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毅
在青島臨空經濟區建設取得實質性跨越之際,鄭州“雙機場時代”到來。未來,在空港經濟的助力下,北方經濟第三城的競爭無疑將更加日趨白熱化。
前段時間,鄭州發布《鄭州都市圈交通一體化發展規劃(2020-2035)》。其中提及,鄭州將啟動第二機場規劃選址。
這意味著繼上海、北京、成都等城市,鄭州也即將邁入“雙機場”時代,或將成為中部地區第一座擁有雙4F機場的城市。
在鄭州對標一線城市,向世界一流機場邁進的同時,航線網絡的連通布局,將進一步促進臨空經濟的發展,帶動高新產業集聚,鄭州城市的能級和國際競爭力有望得到進一步提升。
十年間,空港經濟為鄭州帶來日新月異的變化。從高耗能傳統產業拉動GDP,到高新技術產業成為新引擎,2010年到2020年,鄭州GDP總量增長200%,成為北方經濟第三城最有力的競爭者。
空港經濟改變了鄭州
美國經濟學教授卡薩達曾在《航空大都市:我們未來的生活方式》一書中指出:空港經濟是依托大型樞紐機場的綜合優勢,發展具有航空指向性的產業集群。
一般來說,精密儀器、集成電路、生物醫藥等科技含量高、體積小、價值大的產品運輸,需要依賴于航空。因此,空港經濟會帶動新科技、新生產要素匯集,推動區域產業布局優化升級,成為城市轉型的新動力。
目前,中國已經累計批復多個臨空經濟區,除了北京、上海、杭州、寧波之外,還有西南地區的重慶、成都、貴陽臨空經濟區,中部地區的鄭州臨空經濟示范區、西北地區的西安臨空經濟示范區,以及華東地區的青島膠東臨空經濟示范區等。
北京、上海、廣州等城市的臨空經濟區經過多年積累,貢獻著百億乃至千億的產值,成為當地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其中,鄭州是依托臨空經濟區崛起的典型城市,空港經濟為鄭州帶來了日新月異的變化。
鄭州于2007年依托新鄭國際機場實施航空港區建設,形成綜合性服務產業集群,帶動了區域相關產業聚合發展。2013 年,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正式獲批,是我國首個上升為國家戰略、由國務院批準設立的航空經濟先行區。
空港經濟為鄭州帶來了什么?
首先是快速通達全球的貨物運輸能力,讓鄭州成為高新技術產業和跨境電商的集聚地。
目前,鄭州機場開通客貨運航線分別達到194條和51條,其中國際客貨運航線分別達到27條和41條,初步形成橫跨歐美亞三大經濟區、覆蓋全球主要經濟體的國際樞紐航線網絡。2020年,鄭州航空港區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041億元,5年年均增長11.4%,總量是2015年的1.7倍;外貿進出口總額達到4447億元,5年年均增長7%,在全省和鄭州市占比分別達66.8%、89.9%。
依托新鄭機場覆蓋全球主要經濟體的航線網絡,航空港實驗區加快構建內陸地區功能最全、效率最高的開放體系。鄭州新鄭綜合保稅區2020年完成進出口總額4103.5億元,穩居全國綜保區第一方陣,被海關總署稱為“小區推動大省的典范”。
在加速培育空港經濟全產業鏈進程中,鄭州對外開放水平得以持續提升。“十三五”時期,鄭州進出口總額20671.7億元,連續9年穩居中部城市第一,全省占比70%左右。除此之外,得益于四通八達的航空網絡,鄭州會展業得到蓬勃發展,專業場地舉辦規模以上展覽1044場。
在航空港規劃的落地中,一批企業總部和前沿科技項目紛至沓來,帶動了鄭州總部經濟和高新技術產業崛起。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富士康在鄭州的落戶與布局。
2010年以前,鄭州機場附近以食品和鋼鐵加工等低附加值產業居多,航空港優勢并沒有凸顯。2010年富士康入駐鄭州,當年帶動就業勞動力30萬人,大量在外務工的大量河南籍農民工回流。隨后幾年,蘋果公司推出多款備受歡迎的手機型號,其中多數在鄭州富士康工廠組裝完成,讓鄭州獲得“iPhone之城”的稱號。彼時,來自世界各地的手機零部件和集成電路產品通過航空港源源不斷地運到鄭州,全球蘋果手機的維修,都可以在新鄭保稅區完成,極大帶動了機場航空貨運量和貨值。
對于鄭州而言,富士康對當地經濟的帶動遠不止于利稅和就業。直到今天富士康和空港經濟相輔相成,“富士康效應”依舊在源源不斷為鄭州創造價值。在富士康的帶動下,相關產業鏈配套的一大批頭部企業和高質量項目相繼落戶,填補了鄭州乃至河南的空白。
截至目前,富士康鄭州科技園產業鏈配套重點項目已達10個以上。僅2021年一季度,鄭州航空港實驗區新簽約項目11個,總投資245.5億元。投資總額120億元的富馳智能終端主板研發制造項目,投資52億元的富士康新增智能手機攝像頭模組項目、投資40億元的安圖創新藥研發生產基地項目相繼落戶,初步形成從芯片、靶材、模組、面板到整機的高端技術產業鏈布局。
在今年5月,富士康宣布將與航空港實驗區國資平臺興港投資集團深度合作,共同開發建設航空港實驗區北斗產業園,將其打造成世界一流的智能產品制造平臺。
角逐北方第三城的底氣
十幾年前,鄭州GDP增速還僅依靠煤炭、水泥、電解鋁等重工業和傳統產業的拉動??崭劢洕鸀猷嵵輲砹丝缭绞降霓D變,最顯著的特點就是高新技術產業迎來了爆發式增長。2016年,鄭州汽車及裝備制造、電子信息、新材料、生物醫藥等戰略新興產業首次超越高耗能產業,占工業增加值比值達49%。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6.1%;其中,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長12.7%。
在鄭州空港經濟崛起十年間,城市GDP總量得到了飛速躍進。據鄭州市統計局數據顯示,鄭州2010年GDP總量為4000億元,人均GDP4.9萬元;2020年GDP總量為12003億元,人均GDP9.52萬元;十年GDP總量增長200%。
2010年,鄭州的GDP排名位于全國各大城市的22位。十年間,鄭州先后趕超煙臺、東莞、沈陽、大連、佛山,直追青島,成為北方經濟第三城的有力競爭者。
青島和鄭州分別在2017年和2018年相繼邁入“GDP萬億元俱樂部”,2020年兩大城市GDP總量同步邁上1.2萬億元。目前,青島和鄭州的GDP相差已不足400億元。
海洋資源是青島的先天稟賦,山東港口青島港是世界第六大港,中國第二大外貿口岸,正崛起為東北亞國際航運樞紐中心。山東港口青島港單日吞吐量超170萬噸,198條互連互通的航線,構建起鏈接世界的國際物流通道。智慧港口為青島帶來繁榮和外貿高度的開放,但在提升城市能級的空港經濟領域,青島已經遠遠落在鄭州之后。
2020年,鄭州新鄭機場貨物吞吐量達到64萬噸,增速排名全國第三,貨郵進出口45.13萬噸,僅次于上海、廣東、北京、浙江等省份,排名全國第五。青島機場完成貨郵吞吐量20.67萬噸,與鄭州機場差距很大,國內排名在第14位。
青島流亭國際機場為4E級,旅客承載上限為1800萬-2000萬人次,已經超負荷運營多年,硬件承載能力已經成為青島空港發展掣肘。2014年10月11日,膠東國際機場獲批,2016年10月20日獲國家發改委、中國民航局聯合批復,成為“國家級臨空經濟示范區”。
4F級的膠東國際機場可滿足年旅客吞吐量3500萬人次、貨郵吞吐量50萬噸。根據《青島膠東國際機場臨空經濟區總體規劃(2015-2030)》,將構建以航空核心產業為基礎,臨空高端服務業、臨空高科技制造業為支撐的臨空經濟區新格局,打造青島的城市經濟增長極、高新技術產業項目聚集地。
以發展空港經濟的“鄭州經驗”來看,青島臨空經濟區的建設和發展對青島城市戰略地位的提升,產業結構的優化,城市功能和服務的升級等將產生深遠而巨大的影響。
青島膠東國際機場將于8月12日正式轉場運營,在青島臨空經濟區建設取得實質性跨越之際,鄭州“雙機場時代”到來。未來,在空港經濟的助力下,北方經濟第三城的競爭無疑將更加日趨白熱化。
(據“財經齊魯”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