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凌 胡馮彬
(作者馬凌系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胡馮彬系上海社會科學院助理研究員、復旦大學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學與研究基地特聘研究員,本文系教育部重大攻關項目“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聞工作的重要論述研究”〈18JZD004〉成果)
2021年7月8日,中國記協發布《2020年度媒體社會責任報告》。自2014年媒體社會責任報告制度試點以來,這是第八次發布有關報告,參與報告的媒體單位已由最初的11家增至105家。“媒體社會責任報告制度”繼續由中宣部和中國記協組織負責,以傳統主流媒體為主要對象,并向主流媒體的網絡部分擴展,從履行政治責任、陣地建設責任、服務責任、人文關懷責任、文化責任、安全責任、道德責任、保障權益責任、合法經營責任等九方面進行評價。此次報告進一步規范了報告內容、發布流程、評議指標、成果運用等流程,延續了先前“自檢”“評議”“核實”和“抽檢”的四重程序。
最新年度報告除文字版外,各媒體還以多形式、多手段、多渠道制作發布多媒體版本,增強報告的可讀性、生動性,擴大報告的傳播力、影響力。參與媒體數量的增加和評議制度的完善規范,既加強了社會對主流媒體的了解,又促進了媒體社會責任意識的提升,對于全行業積極自律、促進我國新聞事業發展和新聞隊伍建設大有裨益。
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中,沒有“只算政治賬、不算經濟賬”一類的新聞政策,同時也沒有將經濟效益凌駕于社會效益之上的政治主張。馬克思和恩格斯在主編無產階級第一張大型日報《新萊茵報》時,經營與管理就被放在重要位置予以重視,減少成本、增加效益成為他們經常商議的事務。列寧也很關注《真理報》的廣告收入,當代表大會通過決議不準《真理報》刊登廣告,他公開表達反對意見。毛澤東亦幾次詢問幾家報社的經營狀況。馬克思一直把他投資創辦的《新萊茵報》稱為企業,列寧也認為現代報業就是現代產業。近年來,在傳媒體制改革與文化產業大發展的合力推動之下,我國的傳媒產業大大解放了生產力。2019至2020年,全球“整體經濟下行壓力增大且中美貿易摩擦對諸多領域產生巨大影響,但中國傳媒產業仍舊保持了較為平穩的發展態勢,2019年中國傳媒產業總規模達22625.4億元,較上一年增長7.95%”,躍居世界傳媒強國之林。

同時,媒體社會責任本來就是社會主義國家的題中應有之義,社會主義傳媒體制分外重視社會責任,以“為人民服務”為初心和使命,媒體社會責任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有機組成部分,是社會主義新聞理論體系的重要理念。傳媒的社會責任建立在傳媒的社會功能之上,傳媒的社會功能包括三個層次,政治功能(監視環境、政治溝通)、經濟功能(財經信息、經濟行為)、社會功能(社會規范、社會倫理、娛樂消閑)。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傳媒體制改革的中國模式更加清晰:從政治上看,堅持黨和政府對新聞工作的絕對領導,堅持“講政治”原則。從經濟上看,摸索社會主義傳媒市場道路,堅持混合經濟原則,除了黨報系統,讓大部分傳媒走向市場,并以特殊管理股應對股份制改革中非公有制資本的進入。從社會控制上看,堅持輿論引導原則,以正面報道為主,媒體高度自律。正如有學者曾經指出,中國媒體的社會責任與政治責任在很多時候存在著一致性。在新時代,中國媒體社會責任的基本特征就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以社會效益為旨歸,全面為人民服務,具體而言就是要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忠實履行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
中國記協在2014年為媒體社會責任報告制度制定的8個一級評價指標分別為:“正確引導”“提供服務”“人文關懷”“繁榮發展文化”“遵守職業規范”“合法經營”“安全刊播”和“保障新聞從業人員權益”。為了適應新時代的要求與挑戰,經過多個團隊的調研和論證,2019年的報告制度有所調整,由原先單一的8個一級指標優化為9個一級指標、25個二級指標、49個三級指標。由此,媒體社會責任體系升級完善,體系框架延續至今。9個一級指標為:“政治責任”“陣地建設責任”“服務責任”“人文關懷責任”“文化責任”“安全責任”“道德責任”“保障權益責任”和“合法經營責任”。
媒體社會責任指標體系的調整跟習近平關于新聞輿論宣傳工作的論述有關,特別是第一,新聞輿論工作者要做到“四向四做”: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做政治堅定的新聞工作者;堅持正確輿論導向,做引領時代的新聞工作者;堅持正確新聞志向,做業務精湛的新聞工作者;堅持正確工作取向,做作風優良的新聞工作者;第二,對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的職責和使命的“48個字”:高舉旗幟、引領導向,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團結人民、鼓舞士氣,成風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謬誤、明辨是非,聯接中外、溝通世界;第三,好的新聞報道,要靠好的作風文風來完成,靠好的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得來;第四,高度重視傳播手段建設和創新,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等四方面的內容。
(一)政治責任。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承擔起新聞輿論工作的職責使命,把政治方向擺在第一位,牢牢堅持黨性原則,牢牢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牢牢堅持正確輿論導向,牢牢堅持正面宣傳為主。“四向四做”中把“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做政治堅定的新聞工作者”放在第一位。說明政治責任也就是媒體社會責任體系中首要和最為重要的責任,成為我國媒體社會責任體系區別于西方國家媒體社會責任體系的重要標志。
(二)陣地建設責任。
順應“互聯網+”思想,加強融媒體思維,重視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的融合發展,推動各種媒介資源和生產要素的有效整合,在內容、渠道、平臺、人才、技術、管理等方面融為一體、合而為一,實現“資源通融、內容兼融、宣傳互融、利益共融”,將媒體的服務功能充分發揮。一是結構重組,打通信息通路。二是配合地方政府,進行公眾信息整合和傳播。三是方便群眾,實現全媒體運作、全終端覆蓋、全方位服務。(三)服務責任,是媒體的“人民性”的體現,也是社會主義國家“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精神的具體表達。
新聞輿論工作者“要牢記社會責任,不斷解決好‘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這個根本問題”,要遵循以人民為中心的報道導向、創作導向和傳播導向,要以人民為中心,承擔為人民服務的責任,心系人民、貼近群眾,俯下身、沉下心,察實情、說實話、動真情,主動創新宣傳服務方式,關注民生民意,用極其敏銳的感知力、洞察力,超乎尋常的發現力、表現力,創作出讓人感動、讓人深思、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有生命力的新聞作品,來打動群眾,產生共鳴。(四)人文關懷,便是原先的一級指標,包括尊重人的自由、平等、發展、自我完善等方面。
一是尊重人權,尊重他人隱私;二是平等待人,不區別對待;三是增添報道溫度,從人民群眾生動豐富的實踐中發現典型,傳播正能量;四是維護婦女兒童、農業人口、弱勢群體等的權益。(五)文化責任。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中有“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表述,其中文化“就是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六)道德責任。
即道德倫理責任,對應“堅持正確工作取向,做作風優良的新聞工作者。”習近平指出,新聞輿論工作擔負著宣傳群眾、教育群眾的神圣職責,作為教育者,新聞輿論工作者“應先受教育,應嚴格自律,正派、公正、廉潔,要有更高尚、更嚴格的政治操守和職業道德。”(七)安全責任。
強調安全刊播,需完善安全刊播制度,即三審三校制度貫徹落實情況,建立應急預案等。(八)保障權益責任。
保護新聞從業人員權益,包括:一是保障新聞從業人員的薪酬福利、工作安全、職業發展、工會建設。關愛新聞輿論工作者的身心健康,增強其職業榮譽感和獲得感。二是規范新聞記者證管理。三是尊重原創,保護版權,不侵犯知識產權。(九)合法經營。
指媒體依程序登記注冊,獲得資質許可,依照法律法規開展各項業務。遵守憲法、法律中有關法律條款;遵守中共中央、國務院等發布的有關法規文件;遵守各部門發布的有關規定,再者,內部建章立制,嚴格規范經營行為,有自查自糾機制。2020年度媒體社會責任報告唯一變化是增加了一項二級指標“災難和事故報道”。這一指標的增補跟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有關。
2020年全球肆虐的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了“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演進,對于全球的政治、經濟、輿論和信息等多維度的生態環境造成了深刻的影響。已身陷疫情所帶來不確定狀態中的人們,面對被高度滲透的數字生活,更是加劇了對社會風險的警惕和恐懼,也激發了對正常公共生活秩序化和常態化的渴望。當后真相時代遇到后疫情時代,人們對情感的偏好變本加厲,對真相的尋求急不可待,對權威的信任岌岌可危,對希望的擁抱一廂情愿。后真相時代是事實與真相缺位的時代,信息需求由專業性、準確性及權威性轉向感性化、碎片化,甚至快餐化,“泛媒體環境下,傳播主體多元化、傳播媒介多樣化、傳播內容個人化、傳播機制智能化,受“流量變現”的吸引”,導致媒體罔顧社會責任的現象頻發。
泛媒體環境以及后疫情和后真相復合的時代,也是視信息超載為一種文化環境的時代。“令人們深夜難眠的,并非是擔憂如此眾多的信息會令我們精神崩潰,而是擔心我們無法得到自己需要的足夠多的信息”。但是2020年從內容報道深度、傳播度和影響度上,我國傳統主流媒體表現搶眼,依然具有話語權,這是依靠在災難和事故報道中的專業性和權威度獲得的。數百家媒體均開設疫情防控報道專欄。國家級主流媒體組建前方報道組,推出一系列深度報道。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投入5500多人的采編播力量,多平臺發布疫情報道超110萬篇次,超過2200家國際主流媒體持續引用轉發總臺疫情防控報道,多項數據刷新海內外傳播紀錄。傳統主流媒體的報道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提供有力輿論支持。
傳播矩陣拓展了媒體,尤其是地市級媒體在后疫情時代的傳播途徑,擴大了輿論陣地。據人民網研究院報告顯示,疫情期間,各級黨報在各傳播渠道及時發布疫情信息、政策解讀、戰“疫”故事、辟謠消息等,受到廣泛關注,帶動用戶數量增長和影響力擴大,特別是貼近基層、貼近百姓的地市級黨報進步明顯,黨報的權威性和輿論引導作用充分顯現,呈現出媒體融合發展的新成效和新面貌。
后疫情時代媒體社會責任的落實是時代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國媒體行業發展的客觀要求。自2014年起,中國記協完善媒體責任報告制度,兼顧管理部門、行業協會、學界與業界等,就我國媒體社會責任評價體系進行了試點和探索,漸達共識。當前報告基本達到體系細化、指標體系量化、評估手段數據化、傳播方式多樣化,以及成果運用具體化等要求。同時,以傳統媒體為主體評價對象,兼顧我國新媒體發展和國家互聯網管理方向,做到融媒體、全媒體寬口徑適用。報告制度與評價指標體系僅僅是媒體治理的一種手段,壓實主體責任,讓新聞機構、新聞從業人員成為負責的把關人,形成聚合融媒體矩陣。以社會責任評價為契機,在政策、技術、資本的助力下,推動我國媒體迎來全方位的新發展,才是媒體社會責任報告的目的。
【注釋】
[1]中國記協網:2020年度媒體社會責任報告對外發布.http://www.zgjx.cn/2021-07/08/c_1310049854.htm
[2]童兵.抓住經營性傳媒轉企改制的歷史機遇[J],新聞與寫作,2014(6).
[3]列寧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131.
[4]崔保國.中國傳媒產業發展報告(2020)[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0:4.
[5][12]馬凌.新時代的媒體社會責任:變化與評價[J].青年記者,2018(7月下).
[6]朱清河.媒介“社會責任”的解構與重構[J],新聞大學,2013(1).
[7]習近平.在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M].人民出版社,2016:22-23.
[8]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外文出版社,2017:332.
[9]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2.
[10]習近平.在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22.
[11]習近平.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更好完成新形勢下宣傳思想工作使命任務[EB/OL].http://media.people.com.cn/n1/2018/0823/c40606-30245183.html.
[13]【美】戴維·溫伯格:知識的邊界[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4:1.
[14]參見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社會責任報告(2020年度)[EB/OL].https://news.cctv.com/2021/06/18/ARTIjrMJhxfR297wxjHKPugL210618.shtml.
[15]參見人民網研究院:2020全國黨報融合傳播指數報告[EB/OL].http://yjy.people.com.cn/n1/2020/1228/c244560-319812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