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磊 曹彥鵬 馮濤
(作者均系人民日報新媒體“復興大道100號”互動體驗館主創團隊成員)
6月22日,人民日報社新媒體中心精心設計推出的“復興大道100號”互動體驗館在北京三里屯正式開展。體驗館以中國共產黨100年來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的偉大征程為主線,通過生活化視角、場景化展陳,實現沉浸式體驗、年輕態表達,帶領參觀者一起重溫歷史、致敬百年。
在為期10天的開放時間里,互動體驗館前總是排起長長的隊伍,一位又一位到場的觀眾成為“復興大道100號”里最動人的風景。他們中有稚氣未脫的孩子,有耄耋之年的老人,有專程抵京一探究竟的外地訪客,也有組團來訪的航天科技工作者……據統計,“復興大道100號”互動體驗館開放期間共接待參觀者近2萬人次,現場參與活動人數超3萬人次。“七一”前夕,“復興大道100號”成為首都群眾特別是年輕群體慶祝建黨百年、參與黨史學習教育的一個熱門地標,甚至還吸引外地群眾前來參觀,成為網民熱議的“網紅打卡地”。
同期,圍繞“復興大道100號”線下體驗館,人民日報新媒體還推出圖文稿件、創意長圖、微視頻、互動H5、VR云展館等新媒體產品,打通線下與線上,相關稿件和產品的全網點擊閱讀量超過10億次,成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爆款媒體產品。
“復興大道100號”互動體驗館是場景化傳播的一個典型案例。盤點活動,呈現出幾大亮點:一是沉浸式的展陳,穿越時空,從普通人的生活視角描繪百年征程;二是沉浸式的內容,以不同形式、豐富內容、創新表達,吸引了受眾尤其是年輕受眾;三是沉浸式的互動,借力“硬核”科技,讓受眾在互動中感悟黨史、形成情感共鳴。場景化的傳播帶來了多重沉浸式體驗,實現了非同一般的傳播效果。
移動互聯網時代,媒體融合發展進入新階段,“場景”與“連接”的意義凸顯。新技術環境下,用戶的畫像越來越清晰,用戶時間、空間、情緒等所構成的信息消費場景越來越精確,場景日益成為媒體傳播需要考慮的重要方面。媒體從以往依賴渠道傳播,將更多轉向場景傳播,提升傳播的精準度。
“復興大道100號”將報道內容與用戶自身的記憶交匯點、利益契合點、情感共鳴點濃縮在一棟二層紅房子里,精心設計了10個展區,以生活化視角、場景化展陳,還原了不同時代的歷史畫面和生活場景。
在“初心紀念館”單元,觀眾可以看到上海一大會址場景復現,重溫建黨初期的艱辛與堅定,感悟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與使命;“歲月回憶室”單元中,參觀者可以走進延安的窯洞;“奮斗一廠”,見證無數屬于新中國的“第一次”;“富民大街”,讓參觀者感受改革開放以來人們欣欣向榮的生活,尋找屬于自己的生活記憶;“追夢新時代”,“搭乘”由興業路站開往復興路站的復興號高鐵,感受新時代日新月異的發展,還能進入模擬“空間站”和火星地面,體驗中國人飛向“星辰大海”的豪邁……觀眾沉浸其中,通過觀看、傾聽、觸摸,仿佛時光穿梭,百年征程歷歷在目,可感可信。
突破傳播的時空界限,不僅著眼于當下,而是將過去與當下相連。“復興大道100號”基于歷史真實的底蘊和情感,在常規城市空間之外拓展出“定制化空間”,并建立起與一代人集體記憶的連接。用戶不再是旁觀者,更是參與者。“復興大道100號”實現了參與者的個人情感與國家情感的共振。有網民留言,“這樣的建黨百年報道,應該都愛了吧”,“這樣體驗式的游覽更能吸引人,尤其是青少年群體”。有參觀過互動體驗館的觀眾表示,“我從鄭州專門過來,這樣的展覽值得一看”。

□ 圖為人民日報新媒體精心打造的“復興大道100號”互動快閃體驗店“七一”前夕在北京市朝陽區三里屯落地。

□ 圖為“復興大道100號”現場播放人民日報新媒體慶祝建黨百年系列產品,吸引許多觀眾駐足觀看。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媒體生態和傳播格局被重塑,過去的信息稀缺轉向注意力稀缺,從人找信息轉向信息找人,中心化傳播與去中心化傳播、泛中心化傳播并存,只有不斷研究受眾需求,在內容生產、語態創新、情感表達等方面多下功夫,才能讓用戶以更加積極的姿態參與整個傳播活動鏈條之中。依托現代傳播體系,積極采用現代化傳播手段,靈活運用多樣化的宣傳模式,不斷創新傳播的話語方式、技術手段、機制媒介,增強用戶情感認同,正在成為媒體融合轉型的關鍵所在。
特別是數字化媒體時代,被稱為“網絡原住民”的“90后”“00后”全面入場,成為互聯網的主流用戶群。“復興大道100號”互動體驗館將青少年網友作為主要傳播對象,立足于年輕用戶的特點與需求進行形式和話語創新,注重年輕態表達。
除了場景化的陳列,互動場館內還采用了動畫長廊、水幕影像、裸眼3D視頻等青少年喜歡的新型展陳手段,直觀、生動地回顧一個世紀以來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歷史。以“時空長廊”內的動態長圖《復興大道100號》為例,整個作品覆蓋300多個歷史事件和場景,包括5000多個人物,400余座建筑,產品以超長畫卷與“一鏡到底”的形式,融合了文字、畫面、聲音、動畫、AI交互等多項技術,通過豐富多元的場景變化與內容細節,記錄了時代的滄桑巨變,吸引青少年網友細致觀看,齊聲點贊。體驗館內反映中國航天成就的“火星日出”“探訪空間站”等場景,也因為形式新穎,吸引了大量參觀者。
除了館內新穎的展陳方式,6月24日晚,人民日報新媒體聯合湖南電臺、芒果TV特別策劃“音樂黨史課”,以百年黨史為脈絡,七大篇章深情回顧中國共產黨百年風華,通過將經典歌曲與黨史學習有機融合,重溫黨的奮斗歷程。6月25日至26日晚,人民日報新媒體聯合騰訊音樂娛樂集團在“復興大道100號”外場舉行“歲月如歌”主題演出,將百年征途的波瀾壯闊,用歌聲進行詮釋與表達。
李大釗的慷慨雄文、《國際歌》的激情澎湃,為到場的觀眾奉上了一堂特殊的“音樂黨史課”;夢然建黨百年版《少年》的線下演唱、演員張晚意帶來《烈士的告白》,用英雄之歌唱響百年的波瀾壯闊;傳統現代輝映的經典旋律、全體合唱的《我愛你中國》,讓涌動的人潮為青春中國而沸騰……黨的盛典,也是人民的節日。現場的觀眾用歌聲唱誦百年風華,唱出每一個人心底對黨、對祖國最真摯的情感,也唱響自己對于未來的美好期望。

□ 圖為一家四口在“百年風華 青春中國”主題墻前合影留念。
這些手段和方式不僅讓黨史“動”起來、“活”起來,豐富了觀展體驗,更用青年人的表達方式吸引青年人,讓他們主動成為互聯網中的話題傳播者,實現了重大主題宣傳報道的“年輕態”。
活動舉辦期間,三里屯地區人流量激增,許多觀眾專程遠道而來,排隊數小時只為進館參觀。“七一”前夕的周末,參觀者創造高峰,單日最高預約參觀者超過7000人。據不完全統計,截至活動結束,全網“復興大道100號”相關信息總量為91327條,其中98%以上的內容為自發傳播。以用戶為中心,人民日報新媒體實現了和年輕一代的鏈接,并和用戶之間形成了信息傳播、情感交流和價值判斷的共同體,實現了“復興大道100號”的裂變式傳播。
互聯網新技術的發展為傳播樣式的創新提供了無限可能。信息可以突破現有的以聲音、畫面、文字為主的2D呈現方式,實現親臨新聞現場的3D呈現。交互式新聞、沉浸式傳播,日益成為內容生產的新潮流。
當前新媒體內容傳播的閱聽門檻日益提升,年輕網民對內容品質和創意有更高要求,他們更樂于在參與中感受“意思”,由“情懷”喚起“意義”。“復興大道100號”互動體驗館強調互動性,廣泛運用新科技新手段,結合黨史學習教育,在館內外提供豐富多彩的互動體驗,讓用戶“處處可互動,隨時有感悟”。
體驗館內眾多場景都設置了互動環節。參觀者可借助“空間站”內的AI技術生成本人的“航天員照”,可互動體驗無人駕駛新技術,可在黨旗和誓言墻前重溫入黨誓詞,可在參觀完畢后在留言墻上寫下感悟。動態長圖《復興大道100號》也精心設計了“AI換臉”生成紀念照的互動功能。“音樂黨史課”“歲月如歌”主題演出時,現場觀眾與表演者直接互動,齊聲演唱紅色歌曲,手中的黨旗和五星紅旗伴隨歌聲舞動。人民日報新媒體平臺對上述報道進行了網絡直播,與網友形成網上網下聯動。線上觀眾超過1000萬人次。
此外,為了讓更多觀眾尤其是外地觀眾可以參觀“復興大道100號”,人民日報新媒體聯合百度同步推出“復興大道100號”VR體驗館。該線上展館采用景深漫游技術,利用3D模型、全景圖片和微視頻等通用素材的混合剪輯能力,讓網友通過手機就能獲得與現場類似的觀展體驗,最終實現“復興大道100號”24小時開放、永不“閉館”。
自2018年開始,人民日報新媒體聚焦媒體發展最新趨勢,打通線上線下、融合不同媒介形態,先后推出致敬改革開放40年的“時光博物館”互動體驗館和濃縮新中國成立70周年記憶的“時光博物館”全國巡展,用可感可觸的場景傳遞真情實感,用沉浸式體驗實現“裂變式”傳播,成為塑造共同記憶的現象級媒體活動。從“時光博物館”到“復興大道100號”互動體驗館,人民日報新媒體正是努力從個人記憶入手喚起集體記憶,用硬核科技傳遞溫暖人情,既有高度,又帶溫度,以沉浸式的體驗實現著“潤物細無聲”的宣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