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泓
摘要:農民工的出現在解決城市化對勞動力需求的同時,也危及農村的發展,使鄉村陷入發展困境。引導人才回流是鄉村振興的關鍵,可以通過實施短期外來人才引進、中期本土人才回歸、長期教育觀念轉變的人才戰略來解決鄉村振興中的人才問題。
關鍵詞:鄉村發展;困境;鄉村振興;人才戰略
1 農民工與當代鄉村發展困境
農民工是中國城市化的動力和主力軍,由于城市化對于農村人力資源的高度集聚,導致了城鄉關系的失衡,使鄉村發展陷入困境,高素質勞動力的外流使農業發展缺乏人力資源的支撐,留守群體問題成為中國農村社會治理的頑疾,傳統的鄉土文明在城市化的進程中逐漸瓦解。
1.1 勞動力外流與農業生產危機
作為第一產業的農業為工業生產提供原材料,為全社會提供生存必需的糧食。因此,農業生產必須在滿足上述需求的基礎上,才能出現剩余勞動力,進而實現農業勞動力向非農行業轉移。如果農業生產效率沒有保障,盲目進行勞動力轉移,則會直接影響農業生產,進而危及工業乃至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中國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過程中,流動的農民工以初中文化的青壯年為主。轉移出去的都是農村高素質的主要勞動力,“學者和政府把農村勞動力往城市流動稱為‘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但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這些所謂‘剩余勞動力,大多是農村人口中受過較好教育的年輕人,是新型農業生產發展最需要的人”[1]。農村大量青壯年勞動力涌入城市,造成農村勞動力奇缺和勞動力素質下降等,影響了農業知識的普及和新技術的推廣,以及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顯示,2016年全國農業生產經營人員中,55歲及以上的超過1億人,占33.6%。
隨著城市經濟的發展與社會保障制度的不斷完善,農民工就業環境逐步改善,工資收入逐步增長,就業的穩定性和安全感不斷增強,加之城鄉收入的差距等因素,農村勞動力的非農化轉移意愿日益強烈。鄙視農業、厭棄土地成為農村普遍的社會心理,棄耕厭耕情緒蔓延,大面積農地被拋荒。青年農民的流出逐漸改變了農村的生存方式,這種轉變的代際傳承致使農業后繼乏人,農村傳統的社會結構逐漸瓦解?!稗r村虛空化的過程使農業生產沒落了,使農村生活蕭條了,使農村的脊梁給抽掉了。這個過程奪走了農村從經濟到文化到意識形態上所有的價值”[1]。勞動力的大規模轉移抽空了農村發展的內在動力,造成了農村的虛空化,危及了農村的發展。
1.2 留守群體與農村社會問題
青壯年農民工向城市的流動不僅影響了農業生產力,對于農村的社會結構也產生了重大的影響。農村青壯年勞動力為了謀生轉移到城市打工,他們的子女、妻子、父母留在農村。留守人群構成了當代農村社會的主體,滋生出中國社會特有的留守問題。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0年農村留守兒童6 103萬,占農村兒童的37.7%,占全國兒童的21.9%。這個數字相當于英國的人口總數;農村留守婦女4 700萬,相當于韓國的人口總數;農村留守老人約4 000萬,相當于阿根廷的人口總數。全國留守人群總量達到1.4億人,相當于俄羅斯的人口總數。面對這一問題,國家采取了多種措施,到2016年,留守兒童減少到902萬,留守老人為1 600萬。盡管如此,留守群體相關的惡性案件頻發,各種社會問題依舊嚴重。
留守兒童在成長過程中面臨父母缺席困境,親情與家庭教育的缺失,埋下人格扭曲的隱患,極大地影響其身心健康的發展,最終導致部分留守兒童及青少年心理失衡、行為失范,甚至走向犯罪。農村青壯年外出打工,留守婦女成為農村勞動力的主體。照顧家庭及農業生產的雙重責任增加了她們的生活壓力和精神壓力,缺乏丈夫保護,更容易遭受人身與財產安全的侵害。留守老人在承擔農業生產勞動的同時,還要替子女照看孫輩,面臨著勞動負擔、經濟供養、身體健康、生活起居照料、精神慰藉等問題。
1.3 空心村與農耕文明的衰落
大量農民工離開農村直接導致了農業文明的消亡。大量外流的勞動力生活在城市,只有春節才會短暫返鄉。農村常住人口稀少,出現了大量閑置的住房。農民工在城市無法定居,只能把積蓄用于在家鄉的建房,這些房屋缺乏統一的設計規劃,往往選擇交通方便的道路兩側。這種依路而建的農村民居模式打破了中國傳統村落的格局。隨著城鎮化加速推進,每天都有幾十個傳統村莊消失,留下來的村莊在城市化的沖擊下也是面目全非。中南大學中國村落文化研究中心在田野調查中發現,在長江、黃河流域,具有歷史、民族、地域文化和建筑藝術研究價值的傳統村落,2004年為9 707個,2010年減至5 709個,平均每年遞減7.3%,每天消亡1.6個。到2016年,減少到4 153個。隨著傳統村落消失的還有古老的建筑、民俗、非遺等鄉土文化與農業文明[2]。
以留守群體為主體的空心化村莊是當代鄉村的縮影,構成鄉村發展的困境。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中華民族以農耕為安身立命之本,與土地血肉相連,中國文化與農耕文化、鄉土文化具有同質性,中國人有著濃郁的鄉土情結與家園情懷。葉落歸根、告老還鄉,鄉土始終是中國人終極的精神寄托。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無數人被從土地上驅逐,鄉村城市化、農民市民化,未來的中國人將于何處安放夢想,尋找靈魂棲息的空間?人才外流打碎了中國人的鄉土夢,如何從困境中突圍,重塑鄉土空間,首先要解決的也是人才問題。
2 以人才戰略推動鄉村振興
困擾中國經濟發展的三農問題實質上是農村勞動力問題。城鄉差距吸引著農村勞動力的外流,勞動力的缺乏阻礙了農村生產方式的更新與農業現代化的推進,使城鄉差距進一步加大。要打破這種循環,將農村的發展引向健康發展的軌道,人才是關鍵。以人才回流為核心,從短期的外來人才引進、中期的本土人才回歸、長期的教育觀念轉變三個層面展開,逐步解決鄉村建設的人才問題。
2.1 外來人才的引進
通過實施美麗鄉村與特色小城鎮建設,發掘地域特色文化資源,重塑鄉村的自然人文環境,吸引外來人才的入住。
隨著后現代社會的到來,城市病觸動著人們環境意識的覺醒,使鄉村成為眾多城市精英向往的理想棲居地,具有文化底蘊與特色的鄉村往往會成為他們的首選。一些經濟發達地區的鄉村由于優越的自然環境與便利的生活設施,已經超越城市,對于城市居民形成了強大的吸引力,成為他們選擇居住地的首要目標。浙江省湖州市莫干山周圍農村遍布的鄉村別墅,已經超過了歐洲農村,成為眾多都市精英與海外游子夢中的桃花源。
農村獨特的自然環境不僅成為吸引人才的資源優勢,精英人才的入駐也推動了農村特色資源的開發、相關產業的發展、地域品牌的打造。城市精英階層的入駐不僅能夠提升鄉村的文化品位,也能夠為鄉村發展帶來資金、技術、文化、人脈等資源,為鄉村經濟發展提供內在的動力與外在的機遇。一些基礎設施好的鄉村,通過優惠的政策,吸引城市精英階層入駐,成為新村民,通過他們的示范效應與影響力,帶動鄉村經濟的發展,提升鄉村的影響力。如浙江省德清縣的“星期天系列工程”、四川省成都市明月村的“新村民”項目都取得了顯著的成績。
2.2 本土人才的回歸
本土人才是鄉村發展的主要力量,鄉村對于他們具有天然的吸引力。
以回歸工程引導勞動力向農村回流,創建有利于農民工回鄉創業的宏觀經濟社會環境。外出務工的農民為受過較多教育的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不僅使他們提高了家庭收入,也使他們開闊了眼界,更新了觀念,學到了新技能。資金技術方面的積累以及個人素質的提升,使他們具備了回鄉創業的內在條件,有望成為“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外出務工的高生活成本、中年失業的風險、社會保障機制的缺乏、安土重遷的觀念,促使很多農民工回鄉創業[3]。
目前,國家、地方政府在政策層面上大力引導,實施回歸創業工程,支持農民工返鄉創業,制定相關扶持政策,引導具備一定技能與資金積累的農民工回歸,以創業帶動就業。地方政府出臺相關政策支持和鼓勵個體私營經濟的發展,為回鄉創業提供了有利的政策環境,在投資導向、資金籌集、用地、用工等方面給予政策扶持,為推進回歸創業工程提供良好條件?;貧w企業成為農村勞動力就近轉移的重要載體,促進了資金、項目、技術、人才等要素向農村地區集中和就地優化配置,為農村經濟的發展注入了生機?;貧w創業不僅帶回了資金、項目、技術、信息和市場,也帶回了都市文明和現代觀念,加快了農民思想觀念、思維方式、生活方式的更新,推動了農村的現代化進程。
回歸工程初見成效,但相對于勞動力外流,這種回歸相當有限。城鄉差距的客觀存在、城鄉二元結構對于農民的身份區分,使眾多農村居民仍然夢想著能夠逃離鄉村。因此,從中期的農村發展來看,在實施回歸工程、大力消除農村貧困人口的同時,應當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實現城鄉一體化,真正實現農民與城市居民的身份平等,增強鄉村的凝聚力與吸引力,引導鄉村本土人才回歸。
2.3 教育觀念的轉變
勞動力是制約鄉村發展的內在因素,勞動力外流的根源則在于現代教育觀念阻斷了人才向鄉村的回流。
近代以來,隨著新學的普及,傳統鄉村私塾、家學等教育模式被打破,耕讀傳家、士農工商等傳統的生活方式與社會階層劃分也隨之瓦解。新中國成立以來,工業化對于農業的剝奪,城鄉二元社會結構對于農民的身份標記,使作為國民經濟第一產業的農業、占中國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民、中國廣大的農村淪為中國經濟發展的三農問題。從源頭上看,這一難題肇始于近代以來中國傳統教育模式解體導致的鄉村教育的斷裂,城市對于鄉村資源的吸引導致鄉村人才的不斷外流,城鄉二元結構、現代社會的流動性阻礙了人才向鄉村的回流。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人口流動的加速,越來越多的受過一定教育的農村勞動力外流,鄉村最終成為大量勞動力的生產地與輸出地。鄉村的發展最終因為缺乏勞動力的支撐而難以為繼。
“學而優則仕”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至理名言,也是傳統中國讀書人的人生信條。在傳統社會,“學”的目的或是走向仕途,最終告老還鄉,榮歸鄉里;或作為一介布衣、鄉紳鄉賢,澤被一方。無論出走還是居留,最終都要完成對鄉土的回歸,學人與鄉土的這種關系使鄉村與“學”始終保持著天然的聯系,鄉村也因為有了“學”的文化滋養,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煥發出活力。近代以來,傳統教育模式的解體,割斷了鄉村的文化命脈?,F代中國的社會革命使鄉村的社會結構發生了天翻地覆的改變,傳統的鄉村生態被打破。現代城鄉的二元分割格局,限制了鄉村發展,把城市打造為農村人夢想的烏托邦,逃離鄉村成為農家子弟受教育的唯一目標。這種教育觀念是現代城鄉二元社會結構的產物,它的影響滲透于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對于當代中國社會有著根深蒂固的影響。目前,留守農村,致力于鄉村建設并不是各級各類教育機構培養人才的目標。相反,農村勞動力輸出才是當代教育的主要導向,這種觀念不是一朝一夕能夠改變的。但從長期來看,如果不轉變教育觀念,制約農村發展的人才問題就無法得到根本解決。因此,有必要從體制機制的頂層設計上進行引導和干預,以促進全社會教育觀念的轉變,為鄉村振興提供持久的人才保障,為鄉村發展開辟更加廣闊的空間。
參考文獻
[1] 嚴海蓉.虛空的農村和空虛的主體[J].讀書,2005(7):74-83.
[2] 胡彬彬,李向軍,王曉波.中國傳統村落保護調查報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7.
[3] 胡雙喜.農民工回流意愿研究[D].廣州:中山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