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德炳
8月24日,碧桂園發布了2021年上半年成績單。上半年,該公司積極響應地產行業降杠桿、提質量的政策導向,累計實現權益合同銷售金額3030.9億元,同比增長14%,全口徑銷售額依然穩居行業榜首,錄得營業收入2349.3億元,同比增長27%,權益回款率保持90%以上的行業高位,有息負債有序下降,融資成本持續降低,整體經營質量穩步提升。
在8月初發布的《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中,碧桂園的排名進一步上升到第139位,5年間排名共提升328位。有分析認為,碧桂園業績的持續增長及其國際競爭力的持續提升,是基于中國經濟的強大韌性以及房地產行業的平穩發展,而背后仍然是城鎮化發展的內驅動力和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深化。
從另一面來看,在深刻洞悉這一時代脈搏的基礎上,碧桂園順應住有宜居的時代要求,以好產品和好服務為基礎,保持行穩致遠的戰略定力,積極落實穩增長、降杠桿,凸顯出高質量增長態勢。
2021年上半年,在“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的政策基調下,房地產行業發展穩字當頭。以龍頭房企碧桂園為例,半年報顯示,該公司連續6個月實現累計同比增長,上半年共實現3030.9億元的權益合同銷售金額,和3451萬平方米的權益合同銷售建筑面積,同比增幅分別為14%、8%。
與此同時,碧桂園收入和利潤也保持著穩步正增長的良好態勢。其中,該公司上半年共錄得2349.3億元的收入,同比增長27%,凈利潤224.2億元,同比增長2.3%。
克而瑞的研究顯示,一季度市場淡季不淡,二季度熱度持續,房企把握銷售窗口期積極去化,供貨及營銷力度加碼,進一步提振了上半年樓市的整體表現。
從根本上看,城鎮化仍是決定住房需求的核心因素,持續釋放著巨大潛力。易居克而瑞城市發展部副總經理繆萌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對比國內外來看,新型城鎮化仍然有較大的發展空間。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大陸地區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3.9%,離發達國家80%左右的城鎮化率還存在差距。城鎮化率每提高一個百分點,就有近1400萬人從農村轉入城鎮,不僅增加城市公共服務設施投入,也會釋放巨大的衣食住行等消費需求。
碧桂園董事會主席楊國強表示,碧桂園將長期堅守新型城鎮化道路,“在這一過程中,房地產業根本上要滿足人的居住需求,服務于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對此,在今年的中報發布會上,碧桂園集團總裁莫斌表示,面對住有所居、住有宜居的時代目標,碧桂園相信好的產品和服務是奠定企業良性發展的基礎,這是碧桂園一以貫之的發展準則,未來將始終堅持口碑至上,堅持長期主義,將繼續踐行“以客戶為中心”的理念,持續提升全周期綜合競爭力。
就后續發展而言,土地儲備是房企不可或缺的生產資料。
截至今年上半年,碧桂園項目總數達3127個,覆蓋296個地級行政區、1408個區縣;已獲取的權益可售資源約1.69萬億元,潛在的權益可售資源約4900億元,權益可售資源合計約2.2萬億元,可維持公司未來3年以上的銷售需求。
不僅有數量優勢,還兼具質量優勢。碧桂園土地儲備中,99%位于常住人口50萬以上的區域;93%位于人口流入區域;74%位于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長江中游、成渝等五大都市圈,很好地契合了國家重大區域發展戰略和人口流動趨勢。

碧桂園2021年度中期業績發布現場。
自2020年下半年以來,“三道紅線”、“兩集中”等土地供給端調控政策不斷升級,備受市場關注。
分析人士指出,調控正在重塑行業發展格局,房企表現日益分化。短期內拿地力度較大的企業會受到影響,長期則有利于優質土地資源向財務穩健的頭部房企傾斜,從而強化房地產行業的新格局。在這一背景下,財務風險管控水平顯得越發重要。
碧桂園杠桿水平繼續保持低位,債務結構進一步優化。截至2021年6月30日,公司有息負債總額3242.4億元,較去年末進一步下降。公司凈負債率低至49.7%,已經連續十余年低于70%。公司可動用現金余額達1862.4億元,現金流非常充裕。現金短債比為2.1倍,短期償債無憂。
日前,穆迪和惠譽均給予碧桂園投資級信用評級,標普亦于2020年上調公司評級展望至正面。而且,報告期內,碧桂園平均融資成本僅5.39%,較2020年末下降17個基點。碧桂園財務穩健性進一步增強,已然形成了很好的良性循環。
分析人士指出,隨著“三道紅線”等政策的出臺及樓市供需的變化,過去依賴金融手段擴張、坐等土地升值的開發模式已經不合時宜,如今更考驗房企的精細化運營能力。深入來看,房地產業已經進入到管理紅利的時代,向管理要效率、要效益,這是地產業高質量發展時代的根本驅動力。
就碧桂園而言,從2019年開始,該公司獲取的項目經營效益明顯優于2017年~2018年獲取的項目,獲取12個月內的平均貨值轉化率提高了5個百分點。2020年,碧桂園已開盤項目周期凈利率平均提高了1個百分點,年化自有資金回報率提高了3個百分點。
分析人士指出,無論是優質土地資源的獲取,還是財務杠桿水平的把控,這都極為考驗房企的管理能力,近年來碧桂園業績持續增長凸顯了管理紅利的重要性,后市房企間的業績也將因此進一步分化。
在取得堅實發展的基礎上,碧桂園還在全面踐行企業責任,努力為社會作出更大貢獻。
今年是“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也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實現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起步之年。在脫貧攻堅階段,碧桂園集團及其創始人楊國強等響應黨和國家號召,把扶貧作為主業之一,累計社會慈善捐款已超90億元,主動參與全國16省57縣精準扶貧鄉村振興工作,助力超49萬人脫貧。
在脫貧攻堅戰取得勝利后,碧桂園積極總結扶貧工作經驗,繼續長期堅持把鄉村振興作為主業之一做下去,持續投身社會公益事業,幫扶低收入群體,促進共同富裕。
在陜西安康、甘肅臨夏、四川涼山等地,碧桂園在原有“4+X”扶貧模式基礎上,逐步形成了以黨建為抓手,聚焦五大振興,并以發展各類特色產業,反哺鄉村公用事業的“1+5+N”鄉村振興模式,助力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
盤古智庫高級研究員王靜文對此表示,經濟內循環為主的背景下,發展越來越注重以人為本,房企積極參與鄉村振興、慈善捐助公益活動,既呼應了時代所需,也有利于提升其整體價值。
在內循環之下,發展更多依靠科技創新,轉型升級是主浪潮。從2018年開始,碧桂園在創新發展理念的指引下,在“建筑機器人+裝配式建造”領域進行摸索,目前已在建筑機器人、餐飲機器人方面取得長足的進展。僅在餐飲機器人方面,截至目前,碧桂園已累積提交超500項專利申請,涵蓋火鍋、中餐、快餐、煲仔飯等多個業態。
中指研究院指出,碧桂園圍繞地產主業持續做強,積極布局機器人、現代農業等高科技產業版圖,實現多元布局和主業協同并進,有利于長遠發展,值得行業借鑒。