胥大偉
重慶的明星學校——重慶八中宏帆初級中學(宏帆八中)的家長們,今年發起了一場學校“保衛戰”。
自今年4月以來,重慶渝北區、九龍坡區、沙坪壩區等多個區,先后披露“民轉公”進展。目前已有重慶八中宏帆初級中學校、重慶魯能巴蜀中學、兩江人民小學等一批民辦中小學校轉為公辦。這些“轉公”的學校有著相似的身份特征——“公參民”。
宏帆八中是由重慶市第八中學校和宏帆實業集團的全資子公司開辦的民辦學校。重慶八中有著“狀元校”的口碑,宏帆八中歷年的中考成績同樣優異。在本次“轉公”改制中,宏帆八中要轉為公辦,歸屬江北區直管。但“民轉公”引發了家長群體的擔憂。對于家長們而言,當年以每平方米超出市場價2000~5000元購得教育的配套,現如今宏帆八中轉為公辦,若與重慶八中“脫鉤”,意味著高價買房“買”到的優質學位,成為一紙廢約。他們發表集體訴求信,并選出代表與區里談判。
但這并不是重慶一城的動作。今年5月,新修訂的《民辦教育促進法實施條例》出臺,規定實施義務教育的公辦學校不得舉辦或參與舉辦民辦學校、不得轉為民辦學校。7月,教育部等八部委聯合發布《關于規范公辦學校舉辦或者參與舉辦民辦義務教育學校的通知》,細化監管,提出全面規范義務教育階段“公參民”辦學,力爭兩年左右實現平穩過渡。當前,“公參民”學校將面臨三種選擇:轉公辦、與原公辦完全“脫鉤”,或終止辦學。多位受訪專家表示,隨著政策的密集落地,義務教育階段的“公參民”學校注定將會成為歷史。

重慶八中宏帆初級中學校。
劉偉在重慶打拼多年,有點錢也“雞娃”的他,一直希望給孩子一個優質的教育。入讀名校本部“可望而不可及”,名校的民辦分校成了一個現實的選擇。為了讓孩子就讀一所知名的民辦小學,劉偉高價買了一套帶學位的商品房,舉家搬遷到離重慶市區30多公里遠的渝北區。“房子品質真的很一般,就比公租房好點。”劉偉抱怨道。買房之后,他原本給孩子規劃了一條從小學到中學,一路“私立名校”的路徑。然而,這場突如其來的“民轉公”浪潮,使得劉偉不得不重新考慮孩子未來的教育規劃。

2018年5月5日,浙江杭州市熱門民辦初中建蘭中學舉行自主招生面斌。臨近中午11點,許多家長冒雨守候在校門口。圖/視覺中國
渝北區是重慶此輪“民轉公”動作最密集的區域之一。包括首地人和街小學、魯能巴蜀小學、皇冠實驗中學在內的多所民辦中小學校,明確將要轉公。作為曾經的優質教育資源洼地,借助名校與房地產開發商聯姻辦分校,一批“名校辦民校”項目在此落地,渝北區也成為備受追捧的優質教育新高地。
名校冠名學校在新城區扎堆,渝北區并非個例。名校資源已成為地方政府撬動新城開發的一根杠桿。通過引入名校資源,開展聯合辦學,來吸引人口聚集,地方政府也可以借此促進新城區的發展。因此,在重慶,公辦名校與房地產開發商合辦分校,一度風行。
《成都商報》的一份統計顯示,重慶八中、巴蜀中學等7所名牌中學所衍生出去的分校就達41個校區,其中公辦校區只有15個。部分學校甚至只有本部校區為公辦,其余分校區皆為民辦。在民間,這7所學校有個更響亮的名號——“七龍珠學校”。“名校辦民校”的風口之下,“七龍珠學校”成為當地開拓教育版圖的七雄,典型的辦學模式就是,地方政府+房地產開發商+公辦學校品牌,居民通過購買帶有該校學位的商品房即可獲得入學指標。一位不愿具名的重慶教育界人士告訴《中國新聞周刊》,當地的公辦名校以品牌和師資入股,同民企聯合辦學,通常占一半股份。
北京民辦教育協會副會長馬學雷認為,這是一個三方均得利的合作。通過學位與房地產項目掛鉤,名校品牌成為地產商營銷的“王牌”,公辦校則通過與地產商合辦民辦學校,來解決公辦學校的經費不足。對于政府而言,不用太大的財政投入就可以解決區域教育資源的供給問題。
馬學雷告訴《中國新聞周刊》,一些地方的“潛規則”是,政府在土地出讓、項目招引過程中,常根據名校的名氣“按價授牌”,將學校品牌知名度與項目投資額相匹配,“最好的學校品牌給最大的投資者”。首地人和街小學是重慶渝北區的明星學校,也在這次確定轉公的名單上,在當地引發了不小的波瀾。作為重慶最頂尖的一所公辦小學,人和街小學長期霸榜重慶小學排行榜榜首。與首都機場地產集團合作創辦的首地人和街小學項目,一經落地就廣受關注。2016年,綁定該校學位的樓盤“首地江山賦”首次開盤,2小時就全部售罄。
房地產資本與名校合辦民校雖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政府教育投入的不足,但由此帶來了民辦學校高收費、高價學位房現象。2007年,重慶巴蜀小學與魯能地產合作開辦了魯能巴蜀小學。綁定該校入學指標的“魯能星城”如今已經成長為一個“超級大盤”。帶全套巴蜀入學指標和已經用掉指標的二手房價,每平方米價格就相差四五千元。
“這是在飲鴆止渴。”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民進中央教育委員會副主任程方平認為,與房地產相勾連的辦學模式,反映出教育產業化存在問題,“這其實就是轉嫁,政府不愿意花錢,最后都轉嫁到老百姓身上。”
無論是“名校辦民校”還是“冠名貼牌”,這類學校都被歸為“公參民”學校。“‘公參民學校本質上就是公辦學校,在教育市場化的偽裝下,它變成了‘假民辦。”國家教育咨詢委員會委員、21世紀教育研究院理事長楊東平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公參民”學校享受著兩種體制的好處,既享受了公辦學校的品牌、師資等資源,又可以高收費、掐尖招生,“從制度之初就是不合理的,是一種畸形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