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繁麗
內容提要 做好建黨百年新聞報道策劃是全媒體時代堅守黨的輿論主陣地的必然選擇,也是主流媒體融合轉型成果的一次檢驗。新京報傾力推出一系列全媒體新聞產品,手繪、漫畫、短視頻、H5互動、3D動漫、播客……新潮而“接地氣”的表現形式,讓百年黨史“動”起來、“活”起來,成為人們看得見、摸得著、感受得到的“身邊的歷史”,也為主流媒體如何做好融媒體報道進行了積極探索。
在全面深入開展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 周年宣傳報道工作中,新京報社積極做好“規定動作”,同時結合北京實際精心組織策劃好“自選”動作,堅持“融”當頭、“快”優先、“新”吸睛、“強”傳播,聚焦建黨百年光輝歷程和豐功偉績,展示北京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所取得的重大成效,傾力推出一系列全媒體新聞產品,手繪、漫畫、短視頻、H5互動、3D動漫、播客……新潮而“接地氣”的表現形式,讓百年黨史“動”起來、“活”起來,成為人們看得見、摸得著、感受得到的“身邊的歷史”,展現出更加可親、可近、可愛的青春樣貌。別具一格的問題設置、新奇的體驗,受到年輕人的喜愛和追捧。報網端微屏一體推出、一同發布,立體式、全方位、多樣化營造同慶百年華誕、共鑄歷史偉業的濃厚氛圍,也為主流媒體如何做好建黨百年的融媒體報道進行了積極探索。
百年恰是風華正茂,重大主題宣傳中必須有重點作品展示偉大時刻。在建黨百年這一重大主題宣傳中,如何用最具創意的方式表達對中國共產黨百年光輝歷程的深深敬意,新京報主動策劃,以短視頻、直播、長圖等時下最主流的產品形式,講好黨的百年奮斗故事。
1.策劃多款層次化融媒體產品
連續推出“‘七一勛章’頒授儀式”“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及《百年百物見精神》等融媒體直播類、視頻類產品,并嘗試向外部平臺推流,變“轉播”為“聯播”。用直播傳遞最真實的現場,用直播表達最深切的敬意。
《薪火之源》通過《北大紅樓·人物篇》《北大紅樓·建筑篇》《北大紅樓·舊物篇》,詳細報道北大紅樓與中共早期北京革命活動舊址開放后的內容:一間間展室、一件件文物、一張張照片、一段段文字,生動展示了百年前那場波瀾壯闊的“五四風雷”激蕩至今的愛國豪情和青春偉力;《逐光》以建黨百年為時間軸,擷取百年來偉大道路、偉大功業、偉大精神當中的重要革命先驅、重點人物進行采訪報道,采訪其后人、親友、探訪遺跡等,追憶發掘其感人事跡,還原歷史人物的豐滿形象,勾連歷史、當下和未來,深受讀者好評;《尋跡》以“95后”的視角,通過尋找早期在京共產黨員的故事和足跡,挖掘歷史故事,勾連人物人生軌跡與北京的關系,以文字、視頻形式展現北京作為黨的孕育之地的歷史底蘊;《百年說百》著眼一個“百”字,提煉跟“百”字相關的詞語跟事物,確保其指涉面覆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等各領域。系列評論以這些詞語作為主題詞切入,由點到面再到立體,漫談建黨以來中國在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方面的政策沿革,剖析新中國在這些方面取得的歷史成就,也照鑒這些領域的未來發展趨勢。
2.小切口巧角度,鋪展厚重黨史文化卷軸

建黨百年歷史悠長,厚重的歷史卷軸如何展開,才既能有利于主題表達,又能夠貼近受眾心理?新京報主創團隊在選取“切口”和“觸發點”時反復斟酌、煞費苦心。
如從文化歷史切入,策劃特刊《為了忘卻的記念》,聚焦1930年代所興起的革命文學,青年知識分子如左聯五烈士及蕭紅、蕭軍、端木蕻良、羅峰、白朗等,用報紙12個版規模,每個人物一個版面,以人物稿的形式講述他們的故事與時代精神。
再如,從影視作品中的經典黨員形象切入,《星火燎原——影視作品中的黨員形象和扮演者》系列報道集結老中青三代演員,通過演員的講述還原百年黨史,通過黨員形象的樹立弘揚新一代黨員精神。產品形態為文字+圖片+視頻,并還原經典鏡頭與經典語錄等。
又如,從舊時最平凡普遍的聯絡方式——信件切入,系列短視頻《信仰》選取十封來自建黨100年來具有卓越貢獻的革命者、奮斗者,寫給家人、朋友、學生、青年等人的信件,由曾在影視作品中扮演過他們的知名演員朗讀,配以唯美動畫,在一封封情真意切的書信展示與解讀中,擁有了更為親近的觸感與質感,以物憶史,睹物思情,在至真至誠之間傳達革命決心、信仰之重、堅韌精神等革命者的精神力量。
3.小視角微鏡頭,濃縮反映基層“逐夢人”幸福生活
通過畫面、視頻與數據,集中展示各地在脫貧攻堅、經濟發展、社會民生、生態文明等領域的火熱實踐和顯著成就,用細膩的筆觸展現城市日新月異的發展變化和人民群眾安居樂業的幸福生活。
新京報策劃推出的專題報道“逐夢人”,圍繞紅色文化傳承、南水北調、災后重建、脫貧攻堅、偉大抗疫等主題,聚焦基層中共黨員典型案例,以豐富的圖文,立體化展現不同領域深化改革的成果。新京報記者先后赴湖北紅安、鄖陽、武漢和青海玉樹州、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班彥村,深入百姓生活、深入實踐沃土、深入基層實際,以20個版規模,展現“逐夢人”的鮮活故事。


如何在建黨百年宣傳中做出帶熱氣、接地氣、有人氣的現場報道,充分發揮“新京報融媒戰斗小組”的作用,記者分工協作,以同樣的素材,做出了不同風格的產品,真正實現一次采集、多元生成、大小屏互動傳播,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慶祝活動報道現場“融”起來。讓畫面更加生動,讓文字更鮮活,受眾更有現場感,讓“硬”新聞實現“軟”著陸。
為致敬建黨百年,今年1月份起,新京報特別策劃一系列主題報道,以圖文、視頻、融媒體形式進行全平臺傳播。每一組報道精心設計一款海報,直觀呈現主題策劃的亮點特色。建黨百年主題海報設計,借用平面設計的視覺語言和手段,用視覺方式濃縮了百年黨史,讓百年黨史通過平面設計的形式進行傳播,用平面設計的視覺語言記載下新中國發展的關鍵歷史時刻。
如何把建黨百年的作品與普通人的生活結合起來?如何做到讓用戶愿意去瀏覽分享作品?“科技感十足”,是各類融媒體產品的另一個特征。新京報運用虛擬現實的方式,讓觀眾穿過時空的隧道,近距離觸摸建黨百年的光輝畫卷。
H5《一顆紅星穿越百年》讓黨史故事更具沉浸感和未來感。借助科技的力量,觀眾得以回到歷史的現場,采用手繪交互型的設計形式,精選黨的百年歷程中的十個重要場景,以紅星作為十個場景的串聯意象,結合當下較為前沿的聲音識別、重力感應等方式,穿插豐富的黨史知識,在沉浸式的體驗中回顧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奮斗的百年征程。百年歲月撲面而來,復興征程歷歷在目,百年大黨風華正茂的“青春密碼”也蘊含其中。《一顆紅星穿越百年》一經發布,迅速成為“刷屏”爆款產品,6月30日上線后,僅三天時間,與該H5相關的內容傳播總量達400萬+。
3D 動畫短視頻《破曉——回到一百年前的北大紅樓》,以動新聞3D片的形式,通過綜合運用文字、圖畫、視頻、音頻、動漫等多種呈現手段,全面、立體、形象、生動地全景重現百年前北大紅樓,3D畫面令人有身臨其境之感。
微視頻短小簡練,能在最短時間內讓最精確的信息直抵人心。新京報系列微視頻的平均時長均為2-3分鐘,通過震撼的畫面、靈動的音效和凝練的文字,達到了極高的傳播效果。
100個短視頻,全方位多角度講好中國共產黨的故事,傳承中國共產黨的精神,以全媒體矩陣形成立體化宣傳聲勢。百集黨史短視頻策劃報道《百年百物見精神》,依托全國的博物館,遴選100件具有代表性的百年黨史文物、文獻、檔案等物件,通過每集不足3分鐘的短視頻,以小見大,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通過一個個特定的講述人之口,來講述文物的歷史故事,回顧黨的偉大歷程,展現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年來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首期《南湖紅船——見證中國共產黨誕生》于3月中旬推出,截至目前已推出80余期,騰訊新聞專題播放量700萬,30期內容進入騰訊社區話題24小時熱議榜。
71集動漫短視頻《黨史來啦》,選取71個建黨百年來有趣的、冷門的、特殊的、值得紀念的黨史知識,每集一個知識點,如《“延吉炸彈”的配方中竟然有辣椒面》《“三個萬歲”是怎么來的?》《長征路上的牛皮腰帶有幾種吃法?》等內容,通過通俗的語言、精美的flash動畫、趣味性強的問題設置,生動展現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年來的篳路藍縷、玉汝于成。
好內容必須搭載好運營。互聯網時代“酒香最怕巷子深”,融媒體報道需要通過多種渠道運營,擴大影響力,才能真正發揮出融媒體的優勢和價值。H5《一顆紅星穿越百年》《百年百物見精神》等融媒體作品,就通過運營前置,深度運營廣泛吸引受眾、鋪開影響渠道,提升了融媒體報道的到達率和話題度。
為使更多受眾提前了解新京報多個重磅策劃報道的創意,創作團隊在作品正式推出前,就用設計精良的海報為產品預熱,提前展示作品的設計關鍵詞,引發關注度與話題度,“激活”用戶的想象力。
如《一顆紅星穿越百年》H5正式上線前后,策劃團隊在微博、微信發起話題,持續擴大報道影響力、提升輿論引導力。“制作非常細心,很細節,看完之后有很多感慨”“這顆紅星我收下了,制作得太好了”“有心了”……不少網友在話題下留言,紛紛為新穎的創意和精心的設計點贊,令報道獲得了更好的傳播效果。
《逐光》《尋跡》《尋井》等多款融媒體報道產品,在報紙版面、新京報微博、微信矩陣、抖音快手號等平臺互相補充配合,“一魚多吃”,全面覆蓋,真正做到從“相加”到“相融”。
在融媒體環境下,用戶的良性反饋和互動則是促成“爆款產品”產生不可或缺的因素。
為使媒體策劃與用戶感受,《一顆紅星穿越百年》設計了一系列交互體驗。特別是吹屏幕、升國旗、發射原子彈與“東方紅一號”、南海畫個圈、點燃奧運圣火等環節的設置,帶給用戶極具沉浸式的互動體驗,在趣味性的同時,實現更深層次的傳播價值。用戶置身于1949年天安門廣場的開國大典現場、香港回歸現場,可以為國旗升起“發令”,見證原子彈升空后蘑菇云騰起、震驚世界的一刻,可以親手點亮2008年鳥巢體育場的奧運圣火……在拓展社交空間的同時,促進融媒體產品的“二次傳播”。一系列有趣的互動設置,不僅讓創意更“好玩”,也拉近了用戶和制作者之間的距離,使回望百年、不忘初心的思想主旨突出而不突兀。
新京報策劃推出的“講黨史 尋找身邊的紅色遺跡”,邀請全國中小學生到紅色遺跡“打卡”,引導受眾前往實地探訪建黨百年歷程中的標志建筑,感受紅色故土上的風土人情,浸入式體驗紅色年代的家國奮斗氛圍,并站在歷史與現實的交匯點上收獲新的感悟。用短視頻的形式講述紅色遺跡的歷史故事,并在微博、抖音等新媒體平臺分享,凸顯參與感和互動性。活動啟動以來,北京、長沙、南京、廈門等多地學生積極參與,打卡當地的紅色遺跡,兩個月內收到近百條學生講黨史的原創視頻作品,互動閱讀量超1800萬人次。
一組組閱讀量、傳播量數據的背后,是以融媒形式講好中國故事的創新探索,也反映出受眾對融媒傳播形式的喜愛和認同。通過創新話語體系和表達形式,新京報以重策劃、輕體量、小視角、多樣態的融媒產品獻禮建黨百年,不僅實現了報、網、端、微、屏的融合互通,也準確對接了大眾的情感共鳴和審美需求,讓受眾在共享融媒盛宴的同時,感受百年大黨走過的崢嶸歲月和偉大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