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 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和黨史學習教育主題報道中,主流黨媒整體實現了可視化融合傳播。這是對推動媒體深度融合發展成效的一次大展示、大檢閱,必將帶來媒體生態和輿論格局的深刻變化。
相較于爐火純青的文字敘事和版面表達,以各級黨報為代表的傳統黨媒運用新媒介技術進行融合傳播一直是弱項,特別是在策劃、制作、傳播微視頻、短視頻等可視化新聞方面往往差人一步。而今,受眾對黨媒機構這一“刻板印象”正在被顛覆,傳統黨媒可視化傳播可謂“頓生質變”。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怎樣把黨的精神、歷史、故事生動形象地轉化為老百姓喜聞樂見的新聞作品,是對主流媒體的一次大考,勢必有力推動黨報集團實現由平面向立體、由文圖敘事為主向所有媒體元素全方位運用的質的飛躍。而“小視頻大傳播”則是這場表達和呈現變革最集中的成果和質變標志。
重慶日報報業集團對黨史學習教育和慶祝建黨一百周年這一重大主題報道實現的可視化傳播,體現、驗證了傳統黨媒順應互聯網傳播趨勢的改革成效。重報集團2018年開始推行“全員視頻化”戰略,要求所有記者的所有采訪必須拍攝視頻或提供視頻素材。華龍網策劃制作的《2019對話1949:時代變了初心未變》獲得中國新聞獎一等獎(媒體融合獎)。這極大激勵、加快了全集團可視化傳播發展進程,加之經過新冠疫情防控報道實戰錘煉,重報集團融合傳播能力在今年黨史學習教育、慶祝建黨一百周年的重大主題報道中得到更好展示。
2021年重報集團可視化傳播呈現以下特點:
所有媒體策劃制作短視頻、微視頻的意識明顯增強,積極性、主動性高漲。作為市委機關報的重慶日報有著近70年的平面傳播深厚積淀,此次獻禮黨的百歲華誕也創新迭出,推出了大量優秀可視化新聞作品,如50集《像我們一樣年輕》系列短視頻;華龍網繼續發揮融合傳播優勢,推出《人間正道是滄桑——百年百篇·留聲復興之路》100集視頻,開設《小屏論|穿越百年 找尋“紅色氣質”里的秘密》可視化融評欄目,制作推送《隨“聲”聽丨不忘初心 聆聽紅色聲音》《M V唱支山歌給黨聽》等音頻產品,尤為難得的是還推出了全國首款黨史宣傳沉浸式互動視頻產品《黨員,請選擇!》,一上線即成為爆款;在都市報融合轉型基礎上創辦的移動傳播平臺“上游新聞”按照“紅色故事可視化,精雕細琢出精品”的理念,先后推出《超燃800秒!共產黨百年風華重慶極簡史》《不能忘卻的紀念——紅色故事50講》《萬名黨員重讀入黨申請書》《百人談·我的入黨故事》《“小蘿卜頭”進校園 紅色故事云端賽》等可視化作品。此外,《今日重慶》雜志、《新女報》、重慶國際傳播中心(IChongqing)分別推出《紅色之城·百年初心》《百年芳華向黨開》《百年征程·變遷》等融合新聞作品;軌道傳媒《都市熱報》則利用獨有渠道優勢上線視頻創意產品“‘奮進號’主題列車”。

據了解,截至2020年12月,我國網絡視頻(含短視頻)用戶規模達9.89億,占網民整體的94.5%。這表明,可視化傳播越來越成為新聞報道的標配。重報集團抓住今年黨史學習教育和慶祝建黨一百周年主題報道的重要契機,加快推動全集團可視化新聞常態化。黨史學習教育宣傳報道啟動以來,短視頻、微視頻等可視化作品一天也未間斷。從視頻新聞的總量和播發密度看,可視化傳播越來越成為重報集團日常新聞生產的基本形態。如果說2018年記者采訪必須拍攝或搜集視頻素材還主要是帶有強制性的硬性要求,現在已然成為他們的自覺意識和主動作為。這是最了不起也最讓人欣慰的巨大變化。
可視新聞并非全是融合新聞。融合新聞的重要標志之一是能實現在線分享、轉發、評論、收藏和互動設置等功能。電視報道是可視化新聞,卻因無法實現線上功能而仍只能歸于線性傳播。重報集團可視化傳播都是融合傳播,都把文字、音視頻、圖片、動漫、H5、動圖、超鏈接、關鍵詞、數字地形模型、VR、AI等融為一體,交替配置或整合運用,全方位、全過程呈現和還原新聞動態場景,都能在微博、微信、網站、客戶端以及頭條、抖音、快手、微視、知乎、B站等第三方平臺在線傳播,具有鮮明的移動和社交傳播特征。同時盡可能在技術上適配全網,無論是PC端,還是手機端,抑或是電子屏,均能做到自如切換,無縫對接,屬典型的全媒體、全渠道傳播。惟其如此,以秒、以分鐘為單位的“小視頻”常常收獲數以億計的立體、融合、全覆蓋“大傳播”。華龍網作品《人間正道是滄桑——百年百篇·留聲復興之路》全平臺閱讀量接近3億;沉浸式互動視頻產品《黨員,請選擇!》融入年輕人喜歡的游戲元素,通過代入性選擇,讓用戶在親身體驗中感悟革命先輩的信仰與抉擇,讓黨史宣傳更接地氣、更年輕化,吸引用戶自發在社交平臺裂變傳播,截至7月6日12時,該作品和相關產品在各平臺總流量達到1.08億。重慶日報《像我們一樣年輕》系列短視頻,上屏選取50位黨史代表人物在其青年時代的名言語錄、重要事跡,以配音+照片呈現視頻效果;中屏展示“跨越時空對話·傳承百年初心”主題及畫面;下屏為采訪的與黨史人物“同齡”的當代青年視頻,請他們談上屏人物名言語錄、重要事跡對自己的啟發和感悟,以及如何像當初年輕的他們那樣放飛青春的夢想,已發布50期,全平臺閱讀量超過1.5億人次。上游新聞微視頻《超燃800秒!共產黨百年風華重慶極簡史》獨創全3D建模解放碑、3D渲染史料素材等新銳剪輯手法,將大量老資料、舊照片用建模形式重新渲染、修復,成為鮮活記憶的見證,讓歷史“明亮”“活起來”。截至6月30日,重報集團所屬媒體共刊播慶祝建黨一百周年、黨史學習教育相關新聞報道28096條(次),總閱讀量近11億人次。這在傳統媒體時代靠單一文圖傳播是很難實現、無法想象的。
建黨百年主題宏大,題材莊重。在以往傳統的報道中,新聞媒體常常是“嚴肅面孔”,單方面地將內容“一吐為快”,有的表達過于程式化,忽略了受眾的心理感受與信息接受度。此次重報集團在確保表述嚴謹準確的同時尤為強調話語年輕態,要求所屬媒體必須適應公眾獲取信息渠道的變化,切實提高網上傳播力、引導力。如華龍網百集視頻《人間正道是滄桑——百年百篇·留聲復興之路》從篇章選題、表達角度、文案語言直至講述風格,開始進行一系列的通俗化轉換,反復打磨,依托年輕人的視角,以精深專業的黨史知識為核心,用網民喜聞樂見的語言和表達方式來呈現,解讀力圖明白曉暢,淺顯易懂,清新有趣。整個系列從講述到制作以及最后的編排都在營造一種共情的氛圍。在講述上,聲情并茂,以情動人。《留聲》有許多講述人是在校博士生,他們的文稿才情橫溢,演講情感充沛,“我們講述的不僅僅是故事,更是一種信仰、一種精神”;在節目制作上,文、圖、聲、像,多維呈現,音畫共情,聲以情勝,畫以文茂,營造了一種特別的意境;在圖文編排上,為史而造情,情以史生,史以情動。這樣的表達和呈現方式很符合網民和年輕人的特點,有助于他們由情感認同轉化為對黨的價值認同。

此次重報集團黨史學習的主題宣傳特別注重新聞故事化、切口小的精品傳播路徑,強調對黨史人物、事件 和革命文物文獻的歷史內涵、時代價值進行通俗化、網絡化解讀,以實現輕量化、移動化傳播,適應互聯網時代受眾碎片化、快閱讀的信息接受方式。如百集《人間正道是滄桑——百年百篇·留聲復興之路》每一集都是一個具有節點性、代表性的生動故事。
這一個個具體的故事、一個個鮮活的黨史人物像珍珠項鏈一樣串在一起,邏輯而有形地再現了重慶百年地方黨史的全過程。重報集團所屬媒體的視頻作品時長幾乎都在3分鐘以內,但每期短(微)視頻都能連接N個節點,實現N次方的傳播效果。內容切入都很直接、具體,是典型的以小見大、舉重若輕。
通過故事化、人物化、場景化,變無形為有形,變意志為故事,生動形象地再現、詮釋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互聯網把世界變成了一個個近在咫尺的微小村落,把一切分解成精細化、碎片化的微數據。“微”成了充滿時代氣息的時尚詞匯。
偉大事業皆是微微精進,久久為功的。微和大,既對立又統一,相互依賴,相互轉化。正如文字傳播中的微言大義、見微知著,重報集團通過常態化的微(短)視頻生產,很好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人的偉大精神。這正可謂“微視大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