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民 梁兆赟 中車匯融保險經紀有限公司
隨著世界各國日益重視環境保護,倡導節能減排,為有效緩解全球的能源供應困局,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地熱能、海洋能、核能等新能源發電產業快速崛起。其中,風能作為最清潔的能源之一,受到全球青睞。各國紛紛出臺鼓勵風力發電行業發展的政策及措施,有效促進了風電行業的發展。從1997年至2018年的20多年間,全球風電行業發展迅猛,風電裝機容量從7.64GW增長到591GW,增長了76倍。
我國風能資源豐富、建設運營費用相對低廉,風電被認為是我國產業化條件比較成熟的清潔能源之一,近些年得到了大力發展。截至2018年,我國陸上風電裝機容量累計達到206GW,占全球陸上風電裝機總量的36%,海上風電裝機容量累計達到4.6GW,占全球海上風電裝機總量的20%,已成為全球風電裝機容量最高的國家(數據來源:GWEC全球風能理事會,《2018年全球風電發展報告》)。根據國家發改委《中國風電發展路線圖2050》的規劃,到2030年和2050年,我國風電裝機容量將分別達到4億和10億千瓦,風電將成為我國的五大電源之一。

圖1 主要國家陸上風電裝機容量占比

圖2 主要國家海上風電裝機容量占比
伴隨著全球風電裝機容量的增長,風電事故的數量也呈現上升趨勢,尤其是在風電行業爆發式增長的中國,各類風電運行事故頻發。保險的分散風險、經濟補償功能,以及派生的防災防損功能在風電行業的健康發展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盡管相當一部分風電企業購買了保險,但是這些風電企業主動投保的意愿不高甚至呈下降趨勢,而且投保險種多限于傳統的企業財產保險等。
由于風電行業的上中下游廠商關系及產品的復雜性,長期以來,從產業鏈的視角出發探討風電行業的運行現狀,并對產業鏈不同節點風險進行研究是風電行業風險管理的研究重點。國內外學者均對風電產業鏈發展及風險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趙振宇等(2014)以河北省風電產業鏈發展情況為基礎,構建了風電產業鏈模型,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利用解釋結構模型識別出了影響風電產業鏈發展的主要因素。王永青(2013)利用定性定量相結合的方法,從產業鏈外部環境、產業鏈模塊、產業鏈業務流程三個層次對我國風電產業鏈風險因素進行了詳細分析,建立中國風電產業鏈風險評價指標體系,對我國風電產業鏈風險進行綜合評估。Jin等(2014)從政策風險、投資風險、設計風險、市場營銷風險、操作風險、生態風險幾個角度分別分析了中國風電行業的現狀,并提出了相關保險的政策建議。Janghorbani等(2014)和Hosseini(2013)考慮到風電產量和電力市場價格的不確定性,分別采用兩階段隨機規劃方法和隨機過程方法建立了風力發電商最大利潤模型,以此解決風電廠商的風險管理問題。此外,國內外學者也對不同行業產業鏈風險進行分析評估,包括裝備制造業(王玲俊、陳健,2017)、天然氣產業(王梓丞,2016)等,為產業鏈風險的識別和管理提供了不同的視角。如Thun和Hoenig(2011)基于對德國汽車業67家制造廠的調查,通過分析供應鏈風險發生的可能性和對供應鏈的潛在影響,研究汽車行業的產業鏈風險,并進一步測試了供應鏈風險管理對績效的影響。
本文將從產業整合視角出發,對我國風電行業風險管理流程進行分析,并在風電行業產品鏈風險的保險管理現狀的基礎上,創造性地提出“風電產品鏈保險池”模式,以多風險產品為切入點提出相應的保險優化策略。通過探討“風電產品鏈保險池”與單一保險產品的差異,以及“風電產品鏈保險池”的具體操作思路,本文對風電行業的風險管理及保險優化提供了切實可行的建議,彌補了已有研究僅關注產業鏈風險識別而忽視了風險管理方案的不足,對風電行業以及相關保險產品未來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圖3 2009—2018年我國風電事故發生數量
產品鏈的概念由產業鏈延伸而來。產業鏈是各個產業部門之間基于一定的技術經濟關聯,并依據特定的邏輯關系和時空布局關系客觀形成的鏈條式關聯關系形態。產業鏈包含價值鏈、企業鏈、供需鏈和空間鏈等四個維度的概念。產業鏈中大量存在著上下游關系和相互價值的交換,上游環節向下游環節輸送產品或服務,下游環節向上游環節反饋信息。產品鏈即產品的上下游關系構成的鏈條。由于本文重點關注風力發電行業中與“產品”相關的上游風機零部件和風機整機制造等風電裝備制造企業的情況,因此本文采用“產品鏈”的概念。
通過總結國內外文獻可以看出,風電行業產品鏈主要由上游的風力發電機零部件和風力發電機整機制造、中游的風電場運營等組成,可建立的風電產品鏈模型如圖4所示。在整個產品鏈過程中,產品研發設計風險、產品生產制造風險、產品運輸風險、施工及吊裝風險、產品質量及產品責任風險以及風電場運維風險是最不可忽視的。

圖4 風電產品鏈模型
1.產品研發設計風險
產品研發設計風險主要是指新產品的研發設計環節所面臨的技術和市場風險。一方面,由于風電行業發展在我國僅30余年,技術的積累還不夠成熟,因此,難免存在產品投入運營后發現前期研發設計中仍有缺陷的情況。另一方面,風電設備制造商在設計期就需要全面綜合分析,以滿足風電設備大型化趨勢及風電場開發商的需求。而通常風電機組的開發要經歷樣機試制、樣機運行測試等環節,周期較長,還要根據具體風電場的環境進行調整,這些環節都面臨諸多不確定性。
2.產品生產制造風險
風電裝備制造企業的生產制造涉及零配件生產及組裝等環節,涉及的危險物質和大型設備較多,工作節點也很多,對工作人員的專業知識和業務水平要求較高。應該說,風電裝備制造企業在生產制造過程中面臨著財產損失、人身傷亡及對第三方造成損害的風險。
3.產品運輸風險
由于風電設備都具有超長、超寬、超高、超重等特征,需要運用牽引車、全掛平板車、各類型平板、門架、吊車、人力拖移等運輸工具進行接駁、轉運,最后到達目的地。因此,在產品運輸過程中存在風電設備損壞及對第三方造成損害的風險。
4.施工及吊裝風險
由于風電場建設成本高、征地范圍廣、施工環境惡劣,還涉及開放式、零散式的工作,而風電機組吊裝工程作業環境復雜、作業量大,經驗豐富的專業人員相對缺乏,因此,風電場施工和風電機組吊裝過程中均存在較大的財產損失、人身傷亡及對第三方造成損害的風險。
5.產品質量及產品責任風險
產品質量風險是指由于產品質量存在缺陷而造成的損失風險。產品責任風險是指產品在使用過程中因其缺陷而造成用戶或公眾的人身傷亡或財產損失的風險。產品質量及產品責任風險事故的發生將會給客戶帶來直接經濟損失,還會影響企業的客戶滿意度,甚至影響與客戶的長期合作。
6.風電場運維風險
風電設備的質量問題同樣會給風電場帶來較大的后期運維成本,甚至進一步造成風電場運營中斷而導致發電損失。
從風險的角度來看,不難發現,產品質量及產品責任風險是貫穿整個產品鏈的,同時,產品鏈又有著風險傳遞、風險累加、風險重疊的特點,并且隨著風電裝備制造業的發展、風電平價上網的時間臨近及行業迎來新一輪的“搶裝潮”,產品鏈風險的這些特點也愈發明顯。
目前,風電行業已經意識到,保險是一種有效的風險管控和風險轉移的工具,能夠為行業提供針對性的解決方案,彌補企業經濟損失。保險服務可以嵌入整個風電產品鏈,保險的介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分散行業面臨的風險。從產品鏈風險的角度來看,風電裝備制造企業的保險需求如表1所示。

表1 風電產品鏈風險及風電裝備制造企業的保險需求
然而,目前國內保險產品及操作模式普遍比較分散,沒有從產品鏈角度分析風險,容易造成各個環節間重復投保或投保空檔現象。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風電行業競爭激烈,風電設備的價格不斷下降,風電企業面臨的成本壓力較大等。此外,風電企業對于保險作用和價值的認知還不夠全面,對貫穿于產品鏈的產品質量及產品責任風險考慮得較少,投保產品質量保證保險及營業中斷險的較少。而對于保險公司來說,由于國內風電設備的質量參差不齊,風電保險業務規模較小、盈利水平較低,且缺乏風電保險業務的數據和經驗積累以及對風電保險業務核保風險指引,因此,相關保險業務的賠付率相對較高,導致不少保險公司對風電保險業務仍持謹慎觀望態度。總體來看,我國風電保險呈現出“供需兩弱”的局面,保險公司參與企業風險管控的真實需求與保險行業落后于風電行業發展的認知之間的矛盾亟需解決。
基于上述討論,本文提出“風電產品鏈保險池”模式,以期有效解決現階段我國風電保險供需兩弱的局面。在航空行業,企業在與供應商簽訂的購銷合同中約定,供應商應當購買合同中明確要求的保險并達到約定的保險限額,將按照其要求購買產品責任險作為成為供應商的必要條件,且需要在簽訂合同之前已經辦妥保險事宜,并提供相關保險憑證。若這一做法推廣到風電行業,“風電產品鏈保險池”將可得到有效應用。
“風電產品鏈保險池”是指將多種風險結合到一個合同里,向企業提供一種有效的風險管理方案,購買者支付的保費可以反映這個保險池中風險的共同損失。
與單一保單相比,多險種保單可以在一個單獨的計劃中同時對不同數量和類型的風險提供保障,如雇主責任險和貨運險等被組合在一起,甚至可以包含特殊甚至傳統意義上不可保的風險,如商品價格波動、政治風險等。“風電產品鏈保險池”所帶來的價值要遠大于兩個獨立的保險計劃帶來的價值之和。
假設某風電整機制造商面臨著兩類風險,一類是由于自然災害或者意外事故造成保險標的直接損失的風險,另一類是員工因遭受意外傷害事故造成身故、傷殘、醫療費支出、暫時喪失勞動能力或患重大疾病,需給付其一定量的補償金的風險。假設該公司能夠承受的最大損失額是2萬元,員工保障支出和財產損失支出各1萬元。那么,在傳統的獨立保險計劃中(如圖5.A所示),當兩種風險同時導致了3萬元損失的情況下,該公司共可以得到4萬元的保障(2萬元風險自留)。若該公司加入了“風電產品鏈保險池”(如圖5.B所示),此時累計損失的自留額為2萬元,保單可以給予的保險限額是4萬元,這意味著不論兩種損失所占比例如何,只要累計損失達到6萬元,就要向保單持有人支付4萬元。
可以看出,“風電產品鏈保險池”雖然減少了對單一損失的保障(圖5.B的b區域),但是通過對較大的累計損失提供全部賠付而增加了保障能力(圖5.B的a區域)。因此,在“風電產品鏈保險池”中加入損失嚴重程度高、發生頻率低的風險,對整機制造商和風電運營商來說是風險轉移的適當途徑。

圖5 獨立保險計劃與產品鏈保險池的價值對比
“風電產品鏈保險池”有多方面的優勢。一方面,“風電產品鏈保險池”費用較低,且避免了過度投保、超額投保的行為,有助于幫助企業填補保險空隙,因此,整合后的保險產品減少了企業的保險成本,提高了保險效率;另一方面,“風電產品鏈保險池”保單及費用較為固定,減少了談判成本,有助于提高管理效率、節約人力成本。
參照前述航空行業操作經驗,結合風電行業產品鏈風險特點,本文提出“風電產品鏈保險池”操作思路如下:
以整機廠商或風電場為發起中心,向上游供應商采購產品時在合同中對供應商做出相關保險要求,通過規范控制、分散供應商自身風險,提高供應商的自我安全管理意識。
通過保險經紀公司建立“風電產品鏈保險池”,為多個供應商保險捆綁打包詢價,不但形成規模優勢降低費率,還可以消除產品鏈風險重疊所帶來的保費支出浪費,降低供應商的成本壓力。
通過保險經紀人的專業能力,為“風電產品鏈保險池”設置相對固定的保險條件及承保體,形成類似開口協議,上游供應商可以按照此條件加入保障。這樣,主制造商或風電場能夠更好地了解把控上游供應商的保險安排情況。
整機廠商或風電場自身保險與供應商保險可同步安排并選擇相同的承保機構。一旦發生事故,可進行統一調查、檢驗,能盡快理清多方責任關系,更迅速地厘清責任關系,減少保險人之間的扯皮,提高理賠效率。
建立“風電產品鏈保險池”的承保主體,需要有一定的發展過程。目前國內風電保險市場的樣本量還不夠大,保險公司承接一單業務,一旦發生虧損便不敢繼續承保,這樣非常不利于擴大風電保險的市場規模。因此,產品鏈上越多的主體參與到這個保險池中,就越有利于承保體通過承保不同風電企業的業務來平衡賠付率,達到共贏。
承保主體需要通過共保體的形式,按比例承保,共擔風險。雖然目前國內有很多風電項目是以共保形式承保的,但各保險公司之間沒有太多交集,缺乏信息分享。因此,共同承保的保險公司應建立緊密的合作關系,分享承保數據和經驗,在保險方案的設計、保險產品費率的厘定、承保份額的劃定等核心問題上互通有無,達成共識,這樣才能有利于保險公司更大程度地分散風險,避免惡性競爭。
在風電發展成熟的歐美國家,保險業與風電行業的結合已非常緊密。在歐洲、美國和澳大利亞,風電保險已經積累了一定的經驗,風電企業的風險管理日趨精細和專業。除了財產一切險和機器損壞險之外,越來越多的風電企業購買各種形式的營業中斷險,如風速保險、非計劃停運保險等。通過這些風險轉移工具,風電企業的管理者和投資者可以減少不可控因素的干擾,保持風電企業的穩健經營。
然而,我國現階段很多風電企業控制風險的首選方案卻不是保險,我國保險業與風電行業之間還存在著諸多矛盾。一是風電裝備制造企業面臨的偏高甚至有失“公平”的保費成本與風電保險業務規模依舊偏小、盈利較差的現狀之間的矛盾;二是風電裝備制造企業缺乏完善并嚴格執行的風險管理標準和保險行業急需大量風電行業數據經驗積累、建立風電行業核保風險指引之間的矛盾;三是風電行業對保險工具嵌入產品鏈乃至風電項目全流程以及對保險公司參與企業風險管控的真實需求與保險行業落后于風電行業發展的認知之間的矛盾。基于此,本文提出“風電產品鏈保險池”模式,對于企業來說,可避免過度投保、超額投保的行為,也能幫助企業填補保險空隙;對于保險公司來說,不僅獲得了更多的保單,也可通過對風電企業產品鏈的監控獲取更多數據,從而完善保險設計,實現投保人、被保險人以及保險公司多贏的局面。
除了“風電產品鏈保險池”的建立,政府、保險機構以及風電企業也需要積極采取措施促進風電行業有序健康發展。一是推動形成風電行業風險管理標準。編制統一的風電行業風險管理標準可以有效降低風險,吸引更多的保險公司進入風電行業并降低費率水平。風電設備制造商可以通過建立統一的風險管理體系,從原材料采購到零部件、整機制造進行全過程的質量監控,提升產品質量,降低運營風險。二是推動制定風電行業核保風險指引。建立風電行業核保風險指引,旨在為風電行業風險評估提供有效工具,做到風電風險評估的統一和有據可循。參照執行該指引,可幫助保險市場進一步了解風電行業風險特性,促進風電相關保險業務的開展。三是加強保險行業與風電行業的溝通合作。積極推動保險行業與風電行業的融合交流,通過召開會議、組織沙龍活動,風電行業分享新技術、新趨勢以及對于保險和風險管理的新需求,保險行業分享理賠案例數據、新產品以及新業態,共同推動風電保險市場的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