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43年6月,正值中國共產黨成立22周年前夕。一天,毛澤東來到時任中央軍委副主席、總政治部主任王稼祥的窯洞前,在石桌旁坐下來。毛澤東以商量的口氣詢問王稼祥:黨成立22周年紀念日快到了,是不是請你寫一篇紀念黨的生日的文章?
王稼祥答應下來。動筆前,他陷入沉思:在一篇文章里要講清黨20多年來的歷史很難,不如抓住黨的發展歷程中一個最關鍵的問題來展開論述。他想到了毛澤東的正確領導。
大約一個星期后,王稼祥把文章裝進一個大信封,寫上“呈主席親閱”幾個大字,由警衛員交給毛澤東。經過深思熟慮,王稼祥在文章中第一次提出了“毛澤東思想”的概念。
毛澤東又一次來到王稼祥的窯洞前,針對此前有人提出的“毛澤東主義”談了他的看法:我的思想自覺沒有成熟,如果你們一定要提,還是你提的“毛澤東思想”好,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思想,不能隨便地提“主義”。
后來,“毛澤東思想”作為一個特殊的專有名詞沿用下來。
中國革命需要“香的馬克思主義”
革命需要理論指導。20世紀進入第二個10年,正當中國革命風起云涌之時,“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就把馬克思主義寫在自己的旗幟上,用來指導中國革命。
中國共產黨剛剛成立的時候,既沒有革命經驗,更沒有自己的理論。這時,如何領導革命呢?有兩條途徑:一是借鑒別人的經驗,也就是蘇聯的做法;二是照搬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本本,從書本中去學。除此之外,還要考慮共產國際的因素。黨在二大時專門通過了一個決議,即《中國共產黨加入第三國際決議案》,確認中國共產黨作為共產國際的一個支部,要接受共產國際的領導。共產國際是列寧領導創建的,總部設在莫斯科。
中國共產黨領導革命的開局非常好:與國民黨合作,參與北伐戰爭,取得節節勝利;北伐戰爭高潮的時候,中共黨員越來越多,黨領導的農會會員光在湖南省就有上千萬,農民運動進行得如火如荼。
1927年,蔣介石集團和汪精衛集團相繼叛變革命,以陳獨秀為總書記的中共中央沒有采取正確的應對策略,犯了右傾機會主義錯誤,致使大革命遭到失敗。
面對國民黨的屠刀,中國共產黨奮起反抗,成立了自己的軍隊,發動了上百次武裝起義。到第五次反“圍剿”前夕,中國共產黨已有十幾塊農村革命根據地和30多萬紅軍。
不幸的是,從1931年到1934年,以王明為代表的黨的領導人犯了“左”傾教條主義錯誤,而且持續的時間最長、危害最大,使黨幾乎遭受滅頂之災,紅軍不得不進行長征。
遵義會議以后,毛澤東在黨中央有了發言權。他主張實事求是,既不唯共產國際的指示是從,也不盲目遵循書本中的條條框框,而是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革命事業又呈現出新的局面。
中國共產黨領導革命實踐的經驗和教訓證明:什么時候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具體實際結合得好,革命就勝利發展;什么時候脫離中國革命的實際,把馬克思主義教條化,把別國經驗神圣化,革命事業就遭受挫折。也就是說,任何時候都要走自己的路,發展自己的理論,盲目照抄照搬是不可能成功的。
這一道理其實并不高深,馬克思、恩格斯就曾告誡人們,他們的理論是科學而不是教條,其運用必須以本國的歷史條件為轉移,只有這樣,社會主義才能由空想變為現實。
馬克思主義必須與中國實際相結合,這是因為馬克思主義誕生于資本主義充分發展的歐洲,認為未來社會主義是建立在生產力高度發達的基礎上,而舊中國的情況則與之很不同:
它是半殖民地,受帝國主義壓迫,沒有完全獨立;
它處于半封建階段,資本主義沒有充分發展,民族資產階級非常弱小,革命的領導權只能由工人階級掌握;
它的工人階級人數很少,必須依靠廣大的農民階級,組成革命同盟軍;
它面對的敵人異常強大,首先是帝國主義,其次是封建主義,再次是官僚資本主義,而不是一般地只反對資本主義。
在這樣的情況下搞革命,其他國家不可能有先例,也不可能在馬克思主義的經典著作中找到現成的答案,而只能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尤其是立場、觀點、方法,創造自己的理論,即發展了的馬克思主義。
毛澤東把發展了的馬克思主義比作“香的馬克思主義”和“活的馬克思主義”,而把那種故步自封、照搬照抄的馬克思主義比作“臭的馬克思主義”和“死的馬克思主義”。他強調只有“香的馬克思主義”和“活的馬克思主義”才能解決中國的問題
毛澤東思想的形成與發展
毛澤東是一位偉人。他于1893年12月26日出生在湖南省湘潭縣韶山沖。辛亥革命時期,他曾參加新軍,但覺得自己將來還是最適合當老師,于是考入湖南第一師范學校,畢業后在長沙當了一段時間的小學教員。
之后毛澤東投入革命的洪流,參加了黨的一大,成為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1927年他開始帶兵打仗,領導了秋收起義,成為人民軍隊的主要創立者。1935年召開的遵義會議確立了毛澤東在中央的領導地位,從此他領導黨和人民軍隊取得節節勝利,親手締造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直至1976年9月9日去世。
毛澤東在長期的革命斗爭實踐中,逐步形成和發展了指導中國革命的正確思想——毛澤東思想。這一思想的形成大體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
——萌芽時期。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毛澤東主要是在國民黨內工作和從事農民運動,發表了《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等文章,分析了革命斗爭中的敵我友問題,明確提出區分革命性質的關鍵是領導權問題,認定國民革命的中心問題是農民問題,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同中國革命實踐的初步結合。
——形成時期。在土地革命前期,毛澤東在井岡山領導創建了第一塊農村革命根據地,在實踐中摸索中國革命的道路,寫出了《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對本本主義》等著作,提出了農村包圍城市、最后奪取全國勝利的革命道路,蘊含著實事求是、群眾路線和獨立自主的“活的靈魂”,標志著毛澤東思想的基本形成。
——成熟時期。黨中央到了延安后,有了一個相對穩定的環境。毛澤東抓住這一時機,集中精力研究重大理論問題,撰寫了以《實踐論》《矛盾論》《新民主主義論》等為代表的一批重要文章,形成了包括新民主主義理論、統一戰線思想、戰爭戰略戰術原則、黨的建設理論等在內的完整的科學體系,毛澤東思想已經在多方面展開并逐漸達到成熟。
此后,毛澤東思想繼續豐富和發展。
毛澤東思想的形成和發展有一個過程,“毛澤東思想”這個科學概念的形成及其在全黨的確立同樣也有一個過程。
延安整風運動期間,在黨的主要領導人如劉少奇、朱德、周恩來、鄧小平和一些理論工作者的講話及文章中,陸續出現了“毛澤東同志的理論”“毛澤東同志的思想”“毛澤東同志的思想體系”“毛澤東主義”等不同的提法。
1941年3月,中央黨校教員張如心在《共產黨人》雜志上發表了《論布爾什維克的教育家》一文,第一次在出版物上使用了“毛澤東同志的思想”的提法。
1942年7月1日,中共晉察冀中央局機關報《晉察冀日報》發表《紀念七一,全黨學習和掌握毛澤東主義》的社論,文中多次使用“毛澤東主義”一詞。
最早提出“毛澤東思想”這一科學概念的是王稼祥。為紀念建黨 22 周年,王稼祥在《解放日報》上發表了《中國共產黨與中國民族解放的道路》一文。
文章指出:中國共產黨不僅在抗戰中找到了正確的道路,并且在中國民族解放的整個斗爭中找到了正確的道路,這要歸功于毛澤東和毛澤東思想。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列寧主義與中國革命運動實際經驗相結合的結果”,就是“中國的馬克思列寧主義,中國的布爾什維主義,中國的共產主義”。
在1945年4月召開的黨的六屆七中全會第八次會議上,“毛澤東思想”的概念首次得到正式確認。這次會議通過的《關于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明確指出:“黨在奮斗的過程中產生了自己的領袖毛澤東同志, 形成了中國化的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思想體系——毛澤東思想。”
當時,有人對使用“毛澤東思想”還有異議,認為這是貶低了毛澤東,而應該明確提“毛澤東主義”,把毛澤東與馬克思和列寧并列起來。對此,毛澤東明確表態:我是馬克思列寧的學生,我不能也成為一個主義,還是用“毛澤東思想”適合些。
1945年4月23日,在莊嚴的《國際歌》聲中,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延安楊家嶺中央大禮堂開幕。
從1928年黨的六大閉幕到七大召開,時隔十幾年,這是歷次黨代會間隔時間最長的一次,也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召開的最后一次黨代會。在此期間,黨中央曾多次作出準備召開七大的決定,但由于客觀、主觀等多種原因被耽擱下來。
1940年,七大的籌備工作又一次被提上日程。為了提供合適的會場,在經費十分緊張的條件下,中央決定在楊家嶺興建一座禮堂。
禮堂建好后,由于爆發了皖南事變,七大會期被再次推遲。經過全黨整風,召開七大的條件才真正成熟。
禮堂的主體部分全部采用石塊砌成,體現了中西結合的設計風格。大廳以4個大石拱為主梁,避免了遮擋視線的兩排柱子,廳內可坐千人,可以說是延安建筑的杰作。開幕式上,朱德致辭,他的第一句話是:我們今天的大會是在自己修的房子里開的。
七大的歷史性貢獻,是確立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并寫入黨章。七大黨章明確指出:“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與中國革命的實踐統一的思想——毛澤東思想,作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針。”
高舉毛澤東思想偉大旗幟
黨的七大確立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并號召全黨掀起學習毛澤東思想的高潮。這對統一全黨的思想,指導全黨的行動,實現黨的政治路線,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正如劉少奇所指出的,毛澤東在理論上所作的充分準備,“極大地增強我們黨和中國人民的信心和戰斗力量,極大地加速中國革命勝利的進程”。
自從有了毛澤東思想的指引,中國革命不斷走向勝利并最終取得成功。
有的讀者可能會問:既然是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為什么要以毛澤東的名字來命名呢?
這是因為:毛澤東是毛澤東思想的主要創立者,他對毛澤東思想的形成和發展作出的貢獻最大、創造最多、水平最高,是黨的其他領導人所無法替代的。
當然,毛澤東思想并不是毛澤東一個人的創造,而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黨的許多卓越領導人對它的形成和發展都作出了重要貢獻。比如黨的早期領導人李大釗、陳獨秀、瞿秋白、蔡和森等,都為毛澤東思想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理論源泉,并作了重要鋪墊。
作為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主要成員的劉少奇、朱德、周恩來、任弼時等,更是為毛澤東思想的形成和發展作出了各自的重要貢獻。
黨的許多重要會議和文獻都豐富了毛澤東思想的理論寶庫。毛澤東思想是全黨智慧的結晶,是黨和人民最可寶貴的精神財富,必須長期堅持。
還有一個問題是:毛澤東思想與毛澤東本人的思想是一樣的嗎?
需要明確指出的是:毛澤東思想并不等于毛澤東本人的思想。毛澤東思想并不是“他想什么東西,就把它記錄下來”,而是經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歷史和實踐檢驗了的真理。
(摘自《寫給青少年的黨史》,青島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