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增,王曉寧,豐美靜,馬 輝,張海霞,張炳龍,張玉星,許建鋒
(1 河北農業大學園藝學院,河北省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保定 071001)(2 泊頭市農業局)
‘鴨梨’(Pyrus bretschneideri)是薔薇科蘋果亞科梨屬植物,是優良的白梨品種?!喞妗墒炱谳^晚,栽培容易,是河北省的主栽梨品種[1]。華北各省、遼寧、甘肅、陜西、四川及黃河故道等地均有栽培[2]。在河北省‘鴨梨’產區,果實9月中下旬成熟采收,較耐貯藏,可貯藏至次年2—3月,貯藏期間易發生黑心病[3]。
采收期與果實的產量、品質及耐貯性有著密切的關系,只有適時采收的果實才能獲得最佳的貯藏能力,過早或過晚采收均不耐貯藏[4]。適宜采收期的確定,主要通過盛花后天數、果實及種子色澤、果實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及淀粉含量、乙烯釋放量等多項指標綜合確定[5]。目前,有關梨果實揮發性物質方面的研究還較少,揮發性物質的含量直接影響‘鴨梨’果實的風味品質,采收期不同對‘鴨梨’果實的揮發性物質含量有明顯的影響[6]。提前采收是造成‘鴨梨’品質下降的原因之一,果實未發育充分,物質積累不足,不能很好地體現該品種的固有品質,而采收過晚又造成‘鴨梨’不易貯藏,因此非常有必要確定‘鴨梨’的適宜采收期[7]。
目前,產區梨農基本按習慣采收,有些果農為提早上市爭取高價,采青現象十分嚴重,果實遠未達正常成熟狀態即采收,嚴重影響了果品品質[4]。習慣采收又致使采后梨果耐貯性能差,營養物質損耗快,黑心病等生理病害的發病率增高,降低了果品的商品價值和市場聲譽[8]。為此,本試驗旨在通過對不同采收期‘鴨梨’果實品質的觀察與測定,以及貯藏效果的比較,探索‘鴨梨’最適宜的采收期,達到既提高梨果品質,又延長果實貯藏保鮮期的目的,提出適宜‘鴨梨’貯藏的采收期及生物學指標,以指導生產[9]。
試驗于2018—2019年進行,供試‘鴨梨’果實采自河北省泊頭市齊橋鎮小閆塢村‘鴨梨’生產基地,樹齡10 年,砧木為杜梨。
‘鴨梨’的采收時間分別為盛花后148、155、162、169、176、183、190 d(果實發育期148、155、162、169、176、183、190 d),以選定的20株長勢健壯且樹勢相對一致的梨樹為試驗材料,采收時每次從樹冠外圍和內膛均勻采果,根據全樹果實個數確定每次采收量,當天帶回河北農業大學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實驗室,進行果實品質的測定。
選取果形端正、無機械傷、無病蟲害、大小一致的30 個果實,測定其果實品質,包括單果重、果實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滴定酸含量、種子顏色、果實揮發性物質含量等。然后將果實放入內襯厚0.03 mm 的聚乙烯保鮮膜袋(挽口)裝箱,每個采收期果實裝3箱,每箱裝50個果實,置于(4±0.5)℃、空氣相對濕度85%~90%的條件下貯藏,每60 d 測定1 次果實的硬度,并調查腐爛率和黑心病發病率[10]。
單果重使用電子天平稱量;果實硬度使用GY-1型果實硬度計測定;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使用PAL-1型迷你數顯折射儀測定;可滴定酸含量用氫氧化鈉滴定法測定;果實種子顏色指數參考王文輝等[11]的方法;果實揮發性物質含量使用HP 7890B/ 7000C GC/MS氣質聯用儀測定。果實腐爛率和黑心病發病率的調查,每個采收期每次調查15 個果,3次重復。

使用Excel 2010 與DPS 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和分析。
從表1可以看出,采收時期對‘鴨梨’果實品質有很大影響。隨著采收期的推遲,果實成熟度增加,果實品質逐漸提高。單果重逐漸增大,發育期190 d 的果實平均單果重達到334.33 g,顯著高于發育期148、155、162、169 d的果實;果實硬度逐步降低,發育期176、183、190 d的果實硬度均顯著低于其他采收期;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逐漸上升,發育期183、190 d 的果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均在13%以上;可滴定酸含量逐漸下降,發育期190 d的果實可滴定酸含量最低,為0.10%;發育期190 d 的果實固酸比最高,且顯著高于其他采收期;種子顏色逐漸加深,發育期190 d 的果實種子顏色指數最高,為83.0,此時種子變為褐色。

表1 采收期對‘鴨梨’果實品質的影響
在梨果實中,揮發性物質含量是構成其風味品質優劣的重要感官評定指標,直接影響著梨果實的風味品質。因此,對揮發性物質含量的研究,更加有利于對不同采收期的梨果實品質進行評價[12]。將各采收期的揮發性物質組分經NIST library 和Wiley library 譜庫檢索,檢出的主要揮發性物質成分如表2所示??梢钥闯觯煌墒掌趯Α喞妗麑崜]發性物質含量有顯著影響?!喞妗麑嵉闹饕獡]發性物質脂類、醇類、烴類含量整體隨著采收成熟度的提高逐漸上升,其中發育期190 d 的果實脂類和醇類物質含量均最高,分別為10.87μg/kg 和66.97 μg/kg,顯著高于其余采收期;醛類物質含量隨著采收成熟度的提高整體呈逐漸下降的趨勢;發育期190 d 的‘鴨梨’果實揮發性物質總含量最高,達到105.33μg/kg,且顯著高于其他采收期。

表2 采收期對‘鴨梨’果實揮發性物質含量的影響 μg/kg
在貯藏過程中,果實硬度是影響貯藏效果的關鍵因素之一[9]。由表3可知,在貯藏過程中,不同采收期的果實硬度均呈逐步下降的趨勢。在貯藏第180 d 時,發育期190 d的果實硬度最低,僅為5.15 kg/cm2,果實口感較差。

表3 不同采收期‘鴨梨’果實冷藏條件下的果實硬度、腐爛率和黑心病發病率
果實腐爛率是影響果品貯藏效果的重要指標之一[13-14]。由表3可以看出,‘鴨梨’果實在貯藏過程中,不同采收期的果實腐爛率均隨著貯藏時間的延長而增加。在貯藏第180 d時,發育期183 d和190 d 的果實腐爛率分別達40.00%和46.67%,其次為發育期176 d 的果實,果實腐爛率為20.00%,表明采收越晚,果實腐爛率越高,越不適宜進行長期貯藏。
黑心病是梨果在貯藏過程中發生的一種生理性病害,多種梨果均可發生,尤以‘鴨梨’為甚[15]。本試驗結果表明,采收期與‘鴨梨’果實黑心病密切相關。隨著貯藏期的延長,果實黑心病也越嚴重。貯藏第60 d 時,不同采收期的果實黑心病發病率均為0。貯藏第120 d時,發育期在176 d 以內的果實黑心病發病率較低,而果實發育期183、190 d 的果實黑心病發病率較高。貯藏第180 d時,除發育期162、169 d的果實外,其他采收期的果實均有黑心病發生,發育期190 d 的果實黑心病發病率最高,達到46.67%(表3)。
科學合理地確定果實采收期可以收到良好的經濟效益[16]。崔建潮等[17]研究發現,常溫貯藏的‘新梨7 號’果實隨著采收期的推遲,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單果重和種子顏色指數均增加,果實硬度下降,可滴定酸、維生素C含量以盛花后116 d 采收的果實最高。王文輝等[11]研究發現,隨著采收期的推遲,‘黃金梨’果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升高,單果重增加,但采后貨架及貯藏期縮短,貯藏期間黑心病病情指數增加,耐貯性明顯下降。劉向平等[6]提出,掌握不同成熟度梨果實香氣變化規律,對建立基于風味品質變化的梨果實采收和貯藏技術有重要意義,并發現采收期不同對‘鴨梨’果實貯藏期間香氣成分變化有明顯的影響,晚采‘鴨梨’果實的香氣成分總含量高于早采和中采果實。以上研究結果均與本研究結果相似,本試驗結果表明,需要長期貯藏(6 個月左右)的‘鴨梨’適宜采收期為盛花后162~169 d,不僅品質優良,而且耐貯性也較好;短期貯藏(不超過4 個月)可以適當晚采,盛花后176 d左右采收為宜;即時銷售的果實,可以推遲到盛花后183 d前后采收。如果采收期過早,果實成熟度低,單果重小,產量低,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不高,硬度過大;而且可能直接影響前物質的積累和合成相關酶活性,使得果實揮發性物質不能正常合成,或者合成量較低,不能呈現正常果實的香氣特征[18],即使經過貯藏后熟也達不到‘鴨梨’應有的品質,這也是市場上‘鴨梨’品質普遍不高的主要原因。采收期過遲,果實硬度、可滴定酸含量降低,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增高,單果重增加,香氣濃郁,果品品質提高,但采后貨架及貯藏期縮短,貯藏期間果實硬度下降明顯,果實腐爛率和黑心病發病率增加,耐貯性明顯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