并認真堅持的去履行一位父親的責任,最終成就了孩子,也幸福了自己。而近幾年各大著名高校錄取的學生農村的孩子在逐漸減少,大家在感慨“寒門再難出學子”的同時,是否反思原因呢?生活條件越來越好,新時代農村人吃飽穿暖有余糧的同時也有了更多的閑暇時光,這些時間有多少人關注在孩子身上,引導過孩子將來要有更高的追求?而在城市中打拼的人們是不是就有更多的意識關注孩子的發展?
“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為人父母,本就是一件苦差事,教育之路更是泥濘艱辛。父母或許不懂孩子學習的知識,在指導學習上根本幫不上忙。但只要你愿意放下部分工作來欣賞孩子的作業,拿出一些時間來陪伴孩子看看書,停下忙碌的身影來陪孩子聊聊學習中的趣事,或許孩子就會給你不一樣的驚喜,這又何嘗不是一種別樣的回報呢?
參考文獻:
[1].高質量的陪伴才是最好的教育[J].家長,2019(31):52.
[2]洪明.高質量的陪伴才是最好的教育[J].新課程導學,2019 (28):23-24.
[3]任潔茹.立德樹人 教育案例——陪伴是最好的教育[J].新課程(中學),2019(03):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