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超文 周寧 祁蓉
(作者張超文系《經濟參考報》黨委書記、總編輯,周寧系《經濟參考報》黨委委員,祁蓉系《經濟參考報》新媒體部副主任)
“七一”前夕,由經濟參考報策劃、制作的“百年歷程 紅色金融”大型融媒系列產品經新華社各渠道七集連播,引發強烈反響,產生刷屏之效,多個話題登上微博要聞榜。
該組報道是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一次重要實踐,展現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金融事業發展歷程,引導了社會各界對金融事業高質量發展的關注與支持。在建黨百年這一重大主題報道中讓人眼前一亮。
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在關于“百年歷程 紅色金融”審看意見的復函中提到,經組織有關專家認真審看,認為該產品主題鮮明,導向正確,內容獨特,形式新穎,對廣大青少年從一個獨特的視角了解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歷程很有意義。
作為此次報道的主創人員,在長達近半年的前期調研中,大家上井岡山、探瑞金、過遵義、訪延安、奔西柏坡、尋滬深……整個產品的制作過程也是一次學習黨史和接受精神洗禮的過程,可謂感慨良多,思考良多。
——導向把控。
今年是建黨100周年,講好黨史、做好建黨百年報道,是中央主流媒體的重大職責。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指出:“初心易得,始終難守。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我們要用歷史映照現實、遠觀未來,從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奮斗中看清楚過去我們為什么能夠成功、弄明白未來我們怎樣才能繼續成功,從而在新的征程上更加堅定、更加自覺地牢記初心使命、開創美好未來。”作為一家財經媒體的新聞工作者,以自己的專業特色為切入點,回眸百年風雨歷程,主創團隊了解到,誕生于戰火硝煙年代的“紅色金融”,作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紅色政權的經濟“生命線”,在各個歷史階段發揮了重要作用。
革命斗爭時期,中國共產黨用智慧、勇氣、膽識取得隱秘金融戰線的一次次勝利。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從一窮二白到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資本市場用約30年時間完成了發達國家要上百年時間所走的路程。現在,移動支付遍地開花,數字人民幣試點擴容,是中國共產黨金融工作者的前赴后繼,鋪就了這條波瀾壯闊的“紅色金融”之路。
為切實學黨史、悟思想、辦實事、開新局,探索中國“紅色金融”的歷史脈絡,主創團隊結合經參定位,推出“百年歷程 紅色金融”七集大型融合報道,以中國共產黨在井岡山、瑞金、遵義、延安、西柏坡等地的“紅色金融”歷程以及新中國成立后金融大事記為主要節點,探尋中國共產黨用“錢袋子”為“槍桿子”保駕護航,帶領中國革命走向勝利的精彩故事。


▲ 圖為主創團隊在井岡山金融博物館采訪井岡山市市長焦學軍。

圖為主創團隊采訪深圳證券交易所第一任副總經理禹國剛。

▲ 圖為藝術家姜昆在演播室參與“紅色金融”系列報道錄制。
——形式創新。
面對宏大議題,如何在主題立意、內容密度、呈現手法等諸多方面都求新求精,打造出入腦入心的精品力作?是主創團隊思考的重點。在創作之初,策劃團隊對用戶需求做了深入調研。通過對近年來國內重大主題報道組織策劃及融媒體技術發展態勢的研究,主創人員意識到,在年輕用戶的帶動下,全社會對內容產品的需求呈現整體“年輕化”的趨勢。
對于重大主題報道,要想滿足人民群眾對信息質量的高要求,就要從理念到實踐,和新時期人民群眾新的語態、心態、時態站在同一個頻率上,內容作品只有打通用戶的審美共識和情感共鳴,才能做到入耳、入腦、入心,起到傳播實效。
因此,在表現形式上,產品采用了“微短片+多樣化藝術呈現形式+H5交互”的傳播形態。力求用多層次多維度創新吸引年輕用戶。利用沙畫、國畫、長圖、動漫、“小劇場”等講述形式,將眾多金融及黨史“知識點”星羅棋布地散在融媒體產品當中,讓用戶尤其是青少年在尋寶、闖關等互動中體驗紅色基因在我黨金融事業中發揮的重大作用。
——內容為王。
融媒體報道,不是表現手段的“大雜燴”,而是內容、技術、渠道的“有機體”,通過渠道觸達用戶,通過技術吸引用戶,還要通過內容留住用戶。要想不止于“第一眼沖擊力”以及信息的淺層次呈現,承載專業內容的深度和廣度,就要突破金融歷史知識固有的專業門檻,讓內容具有既“有趣”又“有用”的敘事結構特征。
因此,把有年代感的故事呈現給今天的年輕用戶,激發他們的求知欲,首先就要用“新語態”講“老故事”。從每一期的標題上,創作團隊對新語態的雕琢就可見一斑,《紅色金融·井岡山|李易峰黃曉明帶你解密罕見的“工字銀元”》《紅色金融·瑞金|李易峰帶你破解“第一桶金”的“隱身術”》《紅色金融·遵義|佟大為帶你了解長征路上的“扁擔銀行”》等都引發了網友的極大關注。
從革命根據地第一家造幣廠到第一套人民幣的發行;從長征路上的“扁擔銀行”到數字人民幣試水啟航;從“最小證券交易柜臺”到總市值全球第二資本市場……這組報道注重挖掘每一個大事件背后的細節與故事,以情景重現、親歷者口述等形式,呈現了中國共產黨在不同時期和階段的“經濟智慧”。
“工字幣”上的“工”字是怎么來的?國家銀行的“第一桶金”被藏在了哪兒?在革命斗爭中發揮了哪些作用?長征路上,一個挑著扁擔的百人隊伍,承擔了怎樣的使命?抗日戰爭時期,七角五分的小面額代價券,解決了什么樣的大問題?新中國成立后的“第一次金融大戰”是怎么勝利的?上海證券交易所開市第一鑼是如何淘來的……在精彩紛呈的故事中,該組報道將復雜、專業的金融知識通俗化、形象化,激發了青年一代主動學習、傳播的興趣。
——“破圈”傳播。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明確指出,對于民營文化經紀機構、獨立演員歌手等自由文藝工作者這一新文藝群體,要擴大工作覆蓋面,延伸聯系手臂,用全新的眼光看待他們,用全新的政策和方法團結、吸引他們,引導他們成為繁榮社會主義文藝的有生力量。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打造精品展陳,堅持政治性、思想性、藝術性相統一,用史實說話,增強表現力、傳播力、影響力,生動傳播紅色文化。
基于此,這組融合報道切實延伸聯系手臂,邀請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音樂家協會主席葉小鋼擔任音樂總監,邀請建黨100周年大型主題晚會執行導演沙曉嵐擔任視覺總監。
經中國文聯推薦,團隊邀請李易峰、王源、黃曉明、佟大為、姜昆、賈玲、劉燁、肖央等知名藝術工作者參與內容制作,向受眾提問、解說有關“紅色金融”的故事和常識,通過“破圈”打通傳播壁壘。
這批藝術工作者,在多個年齡段的用戶中擁有廣泛影響,為調動更多受眾尤其青少年受眾參與這組報道的學習,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第二期《紅色金融·瑞金|李易峰帶你破解“第一桶金”的“隱身術”》點贊量達到1.4萬,并被眾多李易峰粉絲后援團轉發。第三期《紅色金融·遵義|佟大為帶你了解長征路上的“扁擔銀行”》閱讀量在兩小時內破百萬,截至目前全網瀏覽總量超千萬。第四期《紅色金融·延安 | 姜昆王源“畫”說獨特的柒角伍分》24小時內閱讀總量近2000萬,新華社微博三小時轉評贊超1.2萬,眾多王源粉絲后援團轉發,反響熱烈。
“破圈”是手段,與用戶多維度“共振”“共鳴”才是最主要目標。策劃團隊邀請藝術工作者,不是簡單地迎合流量,簡單、粗糙地把各種元素疊加,而是對每一期的主題,內容節奏,各類人物角色出場時機與方式,都進行了嚴謹設計。力求讓每一期內容在實現資源碰撞中,增強表現力、傳播力、影響力,用符合青少年認知特點的表達,引導他們從小在心里樹立紅色理想。
——精神洗禮。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報道過程也是一堂生動的黨史教育課和一次直擊心靈的精神洗禮。“紅色金融”融合報道自今年2月啟動,在長達近半年的前期調研中,主創團隊兵分七路、馬不停蹄,輾轉井岡山、瑞金、成都、遵義、延安、西柏坡、上海、深圳、北京等多地。采訪相關歷史親歷者、黨史專家、紅軍后代、博物館講解員、相關部委官員、證券交易所、銀行、企業、專家學者、消費者等共計100多人次,采訪筆記近30萬字,累計音視頻資料近2000G,在學黨史、悟思想中切身感受并最終挖掘、集納制作出7集以“紅色金融”為主線的融媒產品。
在沿途探訪行程中,各組成員戒絕“黨建業務兩張皮”,積極探索黨建與采編深度融合、學黨史和新聞產品生產深度融合。黨旗作為先鋒旗幟高高飄揚,始終指引各組采訪團隊前進方向。采訪團隊傳承紅色精神,追尋著革命先烈的歷史足跡,參觀并調研采訪了井岡山紅軍造幣廠、瑞金葉坪革命遺址、遵義會議會址、延安原陜甘寧邊區銀行舊址等地,在革命雕塑見證下重溫入黨誓詞,勉勵自己“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必須始終賡續紅色血脈,用黨的奮斗歷程和偉大成就鼓舞斗志、指引方向,用黨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堅定信念、凝聚力量,用黨的歷史經驗和實踐創造啟迪智慧、砥礪品格,繼往開來,開拓進取,把革命先烈流血犧牲打下的紅色江山守護好、建設好,努力創造不負革命先輩期望、無愧于歷史和人民的新業績。
該組報道以黨建活動促進采編業務和融合發展工作,充分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和黨支部戰斗堡壘作用,是黨建和采編業務本職工作深度融合的一次積極探索和典型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